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读何其芳诗《欢乐》

标签:
读书 |

欢乐/何其芳
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
像白鸽的羽翅?燕子的红嘴?
欢乐是什么声音?像一声芦笛,
还是从簌簌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
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温情的手?
可看见的,如亮着爱怜的眼光?
会不会使心灵微微的颤抖,
或者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
欢乐是怎样来的,从什么地方?
萤火虫一样飞在朦胧的树荫?
香气一样散自蔷薇的花瓣上?
它来时,脚上响不响着铃声?
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
但它是不是可爱的,如我的忧郁?

【读与评】
何其芳先生的《欢乐》是收入他《预言》集里的早期诗作。诗题名为《欢乐》,实则是写忧郁苦闷。先生当时处在黑暗时代,他时时苦闷着,哀怨着。他所接触的西方文学的神秘主义,也给他烙下了悲观、怀疑的印记,不过字里行间也跳动着先生积极思想的火花,一首《欢乐》,便是他当时思想情感的写照:
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
像白鸽的羽翅?燕子的红嘴?
欢乐是什么声音?像一声芦笛,
还是从簌簌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
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温情的手?
可看见的,如亮着爱怜的眼光?
会不会使心灵微微的颤抖,
或者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
欢乐是怎样来的,从什么地方?
萤火虫一样飞在朦胧的树荫?
香气一样散自蔷薇的花瓣上?
它来时,脚上响不响着铃声?
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
但它是不是可爱的,如我的忧郁?
先生从渴望生活的“欢乐”,令人感动地表现了自己的现实人生的悲哀;然而透过其表层“悲哀”的书写,其内心深处显示出对于生活“欢乐”的急切向往,从而激起人们追求“欢乐”——美好生活的热切之情。
先生从想象“欢乐”的颜色、声音和人们对于“欢乐”的心灵感觉,到询问“欢乐”从何而来,怎样来,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并以通感的手法,捕捉来白鸽的羽翅、燕子的红嘴以及芦笛、流水、温情的手、爱怜的眼光等等可视、可听或可感的形象,组成一幅幅绚丽的意象,竭力烘托欢乐的情状。可它们都不是以肯定的句式出现,而是涌出了一连串的问句,其艺术效应是把这许多欢乐描绘得可望而不可及,其弦外之音可解读为:欢乐也许是这一切,可它并不是这一切,欢乐是虚无缥缈的,但又是人们灵魂深处所追求的。正是基于这一点,先生在前三节的尽情铺陈之后,最后如此直抒:“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但它是不是可爱的,如我的忧郁?”这最后一节显然在情感上是一种逆转,细心的读者可以看出,这逆转的情感才是先生所要真正抒发的,但在艺术表现上,先生却对这理应着重抒发的情感点到为止,从而留下了开阔的艺术空间,让读者自己去填补,这是先生艺术构思上的匠心所在。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又一特色,是十分注重色彩的配合,正如先生的自白:“我不是从一个概念的闪动去寻找它的形体,浮现在我心灵里的原来就是一些颜色,一些图案。”(何其芳《梦中的道路》)“白鸽的羽翅”配之以“燕子的红嘴”,这一“白”一“红”,对比鲜明而又相映成趣;“簌簌的松声”与“潺潺的流水”,又是一种由听觉引起的心灵色彩的配合;还有由“温情的手”与“爱怜的眼光”所抚慰而引发的“微微的颤抖”与“静静的流泪”,也是由触觉与视觉所引起的感觉图案。先生通过这些色彩和图案的组合,把难以捉摸的微妙情感抒写得绚丽多姿,神秘诱人。
在朦胧的树荫中如萤火虫飞来的欢乐,散自蔷薇花瓣上如香气袭人的欢乐,来时脚上也许响着铃声的欢乐,它们来了……被长久“忧郁”捆住手脚的先生,终于急切地要想象“欢乐”的滋味,这想象实则是对“忧郁”生活的反叛,对于新的美好生活的渴望。
这对于一个追求“美”,并创造“美”的先生来说,是多么的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