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味绵长,深挚隽永——读徐乘散文《高高青冈树》

标签:
读书 |

高高青冈树/徐乘
林公故迹何处寻?惠远城内草深深。
巍巍青冈迎风立,肯说荷戈戍卒情?
1841年6月8日,一道圣旨下来,把禁烟抗英的林则徐“发往伊犁,效力赎罪”。此辰此际,含冤受屈的林则徐,心情沉痛悲壮,自不待言。记得他临行曾留下这样的诗句:“荷戈西戍一老兵,愧说楼船练水军。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
林氏胸怀宽广豁达,还见于他的赴戍别妻诗:“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他没有一己哀伤,也不计较个人祸福得失,有的只是对投降派误国的愤恨,对海疆战局和塞外风云的牵挂。尽管他经历宦海浮沉,仍以惊人毅力,拖老病之身,渡急流,穿戈壁,浴风沙,翻雪山,在四个月内走完漫漫戍程,抵达伊犁将军府所在地惠远古城,去尽一名荷戈老兵的责任。
如今,事隔百余年,我来到惠远,已找不到宽巷中林则徐住过的房屋。当年的鼓楼,经过油漆粉饰,面目全非,也似乎不愿再提往事。只有破败不堪的将军府,当年林则徐领取“掌粮饷处事”差使的所在地,以及门前一死三生的古榆,似乎没有忘掉那位荷戈老兵,不厌其烦地向我诉说他的轶事和遭遇。
据说他旅途劳顿,沿途冰雪满地,寒风刺骨,加上水土不服,到惠远后病情增剧,但仍然关心国家安危。冬去春来,山北沃壤披上盛装,伊犁河水映着朝阳,春风微拂冰峰,杏雨梨云满树,毳幕花香袭人。塞外江南独特的风光,远胜苏杭天堂的袅娜多姿。他深深爱上这片土地,下决心装扮山北好河山。他致力研究伊犁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认识到屯田戍边对加强边疆经济力量,防备外敌入侵的重大作用。他不顾年老力衰,向伊犁将军布彦泰主动提出捐办阿齐乌苏垦地的要求,组织群众,拓宽加深渠道,兴建龙口新渠,引来哈什河水,实得垦地近二十万亩,为西陲边防建设奉献花甲老人的全部余热。即使对他存有偏见的道光皇帝,到此也不得不赞赏他的办事干练,传旨要他赴南疆实地查勘,奏明情况,开垦荒地。林则徐从此离开伊犁,荒迹长驱回鹘马,遍历戈壁三万里,开始对南疆八城进行查勘。
一百数十年风沙冰雪,早已淹没林氏留在伊犁的足迹,惟有他在伊犁将军府亲手栽植的一株株青冈幼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他所以独爱这种树,可能是因为这古老树种,酷似一个多难兴邦的民族。它高大魁梧,犹如顶天立地的好汉;它巨伞般的树冠,似壮士博大的胸怀;它的花朵比不上玫瑰妖艳,却散发阵阵清香。它有旺盛的生命力,不畏沙漠干热炙人,树叶失水,照样轻盈起舞。隆冬霜刀雪剑,摄氏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环境,不能制服它。它对地域从不挑肥拣瘦,河滩、山谷、山坡,随遇而安,都能生长。把它“发配”到哪里,它就在哪里安家落户,生根开花结果。即使刀锯斧钺把它拦腰砍断,树桩四周还会长出次生幼苗,势如箭竹,蓬勃挺刺,不可阻遏。青冈树这种百折不挠的品格,正是林则徐处逆境而坚强不屈奋发向上精神的写照。一个人不怕挫折摔倒,不怕忍辱负重,最怕灰心泄气,意志消沉,精神崩溃,一蹶不振。林则徐被发配伊犁后的所作所为,与青冈树的精神两相对照,难道我们不能从中发现两者间可以相互沟通之处么?林则徐爱青冈树,显然是他钦佩青冈树的品格,他要从它身上吸取坚韧不拔的力量。鸦片战争后,“罪臣”林则徐历尽坎坷。他感到迷惘,发出“青史凭谁定是非”的感慨。其实公道自在人心,是非难逃舆论。不但东南沿海人民,而且大西北群众,也都理解他、同情他、怀念他、敬佩他,铭记他造福人民的功绩。他离开伊犁之后,手栽的青冈树,一直受到各族人民的精心培育照料,为它们松土施肥灌水。经历一百多个寒暑,现在这些青冈树已干高围粗,绿荫如盖,年年结下累累硕果。尽管当地百姓“宁送一瓶酒,不给一桶水”,戍边战士还是节约用水,把这些果实种子育成新苗,让它们年年岁岁世世代代扎根边陲。各族军民爱树成风,不仅是为了绿化雪山沙丘,他们想藉此寄托情思,表达他们对一代英雄的敬仰爱戴,表达他们弘扬民族精神的决心。
我驱车告别伊犁将军府,已是深夜十一点了。大西北初夏之夜,幽静、清新、凉爽,晴空飘浮着数朵白云。明月在树梢露脸,冉冉上升,把白杨树中间一片袤沙土洒满银辉。天山溶雪,水流在渠道中急奔,忽明忽灭。青冈树叶,此刻在飒飒夜风中闪发点点银光。忽然我听到远处隐约传来维吾尔族少女的歌声:“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风光……”她们似乎在歌颂这位坚强不屈的民族英雄,歌颂他抗击外敌,蒙受冤屈,发配新疆,晚年造福西北人民,在边陲建立不朽的丰功伟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