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动人,情中寓理——读陈从周散文《还我自然》

标签:
读书 |

还我自然/陈从周
近年来,我因工作关系,到过不少名胜风景区,看到因人任意破坏美景所造成的损失是很大的,而关于应该如何修建的问题,倒也使我颇费踌躇:有些修建能“得体”,做得很好,可说画龙点睛,益增风景之雄伟与妩媚;有些却“好心肠”而费力不讨好,弄巧成拙。
山林风景,其异于城市的,主要是有山有水,即有自然之美。人们在城市中,终年很少有机会接触大自然。春秋假日,偶一出游,乐事从容,是多么难得的机会。所渴望见到的,是真山真水,而不是平时见惯的高楼大厦。“小径红稀,芳郊绿遍”,尤其使人依恋。这就教我们领会到游者所乐爱的是什么了。
去年,我曾到过宜兴,看了善卷、张公诸洞。洞的确雄奇,谁信在一望平畴的江南水乡中有此奇迹。当人们在数声柔橹中舍舟登岸,数里之遥,有此佳境,诚难言哉!可是,当我一进大洞,五色缤纷,电光若炬,几疑身在餐厅之中,而奇岩怪石,面目狰狞,自然之妙难言,恐怖之情倍增,因为人工之力有违自然。将一个极自然的洞穴,装上五彩电灯,又将原来岩石,装塑做野兽之状,其效果如何?恕我难言,游者自得之也。
苏州天平山,有个钵盂泉,本来涓涓流水,一泓清池,其前小阁依山,极自然之美。如今在这里建造了一所现代化的平顶茶室,远视之仿佛是一所动物园的狮虎居,我怕得不敢去喝茶,人们也多不满之词。郊园多野趣,就是无华堂厦屋,又何必对不配合环境,不符合自然景物的一些建筑钟情如此呢?“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在各种设计中,原是一个基本原理,群众倒能谈得上是好是坏,主其事者却大有“不见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对风景区的规划与建筑要慎重啊!一下子破坏了,“黄鹤一去不复返”矣。
不但自然景物如此,即古迹修缮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最近有机会看到的山东聊城光岳楼,是我国最好的明代建筑之一。一别数载,老友重逢,能不欣然!但相见之下,又哑然失笑。黑发已成红颜,似服了大量的“首乌片”。青春虽已焕发,新装却宛如“村姑”,本来古色古香的一座楼阁,顿如看越剧《红楼梦》了,我也几成刘姥姥。妙哉!妙哉!
这些例子,着实不少。恕我弄笔,抱歉之至。统而言之,总而言之,姑题“还我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