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唯有艺术才是永恒的——读迟子建散文《哀蝶》

(2022-10-05 06:11:40)
标签:

读书

     唯有艺术才是永恒的——读迟子建散文《哀蝶》


哀蝶/迟子建

 

我童年时曾是扼杀蝴蝶的小妖魔。大兴安岭有一种俗称大马莲的蝴蝶,深紫色,羽翼上有一点点赤金的颜色,它比一般在花间蹁跹的蝴蝶要大上好几倍,雍容华贵,飞起来姿态娴雅,美得令人炫目。这种蝴蝶不大喜欢徘徊花间,它们通常是在林间的草地上翻飞悠游。我和许多女孩子那时最热衷的事便是用衣服罩住这种蝴蝶,将它捉到手中,它的羽翼在我的指间簌簌抖动的时候,我们便将它在掌心拍死,然后在蝴蝶的蛹上插一颗图钉,将它按到白纸棚的灯畔。晚上拉亮电灯,哗地一照,灯畔那一圈已死的蝴蝶便栩栩如生了。

蝴蝶的美是靠羽翼的震颤来传达的,而它的死亡也是由此带来的。折断它的羽翼,它便丧失了传达美的能力。艺术的羽翼同蝴蝶一样是华美而脆弱的。比如一幅名画,它可以在欣赏它的人面前呈现丰满辉煌的羽翼,给赏画的人以一种心灵的沟通和震动,但同时,一把意外的大火会使它化为灰尘。比较而言,陶器的羽翼才算最为坚硬,无论风吹日晒雨淋,都无法伤害它的'本质,即使深埋地下,陶还是陶,所以陶才最能成为中国的象征,才经久不衰。

我曾经异想天开,认为应该把伟大的艺术品放入坟墓保存。因为展览大厅明亮的光线会使一幅画改变颜色,人的混浊的呼吸会伤害画的神经。但是如果创造艺术是为了让它进坟墓的话,那么人类又如何进行艺术的传达呢?又如何进行精神的交流呢?人是渺小的,艺术却是巍峨的。我们无法得到梵高身上的一片指甲,但他的向日葵却比地球上所有开放的向日葵都灿烂、明亮和忧伤;我们无法得到柴可夫斯基的一根头发,可他的音乐的羽翼将在漫长世纪的空中低回,并且深深地感染着一代一代的人。所以我不再做把艺术品放入坟墓的梦想。我们庆幸人类的先知,他们创造了音乐、绘画、建筑、文学等等的艺术形式,他们向我们传达了已逝世纪的辉煌与宁静,喧嚣与平和,他们艰难地扇动着艺术的羽翼,告诉我们战争、和平、瘟疫、繁华、颓败等等人类曾经历过的一切,我们承受并延续着这一切。埃及的金字塔不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的永久纪念碑,也可能再过几万年没人会知道梵高、莫扎特、海明威这些在我们这个世纪仍被视为伟大的人物,因为艺术的羽翼既长久又脆弱,它很可能在飞向某一个世纪的途中而彻底消失在茫茫宇宙中,创造这艺术的人的名字也一同沉沉地消失。但这些担忧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总会有艺术的羽翼会飞向未来的天空,它仍能给人带来生存以外的惊喜和慰藉。如同童年时我在苍茫的暗夜中哗地拉亮电灯,能看到那圈美丽的蝴蝶一般。我曾写过一篇悲观的文章《谁为这个世界送葬》,说是大地上翻飞的画卷、四散的书籍、破败的琴和空旷的建筑为这个世界送葬。当一颗流星最后一次划破天幕,它会看到大地上我所设想的壮观场景,没有比这种送葬更动人的了。

这种杞人忧天的想法其实缘自内心深处对艺术深深的痴迷和渴望,也可视为对自己精神追求的一种激励。于是,艺术会为这个世界送葬成了我深信不疑的一个真理。人死后暴露出的白骨是那么千篇一律,可人的心灵创造出的艺术光华却又是那么斑斓夺目。这样想来,艺术的确是完善人生的一种途径了。

