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浓意赡,优雅细腻——读侯仁之散文《北京城最早的水库——昆明湖》

标签:
读书 |

北京城最早的水库——昆明湖/侯仁之
昆明湖和万寿山,总称颐和园,是首都西北郊一大名胜。住在北京而没有到过颐和园的人,恐怕是很少的;到过颐和园而不为昆明湖这一片浩瀚的水面所吸引的就更少了。
昆明湖在风和日丽的时节,很像西山脚下天工琢磨的一面镜子,附近山色倒映入湖,凭空增加了无限深邃和静穆的气氛。但是一遇大风,在这一片和平柔静的水面上,又会立刻掀起狂波怒浪,拍打在石条修砌的岸边上,吐出雪白的浪花,又使人觉得有些懔然可畏。仔细想想,颐和园的美,正在于这湖光山色,相互映辉。站在万寿山的众香界,俯瞰昆明湖漭沅浩洁,自然有心旷神怡的感觉;荡舟在昆明湖里,仰望万寿山殿台楼阁,凌空直上,又好像是一个超然出尘的仙境。总之,这一山一湖,一个平远浩瀚,一个巍然耸起,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景,却构成了一幅极其优美和谐的图画。以上种种,最好还是留给画家去描绘,这里只想谈谈昆明湖的古往今来。
昆明湖原称西湖,又叫瓮山泊,是因瓮山而得名。瓮山就是原来万寿山的名称。清乾隆初年在这里辟治园林,改瓮山为万寿山,扩大原来的瓮山泊为昆明湖。万寿山和昆明湖,在当时总称为清漪园,1860年曾遭英法侵略军的破坏,1888年重建之后,这才改称为颐和园。
昆明湖的扩大,在北京水利开发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京自建立为封建帝王的统治中心以后,对于水源的要求,大大增加。为了点缀风景、辟治苑林固然要用水;为了开凿运河以便输送华北以及江南的漕粮到北京,就更需要用水。但是北京城内缺乏水源,金元两朝都企图从永定河引水到北京。只是由于永定河流量极不稳定、携带泥沙又多,屡次导引,未能成功,于是只好从西北郊的泉水打算盘。西北郊泉水最盛的,首推玉泉山和瓮山诸泉。但是这里的泉水在汇为瓮山泊后,按着天然地形,径向东北流入清河,和位在东南方的北京城并无关系。金朝时候,最初开凿了一条人工渠道,把瓮山泊的水引向北京城(时称中都)。但是水量有限,作用不大。到了元朝,在改建北京城后(时称大都),著名的大科学家郭守敬,经过实地勘查,修筑了一道长约六十里的大堤,名叫白浮堰,把昌平城东南七里神山(今称凤凰山)下的白浮泉(今称龙泉,附近有白浮村),引向西流,沿着西北一带山麓,汇合了所有的山泉,绕过今望儿山下,引入瓮山泊,然后再沿今人工所开的长河流往北京城,并穿过城内直达通州,以接北运河。于是江南漕船,可以溯流而上,直达北京,因而起名叫做通惠河。这是旧日引用西北泉水规模最大的一次,可惜到了明朝初年,白浮堰年久失修,昌平泉水再难导引。终明一代,只靠了瓮山泊一处水源接济漕运,自然是很勉强的。清初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到了乾隆时候,这才集中力量来整顿西北郊的水源,根本措施就是开拓瓮山泊。瓮山泊原来面积只有现在昆明湖的三分之一,这次开拓,沿东西两岸大为扩展,而东岸特深。现在昆明湖中有一小岛,俗称龙王庙,其东通过十七孔桥与东岸遥遥相接。这一岛一桥,为湖面生色不少。其实这龙王庙所在正是瓮山泊未拓以前的东堤,东堤向北一直延伸到现在排云殿(明时为园静寺)的前面,这在明朝游人的笔记里,是可以参考印证的。岛上原来确实有一龙王庙,也是明朝所建,乾隆年间开拓东岸,龙王庙未便迁移,因此干脆就把庙址所在的这一块地方,留作一处孤岛,庙宇也重修一番,改称广润灵雨祠,并在庙西加筑涵虚堂,庙东修起十七孔桥,遂成为湖上一景。这次扩大湖面,主要是为了储蓄从玉泉山以及西山因地势下注的流泉,同时又修筑了坚固的东堤,障水不使东下,起了拦水坝的作用,并提高了湖中水位,这样就使得从湖的南端导入北京城的流水更加畅通。经过这一次整顿,北京城的水源,一时得到了解决,昆明湖也就成为北京城最早出现的一座人工水库。现在看来,昆明湖作为一个风景区,自有可取,但是作为解决北京水源的措施来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今日的需要。作为人民的首都和一个正在迅速成长中的现代化的城市,今天北京城的用水,何啻百倍于往昔?永定河引水工程完工以来,平均每日所能供给首都的用水,已远非昆明湖所能比拟。正在修建中的密云水库不久还要以远为丰沛的水量,源源接济北京城,而且昆明湖也将因密云水库的供水更加扩大,到那时,昆明湖这座古老的水库必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