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平淡自然,实则意蕴遥深——读苏轼诗《梅花梅花二首》

标签:
读书 |

《梅花·梅花二首》/苏轼
春来幽谷水潺潺,
的皪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
尘随飞雪度关山。
何人把酒慰深幽,
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
不辞相送到黄州!

【读与评】
苏轼喜爱梅花,以梅为题的诗作近四十首。
宋神宗元丰三年庚申(1080)正月,四十五岁的苏轼刚从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文字狱中脱身,惊魂甫定即匆匆赶赴湖北黄州贬所。正月二十日,途经关山岐亭路,春风岭上见梅花。细雨濛濛,春寒料峭,草棘间的梅花虽的皪(鲜明貌)但凄清;何况经风摧残,花半雕落,更惹失意之人伤怀断魂。苏轼的愁绪绕岭上梅花萦回,诸多感慨伴幽谷清溪流淌,遂以梅自比,咏花抒怀,赋此《梅花二首》。
第一首开篇,苏轼以写意技法,传神妙笔,勾勒出一幅春日岭梅图:冬去春来,幽谷青青,溪水清沏,潺潺有声;野草荒棘,漫山遍岭,其间梅花,分外鲜明。以诗文书画冠绝当世的苏轼,诗中不独“有画”,且有音乐之声。你听:幽谷清溪,潺潺作响,琤琮叮咚,悠然悦耳。这岂不似天然古琴奏出的一曲《流水》吗?
接下来,苏轼化用“正当年少惜花时,日日东风吹石裂”(欧阳修《山斋绝句》)、“借问梅花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高适《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等前人诗句,由昨夜裂石大风摧残繁花殆半,落梅似随飞雪飘洒关山的系列联想,形象地概括描摹了自身刚经历的惨痛劫难。“奋厉有当世志”的苏轼,入仕不久即逢变法。被誉为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虽曾提出过许多改易更革的主张,不过综观其在旧体制、旧机构下推行的变法,诚如鲁迅的评价,带有“半当真半取笑”的性质。在具体改革方法上曾持某种不同政见的苏轼,对新法有过偏激之词,有些针砭也被证明不幸而言中;实质上在改除旧弊以富国强兵方面,同变法派没有根本利害冲突。可是朝中“新进”人物打击异已,诬陷他写诗对神宗“不臣”,于元丰二年七月至十二月间,将他系于御史台狱,险被迫害致死,后经多方营救,始免于难。回顾这场朝野翻腾激荡、自身死去活来的磨难,真如东风裂石般动魄惊心;念及半树梅花被风摧残凋零,他的心境像那虽然零落但仍洁如飞雪、清香如故的梅花,于愁楚悲凉中不失坚贞。
苏轼在第二首诗劈头诘问:谁能持酒到深山幽谷慰藉这几经磨难的梅花呢?
《梅花二首》看似平淡自然,实则意蕴遥深。第一首句句以梅花自喻,而妙在浑然未露,竟不点破。第二首由“落”字生情,诗思奇幻,于愁绝处写有幸,隐含着花虽落而志未失的信念。在艺术风格上,透露出由雄浑豪放向清旷自然转变的消息,镂刻下路标式的印记,堪称苏诗中的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