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与评】
冯骥才先生的散文《花的勇气》全文虽短小但构思精巧别致,以他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寓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文章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
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
“维也纳”是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名城,既有“音乐之都”的盛誉,又有以精美绝伦,风格各异的建筑而赢得的“建筑博览会”的美称。那金碧辉煌的维也纳金色大厅,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约翰斯特劳斯和他的经典之作《蓝色的多瑙河》,都让我对这样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地方充满了遐想。可是在先生的眼里为什么却是“失望”的呢?而且“真令”一词告诉我们他不是一般的“失望”?先生在《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中提到“五月的维也纳,到处花团锦簇,春意正浓。”“三月的维也纳一片空蒙。还有哪个春天的画面,比这更迷人、更诗意、更浪漫、更震撼?”这次的他原本“我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找到属于四月这季节的同样强烈动人的春天杰作。”哦,难道就仅仅是因为那是“四月”?
大片大片的草地上,只是绿色连着绿色,见不到能让人眼前亮起来的明媚的小花。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我对驾车同行的小吕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大片大片”、“绿色连着绿色”,满眼的绿,到处的绿,目之所及的绿,绿色真是“到处泛滥”。维也纳人特别喜欢绿色,他们就生活在层层叠叠的绿色包围之中。奥地利被称作“森林王国”,整个国家土地的百分之四十四被森林所覆盖。“森林不单是维也纳人度假游玩的去处,平日黄昏人们也常常驱车到城市东北角的卡伦堡山上,敞开肺叶,张开嘴巴,大口吸吮林海散发出来的清新、湿润、凉意和充沛的氧气。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树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维也纳森林》)但是在先生的眼里,春天不应该仅仅是绿色的,它更需要花儿的点缀,特别是在这万绿丛中点缀着的“明媚”的小花,那会使人眼前一亮,这本该是春天应有的多姿多彩和朝气蓬勃。现在“只是”绿色,没有了花儿的点缀,绿,就显得那么呆板,那么单调,那么“寂寞”,这让先生连用两个“!”,强烈地感受到“四月的维也纳”是那样“乏味”!那样令人“失望”!以至于发出“下次来非躲开四月不可!”的感慨。
小吕听了,将车子停住,把我领到路边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上,让我蹲下来扒开草好好看看。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我”用手那么轻轻一“拨”,那么自然,那么随意,毫不费力地就掀开了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的神秘面纱:“满满一片小花”——白的、黄的、紫的,单调的绿色下面居然“藏着”这样多姿多彩的颜色;这些小花个个都是那么的“娇小”,却又是那么的“纯洁”、“鲜亮”;与之“大片大片的草地”“非常开阔的草地”相对应的当然是这么“多、密、辽阔”。更奇妙的是它们“只矮几厘米,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这就积蓄能量,这就是蓄势待发,这就是一片“纯洁、娇小、鲜亮”的小花连成一片后即将喷发出的蓬勃的生命力。这不由得让人想到生命就是这样存在于你、我都意想不到的地方。
为什么在这里会用上“……”?是语意未尽或话未说完。那这省略的到底是什么呢?看到这样“藏”在草海下面的“满满一层”小花,“我”是在联想些什么吗?是在憧憬些什么吗?明媚的阳光照耀下,花儿齐刷刷地“冒”了出来,白色的,黄色的,紫色的,一大片一大片,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虽然是那么的小个儿,但朵朵都是那么的纯洁,鲜亮……
“什么时候才能冒出来?”我问。“也许过几天,也许就在明天。”小吕笑道,“四月的维也纳可说不准,一天一个样儿。”
“也许……也许……”在这不确定中预示着事物的转变,事态的发生可能就在我们的不经意间。小吕为何“笑”道?小吕的坦然与“我”的急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吕是一位在维也纳留学的学生,待在维也纳的时间应该比我长,因此他会比我更了解维也纳。“说不准”“一天一个样”,或许这就是他的一种自己对维也纳所见所闻的真实感受。(这里显然与后面小吕停车叫我看花有所照应。)
当天夜里,冷雨伴着凉风下了起来。后来的几天,雨时下时停,太阳一直没露面儿。
这里的“冷雨”“凉风”“太阳一直没有露面儿”,并不只是简单地交代了这几天天气的不好,更是为后面小花的“冒”出来做好了铺垫。环境越是恶劣,越是体现出小花的那股“勇气”,那种向上“冒”的生命张力。
我很快要离开维也纳去意大利了,小吕为我送行。路上我对小吕说:“这次看不到草地上的那些花儿,真有点儿遗憾,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小吕驾着车没说话,大概也有些为我失望吧。
“遗憾”?为什么?因为“我”没有看到小花的绽放;“我”没有等到那“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的那些小花“冒”出草海;“我”没能亲眼目睹那想象中“壮观”的场面,心中有一千个、一万个不甘呐。
外边毛毛雨把车窗遮得像拉了一道纱帘。车子开出去十几分钟,小吕忽然对我说:“你看窗外——”隔着雨窗,看不清外边,但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了,白色、黄色、紫色,在车窗上流动。小吕停了车,伸手拉开我这边的车门,未等我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便说:“去看吧——你的花!”
“我”是带着遗憾,带着对花开时的美好憧憬,无奈地准备离开维也纳。此时的车窗外毛毛雨像一道纱帘,那纱帘的颜色没有提及,但是我们可以想象那是一种迷蒙,一种没有色彩的迷蒙。
“你的花!”?这明明是维也纳的花,怎么就成了“我的花”呢?小吕此刻的举动正是照应了前面“小吕笑道”和“小吕驾着车没说话”。小吕见证“我”这些天来寻花,找花,等花,盼花的全过程,一路跟随着“我”,体会着“我”的“失望”,“我”的“惊喜”,“我”的“遗憾”。他知道这就是“我”时刻惦记的花,是“我”朝思暮想的花,是“我”彻夜难眠的花。现如今这花“冒”出来了,怎能不替我高兴,怎能不替我兴奋?于是“未等我”明白什么就脱口而出“去看吧——你的花!”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一下子全都冒了出来”这与先生开始的想象是多么的吻合“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它们使劲了吗?如果是,那么,到底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才使得它们能冲破一直以来遮掩着它们的绿草,“齐刷刷”地“全”冒出来呢?
“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怎样的情景才能称得上是“改天换地”?这“改天换地”的情景“肯定很壮观”。这一片草地要怎样的“改天换地”才能使“整个世界铺满全新的色彩”?这与前面说的“那一股力量”有关系吗?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大片大片的花看不清每一朵的风采,但是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每一朵小花,那每一朵超越绿草的小花在“冷风冷雨”中居然还是“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的。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居然”多么出乎先生的意料,“气魄”是多么有魄力、有气势的。小花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傲然挺立的气魄,令“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小花冲破绿草阻拦的都是伴随着冷风冷雨,虽然我们不可能走进花儿的世界,但是我们可以从花儿几天时间,在冷风冷雨中就使原野改天换地中,感受到那一股沉积在花儿身上的劲儿——“勇气”。这“勇气”是一种超越“勇敢”,超越“胆量”,超越“胆识”的力量,它是一种对生命的强烈渴求,一种渴望生存,渴望成长,渴望绽放,不顾一切冲破阻力,不屈向上的蓬勃的生命力。
花都有这样的勇气,何况是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