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构思匠心独运,描绘大气磅礴——读黄文山散文《河西走廊的月亮》

(2023-10-25 03:31:00)
标签:

读书

构思匠心独运,描绘大气磅礴——读黄文山散文《河西走廊的月亮》


河西走廊的月亮/黄文山

 

就这样升起来了,这千里河西走廊的月亮,这西北戈壁滩的月亮。

没有一声寒暄,也用不着预告,一轮圆润而又皎洁的月亮,就这样贴着车窗,朝你灿然一笑,而后缓缓地升上中天。全车的人都又惊又喜,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声赞叹。司机把车停住了,于是大家纷纷跳下来,站在戈壁滩粗砺的石块上,看着月亮冉冉上升。

这一切都来得那样突然,似乎落日刚刚还衔在遥远的祁连山巅,接着,便是一阵短暂的黑暗。戈壁滩之夜不是缓缓来临的,而是猛然间,当一小片残阳被飞快地拽下,天地万物便深深地坠落于黑暗之中。车灯打开了,孤独而微弱的光柱不断被夜色大口大口地吞噬,吞得大家的心里都有些发慌。就在这时候,月亮升起来了。

我从没见过这样圆、这样大、这样柔洁又跟人这样贴近的月亮。她仿佛近在咫尺,那份难以描摹的丰盈和难以形容的优雅简直就是美丽的极致。大家都动情地抬头注视着,连司机在内,一时都忘了自己的行旅。

圆月,一下把戈壁滩照得透亮,四周无遮无拦,没有一丝浮云,也没有一棵杂树,有的只是空旷。

这空旷,延展着时间和空间。从昨天到今天,几千年的故事,便是被这一片柔柔的月光照着,在卷轶浩瀚的史册里发出亮丽的光彩。一场又一场惨烈的战争,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一页又一页生动的历史,就在这月光下的空旷里轰轰烈烈地演出。

在这空旷里,曾驰过霍去病的铁骑,将士的盔甲和手中的兵器在月光下翻动着银色的波涛。那场与匈奴间的战事,使得这位年轻将军名垂千古。就在这戈壁滩的美丽月夜,他将汉武帝御赐的美酒,倾于泉中与三军将士共饮,从而写尽了一个大将的豪情与风流。酒泉也因此得名。当霍去病高高擎起酒杯,那杯中一半是清泉,一半便是皎洁的月光。

在这空旷里,曾走过左宗棠西征的大军......收复新疆,保卫祖国统一,最终获得胜利......

在这空旷里,还曾经经过红军西路军伤痕累累的队伍。雪山、草地乃至四川军阀的猛烈炮火,都未能挡住这支队伍的犀利锋芒。然而,一道河西走廊,却导演了一出悲剧。红四方面军的战旗就在惨白的月光下被子弹撕成了碎片。也许,正是这毁灭前的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长留在幸存者的脑海中,使他们久久地反思着这页沉重得难以翻开的历史。

自然,这空旷里也奔过张骞凄惶的羸马,也碾过林则徐悲愤的囚车;自然,这空旷里还回荡过班超投笔从戎的誓言,还踯躅过玄奘西行取经的身影……还有那绵延不绝的东来西往的商旅驼队,将一条两千多里的戈壁长廊,踏出了一首首慷慨悲壮的阳关曲。

这一个个被史笔庄重地记载或因为平凡而被忽略不计的众多人物,却都在命运的驱使下,以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姿态、不同的方式,走过长长的河西走廊。

这便是河西走廊,在这漫长的驼路上,绝非只有空旷;这便是河西走廊,在这片荒芜的戈壁滩上,绝非只有寂寞。

战争的狼烟与和平的驼队,苦难的历程与热诚的求索……都在这里频繁地发生和发展。几千年的时间,拓就了中华民族一条西行的辉煌通道。从此,多少男儿的豪情,多少男儿的热血,多少男儿的希望,都与这空旷的土地联系在一起。

于是,我才明白,为什么这样美丽的月亮,偏偏垂青这块荒凉之地,即使是南方的湿润、富庶和繁华,也无法使她动心。 

此刻,月亮充满柔情地注视着这又干又冷的戈壁滩,用她光洁的玉臂抚摸着荒芜,抚摸着粗砺,抚摸着苍凉,也抚摸着我们这群不期而遇的旅人的心情。

于是我们继续西行。 


                                 构思匠心独运,描绘大气磅礴——读黄文山散文《河西走廊的月亮》


 【读与评】

 古往今来文人雅士大多钟爱月亮,他们睹物抒怀,留下众多咏月之作。这些作品或缠绵凄美或清新秀美或慷慨壮美,都以独特的审美照亮了中国文学史的天空。黄文山先生的散文《河西走廊的月亮》就是这么一篇声情并茂、文质俱佳的咏月美文。

 读这篇散文,我们首先惊叹于先生全我们所展示的西北戈壁滩月亮摄人魂魄的美。这种美是在你预料之外突然展现出来的:在“一阵短暂的黑暗”中、在“大家的心里都有些发慌”的时候,月亮升起来了;河西走廊的月亮的美又给人强烈的感受,甚至让你无法逃避:由于视野开阔,“她仿佛近在咫尺,那份难以描摹的丰盈和难以形容的优雅简直就是美丽的极致”。

 月亮美的极致便衬托出了戈壁的空旷。西北戈壁滩的月下没有小桥流水,没有曲折长廊,没有亭台楼榭,这里有的只是空旷。这空旷,驱走了旅途的劳累,洗净了心境的浮躁;这空旷又“延展着时间和空间”,触动了先生内心积淀已久的对河西走廊的情愫,于是思绪飘飞,思接千载……

 当然,先生追溯历史,并不拘泥于对史实的空洞叙说,而是借助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展现给读者的历史人物和场面都是逼真而立体的,让人恍惚中产生一切都如昨日刚刚发生的错觉。

 对历史的追思之后,先生再次回到了诗兴的原点上:“我才明白,为什么这样美丽的月亮,偏偏垂青这块荒凉之地,即使是南方的湿润、富庶和繁华,也无法使她动心。”此时的情感更具有了一种理性,使文章的感情在激情澎湃之后又回到了起点,便也引出了后面的深情而诗意的描写。本文构思匠心独运:月亮触动思绪,引发回忆;月亮穿越时空,演绎回忆;月亮烛照历史,抒发感情,提升意蕴。

 全文语言洗练而又生动,特别是修辞的运用,把景物写活了,如:“没有一声寒暄,也用不着预告……朝你灿然一笑仿佛嫦娥仙子在我们面前飞天而去,引人无限遐想;” 月亮充满柔情地注视着这又干又冷的戈壁滩,用她光洁的玉臂抚摸着荒芜,抚摸着粗砺,抚摸着苍凉,也抚摸着我们这群不期而遇的旅人的心情“,月亮又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关爱着她的女儿,让人感到温暖、亲切。

 如果把中华文明史比作诗,那“河西走廊的月亮”便是其辉煌的章节。古往今来的无数优秀的华夏儿女在此艰辛地跋涉过,中华民族“上下求索”的坚韧与执著在此演绎得如此深刻!先生对《河西走廊的月亮》描绘大气磅礴,用一轮皓月将民族的铮铮铁骨熔铸进每一个读者的灵魂。

 我觉得,读《河西走廊的月亮》,无异于享用了一次精美的盛筵,进行了一次精神的畅游,感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经历了一次人格的锻炼。美哉,《河西走廊的月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