当我按住蝴蝶,当它的羽翼在我指间轻轻颤动,我还会扼住它的呼吸吗?虽然我知道蝴蝶不经我的手早晚也会成为泥土的一部分,但现在我的心还是为二十几年前的过失而颤抖了。能够让羽翼震颤这是多么重要的事情,不然那羽翼又有何用?静止千年的美,也抵不上飞翔一瞬的美更动人心魄,因为后者是一种流光溢彩的美。所以我深深祈祷艺术的羽翼不要轻易被人折断,让它自由地颤动并且深入人心吧。同时,我也愿意在这遥远的北国,深深地向着极北的童年生活领地鞠一躬,哀悼那些毙命于我掌心的蝴蝶。

 

 【读与评】

 迟子建女士的散文《哀蝶》借“蝴蝶”之名,传达的却是“艺术”之实,凸现了她对艺术价值的礼赞和对艺术毁灭的忧患。

 黑格尔说过,艺术是民族精神标志的展览馆,是人类最普遍、最博大的教师。确实,千百年来,一批批伟大的艺术家用天才的心灵为人类奉献了无数闪耀着永恒光芒的艺术珍宝,充实并且丰盈着一代代人的内心世界,让人类超越物质的俗世而靠近精神的圣殿。就像迟子建女士在文中所表露的观点,唯有艺术才是永恒的。作为物质的人,哪怕是最伟大的艺术家们,都逃避不了消亡的宿命,甚至会在后代人的记忆里被时间的浪涛所湮没。只有人的心灵创造出的艺术光华”才是那么斑澜夺目“。

 迟子建女士思索的重心是对艺术毁灭的深沉的忧患意识。正如文章开头所述,艺术的羽翼常常像蝴蝶的羽翼一样会因为种种原因而被折断,化为灰尘。那么,究竟是什么致使艺术走向毁灭的尽头呢?迟子建女士认为,当是两种:其一是意外的,比如大火;其二是人为的,比如折断蝴蝶的翼的人手。其实,这两种因素何尝不都是人类自身原因所造成的呢?战争、掠夺、盗毁、贩卖……人的私欲才是她忧虑、悲叹甚至愤怒的罪魁祸首。单就中国而言,焚书坑儒、八国联军的侵略,文化大革命等就不知道折断了多少艺术的羽翼。鲁迅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那么,艺术的毁灭当是人类最巨大最深刻的悲剧了。因此,迟子建女士甚至认为只有把艺术放入坟墓,才能实现对艺术的永久保存。但是,迟子建女士立即又否定了这种异想天开:因为静止千年的美,也抵不上飞翔一瞬的动人心魄。毕竟艺术的价值只有在向人类的传达与人类的交流中才能体现出来。既然艺术潜在着毁灭的危机而又不能存入坟墓,那么,迟子建女士只有祈祷并且呼唤人类不要伸出那毁坏艺术的罪恶的双手,希望人们始终保留一份对艺术的敬仰珍视之心——这也是迟子建女士通过本文所要传达给读者的深层意蕴。

 本文题目是“哀蝶“,但迟子建女士文中所写所哀者并非蝴蝶,而是艺术。为何?品读完全文,我才领悟到,”蝴蝶“只不过是一个中介符号,是”艺术“的象征对应物。迟子建女士找准了二者之间的相似点:华美而脆弱。蝴蝶的华美在于斑澜的羽翼,它也正是因此招致了人类的捕杀,它是脆弱的;艺术的华美在于精神的价值,它也正是因此沾染了人类的私欲,它也是脆弱的。于是二者之间就构成了一种象征、比喻、对应关系。蝴蝶是虚写,艺术是实写;同时,蝴蝶是形象,艺术是抽象。迟子建女士就在虚实相生、化抽象为形象的手法中深入浅出地传达了自己的思想。

 略析文本,就可见迟子建女士构思之巧妙。文章开头以童年捕杀蝴蝶引入,因了蝴蝶与艺术间的对应关系而转入对艺术的思考,最后呼应开头,由哀蝶而哀艺术,行文严密,浑然一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