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金华
金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3,747
  • 关注人气:7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然与人生的双向思辨——读袁鹰散文《枫叶如丹》2

(2023-05-21 05:31:27)
标签:

读书

自然与人生的双向思辨——读袁鹰散文《枫叶如丹》2


枫叶如丹/袁鹰2

 

春天,绿的世界。秋天,丹的世界。

绿,是播种者的颜色,是开拓者的颜色。人们说它是希望,是青春,是生命。这是至理名言。

到夏季,绿得更浓,更深,更密。生命在充实,在丰富。生命,在蝉鸣蛙噪中翕动,在炽热和郁闷中成长,在暴风骤雨中经受考验。

于是,凉风起天末,秋天来了。万山红遍,枫叶如丹。落木萧萧,赤城霞起。丹,是成熟的颜色,是果实的颜色,是收获者的颜色,又是孕育着新的生命的颜色。

撒种,发芽,吐叶,开花,结实。

孕育,诞生,长大,挫折,成熟。

天地万物,人间万事,无一不是贯穿这个共同的过程。而且,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

今年五月,曾访问澳大利亚。五月在南半球,正是深秋。草木,是金黄色的;树木,是金黄色的。

一天,在新南威士州青山山谷一位陶瓷美术家R先生家作客,到时天色已晚,看不清周遭景色,仿佛是一座林中木屋。次日清晨起床,整个青山全在静憩中。走到院里,迎面是株枫树,红艳艳的枫叶,挂满一树,铺满一地。

我回屋取了相机,把镜头试了又试,总觉得缺少些什么。若是画家,会描出一幅绚烂的油画。可我又不是。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低头无语。

这时,木屋门开了,一个八九岁的女孩蹦了出来。她是R先生的外孙女莉贝卡,他们全家的宝贝疙瘩。小莉贝卡见我凝视着枫树,就跑到树下,拾起两片红叶,来回地跳跃,哼着只有她自己懂的曲调。

最初的一缕朝阳投进山谷,照到红艳艳的枫叶上,照到莉贝卡金色的头发上。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揿动快门,留下一张自己很满意、朋友们也都喜欢的照片。后来有位澳大利亚朋友为那张照片起了个题目:秋之生命。

也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枫叶如丹,也许由于有跳跃的、欢乐的生命,也许它本身正是有丰富内涵的生命,才更使人感到真、善、美,感到它的真正价值,而且感受得那么真切。北京香山红叶(是黄栌树,并非枫树),自然能使人心旷神怡;若是没有那满山流水般的游人,没有树林中鸣声上下的小鸟,也许又会使人感到寂寞了。

于是,又想起20年前曾游南京栖霞山。栖霞红叶,也是金陵一景。去时虽为十月下旬,枫叶也密布枝头,但那红色却缺少光泽,显得有点黯淡。我不无扫兴地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南京友人摇摇头,说再迟十天半月,打上一层霜,就自不同了。问怎么个不同法,他说经过风霜,红叶就显得有光泽,有精神。

不经风霜,红叶就没有光泽和精神,恐怕不只是从文学家的眼睛看,也还有点哲理蕴味在。难怪栖霞山下大殿里一副楹联有云:“风霜红叶径,数江南四百八十寺,无此秋山。”这半副楹联,让我记到如今。

枫叶如丹,不正是它同风霜搏斗的战绩,不正是它的斑斑血痕吗?

“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愿丹的颜色,丹的真、善、美,长驻心头。 


自然与人生的双向思辨——读袁鹰散文《枫叶如丹》2


 【读与评】

 茅盾先生在他的著名散文《风景谈》里说:“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组成了美妙的图画。……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因为“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疲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这说明,散文不仅要写自然,而且要写出对人生和生活的深刻思考。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由此可以看出,能将自然之理巧妙地融为一体进行哲理思考,并能“述以文”,应该说是好的哲理散文的重要标准。袁鹰先生的《枫叶如丹》就是其中一篇成功的典范。

 《枫叶如丹》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自“春天,绿的世界”至“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是触景生情,寓理于景。先生由眼前的枫叶如丹,一步步回想枫叶从“绿的世界”,到“绿得更浓,更深,更密”,再到“万山红遍,枫叶如丹”,揭示出大自然发展变化 的规律,进而又将其与“人世”发展变化 的规律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认为“撒种,发芽,吐叶,开花,结实”等自然进程与“孕育,诞生,长大,挫折,成熟”等人生经历都“处处相通”,“天地万物,人间万事,无一不是贯穿这个共同的过程“。

 第二部分(自“今年五月”至“长驻心头”)是融情于事,进而缘情释理。先生先写深秋的一天,自己访问澳大利亚时到朋友家作客,被院子对面枫树那“挂满一树,铺满一地”的“红艳艳的叶子”吸引,赶忙想拿照相机摄下这美景,但是,“把镜头试了又试,总觉得缺少些什么。”再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低头不语”。是莉贝卡的出现打破了秋天画面的清冷,这个八九岁的女孩,就像一片初生的绿叶,她一出现,一股鲜活的生命气息便扑面而来,令先生的心灵深处陡然一震,灵感如泉水般汩汩涌出。他迅速按下快门,拍下一张自己和朋友都很满意的照片《秋之生命》。因为在先生的心目中,那棵经历了风霜洗礼的红叶艳艳的枫树,是成熟人的象征,小女孩莉贝卡则是新鲜生命的象征。“枫叶如丹,也许由于有跳跃的、欢乐的生命,也许它本身正是有丰富内涵的生命,才更使人感到真、善、美,感到它的真正价值,而且感受得那么真切”一段正是对题旨的精当概括。最后承接上文,从北京的香山红叶写到南京的栖霞红叶,又对题旨进行了一正一反的印证和深化。

 从结构上来说,文章前后呼应,十分严谨。开头部分由远到近,由浅及深,“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一句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枫叶的有关回忆;结尾两段议论、抒情,既呼应了题目,又深化了题旨。

 联想丰富,虚实结合是本文的最大特色。先生由春联想到希望、青春、生命,由秋联想到成熟、收获、孕育,由枫树联想到“一位凄苦的老人”,由澳大利亚的红叶北京香山的红叶、南京栖霞山的红叶,由此及彼,此伏彼起,由实及虚,虚实相生,为我们编织和展现了一个既富有诗情画意,又蕴涵着生命哲理的艺术境界。全文将描写景物与抒发人生感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对自然与人生的双向思辨。

 文章语言生动,叙议结合。第一部分边叙边议;第二部分以叙为主,先叙后议。叙如“画龙”,能很好地抓住景物和事件的特点;议如“点睛”,恰当地揭示了景与事中蕴涵的哲理。另外,文中大量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对偶、引用等多种修辞方法,使得文章语言整齐之中又有多样变化,体现了先生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