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独到的视角,委婉的告诫——读张锐锋散文《河流的声音》

(2023-10-17 05:26:45)
标签:

读书

独到的视角,委婉的告诫——读张锐锋散文《河流的声音》


河流的声音/张锐锋

 

一条河流的声音与另一条河流的声音完全不同。它们的声带特点暗示着各自的体积、力、个性。从前,我在家乡的小河旁谛听细小的水声,它的声音是那么轻,几乎像一个人在你的耳边说话,你能感觉到它的鼻息和呵气。它在说些什么呢?好像低等级的生命有更高的灵性:飘动的野草发出飒飒的回应,蜜蜂在花心的蕊柱上盘旋,在太阳下闪耀着一圈灿烂的光晕,看上去恰似微小神龛里的金像停留在你的空间。从一个草尖到另一个草尖,蝴蝶的翅翼差不多总量擦到叶脉的端点,接受着从河流濡湿的宽阔地面下传来的微弱的电流,就像多少年前一个科学家用风筝在积雨云中取电,一种危险在优雅的飞翔中实现。可以看到,那些轻轻的电击不断使它的身躯颤动。

还有更多的微小生命对河流的语言有着深刻领悟,七星瓢虫把夜晚天穹的七星带到了地上,穹顶一样的外壳包裹、密藏着柔软的翅翼。此刻,它静静地伏在河边的大石头上,细心地感受着地上一切语言在汇集中产生的小小振动。草虫们几乎是随着微波的节奏跳跃,它的长长的后腿,具备了跳跃天才的所有天赋条件,它们从天而降的重力,使弓形的草叶不停地变形、更加弯曲并展现自己的钢簧般的弹性。一群蚂蚁用大力搬迁自己的家,把一些我们所不知道的、也不能理解的生活必需品,搬运到干燥的高地。一切都是这样精美和完备。它们似乎听懂了,知道了水流轻轻喧哗的深义。

春天已经在另一个季节的酝酿中变为废弃的渣滓,夏天的气息越来越浓,洗衣妇们的衣杵开始不断敲打展开在石头上的衣衫,中午到来的火车用庞大的钢铁,将炉膛里的火力转变为浓烟 和能量,一连串排列整齐的车轮驰过上面的水泥大桥。更重要的是微小力量的积聚,土壤中各种细小的生物和各种野生植物,以及农田里的庄稼,使河流的声音变得宏大,似乎是一滴水的缓慢移动引发整个世界的共振,一年中的万物繁荣被一点点推向了高潮。实际上,就在村庄的另一面,还有另一条河流,它要大得多,宽阔的河床能够将站在两边人的视线割断。它的声音也自然不同,它发出的是那种大提琴的低音,携带着嗡嗡的回音。浓密的芦苇包裹了河岸,使里面的波澜陷于不明。芦苇花的白絮被风吹起,河流的上方出现了一些银质斑点,好像来自流水。

从未见过的奇特水鸟在受到惊吓时突然起飞,被沿河而来的风刮得偏离了方向,它们在一条河上失去了精巧的舵。这让人怀疑其中必定有着巨大的磁性,生活中的事情必然在这里向某一个方向弯曲。河边是一片盐碱滩,只适于秸杆低矮的高粱和大豆一类作物生长。干旱来临,白茫茫的土地从渐渐枯萎的庄稼根部现出了杀手本性。它和一条小河共同把一个村庄安放在中间的位子上,一边是温柔的细语安慰,一边是带有几分暴躁的训诫,它们以天然的对称,铸造了铁的耐久生活。祖先们机敏地挑选这里作为定居之地,也许就是为了在寂静的草房里时刻倾听河流的喧嚣、万物的喧嚣。 


      独到的视角,委婉的告诫——读张锐锋散文《河流的声音》


 【读与评】

 当沙尘暴肆虐北方时,身处漫漫黄沙、尘土飞扬中的人们,谁不向往鸟语花香、小桥流水的南国风景?大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已成为当今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而《河流的声音》恰似一位历经沧桑的哲人,含蓄而委婉地告诫后人,如何对待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以独到的视角,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法国罗丹语)

 张锐锋先生在文章开头正如梁启超所言:“一望而知其宗旨之所在”,直截了当地给读者两个个性鲜明的形象,暗含先生的褒贬。接着,从不同的时间(春天和夏日),不同地点(家乡小河旁与村庄的另一面),描绘了两幅画面。前一幅,春意盎然,鸟语花香,蜜蜂、蝴蝶、七星瓢虫等小动物,怡然自得。置身其中,“你能感觉到它的鼻息和呵气”。紧接着,先生的“还有更多的微小生命对河流的语言有着深刻的领悟”这一过渡句,引起下文进一步描绘“春天”美景;“它们似乎听懂了,听懂了水流轻轻喧哗的深义”,表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许就是为了在寂静的草房里时刻倾听河流的喧嚣,万物的喧嚣”,结束句带有哲理的思辨,万事万物均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存在与发展。以上三句围绕“河流的声音”这条主线组织材料,使文章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但随着“钢铁”、“水泥”为标志的工业文明到来,社会不加节制,甚至违背自然规律,向大自然攫取更多时,大自然变得不耐烦,开始对人类加以报复:土地沙化,使河床变宽,“能够将站在两边人的视线割断”;被污染而畸变的“奇特水鸟”,“找不到自己的栖身之所”。“它们在一条河流上失去了精巧的舵”;土壤盐碱化,严重制约作物生长,“干旱来临,白茫茫的土地从渐渐枯萎的庄稼根部现出了杀手本性。”微小力量“引发了整个世界的共振”。文章的结尾,大自然以它那博大的胸怀“一边是温柔的细语安慰,一边是带有几分暴躁的训诫,”富有警示性、耐人寻味。

 我以为,先生《河流的声音》虽然写得比较隐晦,没有直接点明他的写作意图,但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虑,以及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是本文表达比较含蓄,行文充满哲理,因此把这篇文章看成对生活价值的取向、人生态度的选择,也是未尝不可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