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金华
金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637,735
  • 关注人气:7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人对春节的深深情结——读段毅散文《说年》

(2023-01-22 04:59:52)
标签:

读书

      中国人对春节的深深情结——读段毅散文《说年》


说年(节选)/段毅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春节”。

  有关年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有一个叫“年”的妖怪,经常骚乱百姓,杀人放火,无恶不做。百姓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能够侵杀它。就在百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准备举家外迁的时候,有一壮士出现了,他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与“年”同归于尽,以换得百姓的安居乐业。后来,壮士在“年”经常出没的地方与“年”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最后,“年”被杀死,壮士也不幸牺牲。人们为了怀念这位壮士,祝贺获得新生,便在“年”被杀死的这一天举行各种各样盛大的庆祝活动,而且燃放鞭炮,张贴门神对联以驱赶邪恶,并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流传下来,此后,人类便有了“过年”之说。

  年是春节的俗称,说到春,自然就会想到夏、秋、冬,更会想到一年有24个节气365天。那么,是谁将无序的世界变得有序,混沌的天地变得清晰?是帝尧。是帝尧最早站在科学研究的前列,步入愚暗的自然之中,去探求和追索规律,寻觅光明,洞察天地。

  过年的习俗及由来

  满溢着喜庆和吉祥的春节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符号,它不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鲜最特殊的一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文化。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中国人对春节的深深情结——读段毅散文《说年》


 【读与评】

 读段毅先生散文《说年》,我也凑热闹说一说。

 今天就是春节——大年初一。也就是年。

 从上古以来,就有关于年的不同传说。据记载,我国原始社会时就有“腊祭”一说,所以一般认为年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书《尔雅》里有一段关于年的文字:“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据此推测,在夏朝就有过年的风俗了。

 《诗经·豳风·七月》第八章中有这样的描写:“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大意是,腊月里凿冰咚咚响,正月里藏进冰窖冷飕飕。二月里取出冰块行祭礼,献上韭菜和羔羊。九月霜降天气爽,十月清扫打谷场。满斟美酒敬客人,宰杀羔羊共品尝。登上公堂同聚会,牛角大杯擎过头,高声齐祝寿无疆!(诗中的“月”是夏历的月,“日”是用周历。周历比夏历提早两个月。)这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反映了西周初期,即公刘这个部落在豳这个地方(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这章的结尾就描写了上古时期部落年终聚会时的情形。年终有这样的聚会,可以理解是在过年了。

 还有一首《诗经·周颂·丰年》吟咏的是年终庆祝丰收的礼仪活动:“丰年多黍多,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大意是:丰收年成多粮稻,仓廪修得高又高。屯积粮食千千万,酿酒做醴实在好。进献先祖和先妣,祭祀谨遵百种礼,降下福禄多周到。这首诗是遇上好年成举行庆祝祭祀的颂歌。因丰收而致谢,用丰收的果实进行祭祀。从某种意义上说,远古时候这种祭祀和庆祝活动应该就是后来春节的雏形。

 综合上述,可以说,年,应该是原始农业社会时期的计时单位。那时,在长期的耕作实践中,人们发现了四季交替的周期,即天体运行与地上农作物生长之间的规律,于是发明了用以指示星象位置变化以及纪年月日的方法,从而有了“年”。尧舜时,不称年而称“载”,有天体星辰运载一周之意。夏代称“岁”,含人长一岁,新春将临之意。商代称“祀”,表示四时已过,该编史造册,奉祀神灵祖先了。唐肃宗时曾一度将“年”改为“载”,但为期很短,又复称为“年”,一直沿用到现在。即,春夏秋冬一个周期,称为一年。

 大多数学者认为过年节日的形成是在汉代。百姓们经过了春秋战国四分五裂的局面,苦不堪言。秦虽统一中国,但徭役赋税极为苛酷,民不聊生。直到汉代,才出现社会较为稳定,经济日趋繁荣的局面,百姓们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为岁终的庆祝和新岁的祈福创造了条件。在谈到这个话题时,人们喜欢用汉蔡邕撰《独断》一书中的关于神荼郁垒(神荼念“伸舒”,郁垒念“郁律”)二神的故事,来说明过年挂门神习俗,以证明春节在汉代的兴盛。“海中有度朔之山,上有桃木蟠屈三千里,卑枝东北有鬼门,万鬼所出入也。神荼与郁垒二神居其门,主阅领诸鬼。其恶害之鬼执以苇索食虎,故十二月岁竟常以先腊之夜逐除之也,乃画荼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也。”这则故事在《山海经》中也有记载,只不过到了汉代人们才普遍在过节时请来二神做门神。

 在一年的丰稔收藏之后,结束了田间农活,首先想到的应是酬谢神灵的保佑、祖先的庇荫。用新米做饭、酿酒、祭祀神灵、祖先、祈求来年再获丰收。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规律,过年也成了人们欢庆的日子。因而,在我国民间过年也充满了喜庆的色彩。

 年,作为一种节日的载体,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可以说,这个节日带给中国人,以及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影响,都是巨大而深远的,至今周边一些国家也在过中国的农历新年。许多传统民俗节日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中国的年异常顽强的存在着。

 过年,作为我国汉民族及一些少数民族的古老风俗,是一种继承性极强、参与人数最多,应用地域最广,持续时间最长,活动场面最庞大的一种民俗现象,具有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特征,它与岁时结合,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可以说,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变迁和历程都有“年”一如既往的陪伴,是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壮大。年,是我国劳动人民最基本的一个情结,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过年。中国的年,重在过。也因为如此,大多数中国人对春节称之为“过年”。春节,最饱含中国人文情结的节日,它传承几千年,久经不衰。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团聚、快乐、和谐,这是春节的浓浓情结。也是构成过年浓厚文化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其它节日无法比拟的。节日里有各种民俗活动,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团团圆圆、亲情融融、快乐无比。为了这个节日,几乎所有中国人不管千里万里,甚至远在异国他乡,也要不辞劳苦,赶在大年三十之前回家过年。这就是中国人对春节的深深情结。

 可让我沉入思考的是,如今在年轻一代人的脑海里,“年”味还有几许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