寓理于景,赋象以形——读徐迅散文《春天的速度》
标签:
读书 |
春天的速度/徐迅
昨夜下了一场小雨,难怪夜里耳畔总“沙沙”地觉得有人说话。
早晨起来一看,远远近近的土地都绽出了莹莹的新绿,门口的桃树也打起了花蕾,爽目得很。
贪婪地跑到外面呼吸了一口空气,忽然就想起朱自清关于春姑娘的说法。
这群可爱的小姑娘,驾着自然的辇车,雀跃着来到了我们中间,春天的到来就是这样出乎我们的意料。
门前的一棵枯树,前天还疑心它是否成活,今天就盈注了勃勃生机;昨天塘里的一泓死水,早上却盎然漾起涟漪……
相比较其他的季节,春天的速度真是很快。是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节拍。
是那“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欣喜,是昨夜黄花,今日出阁的嫁娘。
苏东坡说“春江水暖鸭先知”,其实先知的岂止是“鸭”,真正体会到春天速度的应该是风,是花,是草,是人的心情……
春天的风似乎抽出了那冰冷的刺,变得柔和、流畅起来。轻轻地梳理,就飘逸起千万缕秀发,暄软得像一团云絮。
既没有夏季风的燥热,也没有冬天北风呼啸着的坚硬,叫人感觉如一只懒散的小猫伸出的小爪,挠得人痒痒。
那速度均匀而敏捷,体现在花花草草上,春天的速度又更加异常。
像是一位急不可耐的“催生婆”,省却了“十月怀胎”的过程,在一夜之间就分娩出鲜活的生命。
枯草衰叶,一下子就有了水灵灵的生机,有了绿,有了芽,有了蓓蕾。
很快就有了肆意疯长的绿吁,有了怒放的鲜花,有了一日比一日更甚的蓬勃的生命气象。
由于速度的原因,也让人体会不出它们的腼腆、局促。相反,越发变得局促起来的却是我们自己。
鸟也是那时候陡然出现在我们视野里的,一整个冬天,除了,几只饥饿的麻雀和令人讨厌的乌鸦外,很少见到鸟。
但这时候,所有的鸟突然间都冒了出来。它们的心情莫名其妙地愉快,一个个迈着轻快的步伐,沉湎在春风里。
几只、几十只地蹦跳在树枝上,错落起来,就像画出了一条五线谱,演奏起春天的大合唱。
几只小鸟吱吱地站在屋顶上,叽叽喳喳的,说话的速度也变得很快。
春水泛滥,这是春天的另一种更快的速度。
它积蓄在一口池塘里,不知怎么就贮存了那么大的力量,几天就将池塘里的水涨得满满的,春心迷荡。
它明净而飞快地奔泻在溪流里,急溜溜的,像是要赶赴春天的一场宴会。
如果它奔流在大江里,那速度就快得有些凶猛的意味了,后来连它自己也控制不住。
它奔腾,它咆哮,它一泻千里,势不可当,最后它自己也被这种速度吓坏了。
于是哭天喊地,泛滥成灾——江河里的水是经常缺乏节制的东西。
对于春天,人们一般都沉迷在一片美丽妖娆的景象之中,习惯上看到的是小麦的生长,却无心关注它拔节的速度。
看到繁花满地,春风荡漾,收获的也是一大把喜悦的心情,最多也只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移情转意——
生活给人展示的往往都是这种表面上的假相,春天真实的速度反而被掩盖住了。
因此,在春天,人们的生活一开始就运行在错误的轨道上。
看上去春天很美丽,很圆满,但那凶猛的水却一下子就冲垮了我们建立在错误基础上的大堤。
这就是我们不愿、却不得不经常看到的事实。雪莱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许多人对此充满了信念,其实撇开理性,雪莱仅仅是叫我们提防着——春天的速度。
【读与评】
徐迅先生的散文《春天的速度》寓理于景,不仅以其深邃的哲理妙思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而且以其灵活多变的表现手法绘声绘色、赋象以形的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内容上,寓理于景,提醒人们:不要沉迷于春天东风骀荡、繁花似锦的美丽妖娆的景象,要警惕春天的速度,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不要让时光从我们身边白白流逝。
苏叔阳在《春天的梦》里写道:“春天短促得犹如蜉蝣的生命,只一闪,就是烈日炎炎的夏天。”是啊,春天历时之短,让人回不过神来;春天脚步之快,让人局促不安。先生就是从春天的速度这个角度写出了对春天的思考。
春天,向来以“春日迟迟,卉木凄凄”的勃勃生机和“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美好和畅为文人骚客所描摹和吟咏,春天的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也成了文人骚客喜悦情怀的寄托。而先生认为,这也正是人们可悲的地方——春天,看到了小麦绿油油,而无心关注它拔节的速度;看到了繁花满地,而无心关注花开的速度;沉迷于“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的明净,而无心关注春水一泻千里、势不可挡的速度。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一开始就运行在被生活的假象迷惑的错误轨道上。
先生紧紧围绕着“春天的速度”铺开全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第一段写春天的到来,是携着新绿,绽着花蕾,驾着自然的辇车,雀跃着来的。第二到五段具体写春天到来的速度之快(其中第二段总起春天的速度,先说春天的到来出乎我们的意料,再说春天的速度之快。第三、四、五段分别从春风、花草、鸟、春水等几个方面具体展现春天的速度之快)。第六至七段承上启下写对春天速度的理性认识,深化主题,升华主旨。
春天的繁华掩盖了春天的速度,繁华的假象蒙蔽了人们的双眼。在人们沉迷于春天的美丽与圆满时,春光就从我们凝视的目光中,从我们张开的手指间悄悄地流逝了,不曾留下任何游丝样的痕迹。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春水落了,还有再涨的时候。但是,我们的青春能够去而复返吗?至此,先生的用意昭然:先生从一场小雨落笔,让我们感知春天的到来;在和畅的春风中,让我们感受春天的美丽;在奔泻的春水中,让我们感悟春光的流逝。结尾又推出雪莱的诗“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且翻出新意给人警示。
——在形式上,绘声绘色,赋象以形。
先说绘声。杜甫虽说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但先生笔下的春雨却是随着“沙沙”声闪亮登场的,其中还夹杂着小草拔节的声音,花儿绽蕾的声音,溪流涨水的声音……
应着雨的节拍,春天来了;各着春天的旋律,小鸟来了。岑寂了一个冬天的林子里,小鸟们雀跃在树枝上叽叽喳喳演奏着春天的大合唱。春水,涨起来了,在小溪中唱着潺潺的歌……
春天孕育着生机,春天蓬勃出活力,在春天的大舞台上,人人是乐手,个个是歌唱家,大家共同渲染出一个鲜活的世界。
再说绘色。春雨中,绽出了莹莹的新绿,绽出了粉红的桃蕾;春风中,“枯草衰叶,一下子就有了水灵灵的生机”,有了翠生生的绿,有了黄柔柔的芽,有了粉嫩嫩的蕾,很快就有了肆意疯长的青翠欲滴的绿叶,有了怒放的姹紫嫣红的鲜花——多么绚丽的一幅春光图啊!
先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生机,表现了春天催生的速度,“像是一位急不可耐的‘催生婆’,省却了‘十月怀胎’的过程,在一夜之间就分娩出鲜活的生命”,给速度以形象感。
另外,先生在文中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排比、对比的使用使文章语句整齐,尤其是对比的使用突出了春天的速度之快这一主题。《春天的速度》开阖自如,层次清晰,中心突出,不失为一篇匠心独运的散文佳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