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景秋色美,语言更美——读梁衡散文《秋思》

(2022-08-30 02:53:15)
标签:

读书

秋景秋色美,语言更美——读梁衡散文《秋思》


秋思/梁衡

 

        十月里有机会到吕梁山中去。一进到山的峰谷间,秋浓如酒,色艳醉人。长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真不知道大自然原来是这样地换着时装。这山,原该是披着一件绿裳的吧,而这时,却铺上了一层花毯,那绒绒的灌木、齐齐的庄禾、蔚蔚的森林,成堆成簇.如烟如织,一起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大图案。

花毯中最耀眼的就是红色。坡坡洼洼,全都让红墨浸了个透。你看那殷红的橡树、干红的山楂、血红的龙柏,还有那些红枣、红辣椒、红金瓜、红柿子等,都珍珠玛瑙似地闪着红光。最好看的是荞麦,从根到梢一色娇红,齐刷刷地立在地里,远远望去就如山腰里挂下一方红毡。此时,点缀这红色世界的还有黄和绿。山坡上偶有几株大杨树矗立着,像把金色的大扫帚,把蓝天扫得洁净如镜。镜中又映出那些松柏林,在这一派喧热的色彩中泛着冷绿,更衬出这平酽酽的秋色。金风吹起,那红波绿浪便翻山压谷地向天边滚去。登高远望,只见紫烟漫漫,红光蒙蒙,好一个热烈、浓艳的世界。

我奇怪,这秋色为什么红得这么深浓。林业工作者告诉我,这万山一片在春之初本也是翠绿鹅黄,一色新嫩。以后栉风沐雨,承受太阳的光热,吸吮大地的养分,就由浅而深,如黛如墨;再渐黄而红,如火如丹。就说这红枣吧,春天里繁花满枝,秋时能成果的也不过千分之二三,要经过多少场风吹雨打、蜂采蝶传,才得收获那由绿而红,一粒拇指肚大的红果,这其中浓缩了多少造物者的心血。那满山火红的枫叶则是因为她的叶绿素已经用完,显红色的花青素已经出现。这是一年来完成了任务的讯号,是骄傲与胜利的标志。

本来,四时不同,爱者各异。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贴那无言的自然。所以春花灼灼,难免林小姐葬花之悲;秋色似水,亦有欧阳修夜读之凉。其实顺着自然之理,倒应是另一种感慨。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是幻想,是憧憬,是出航时的眺望;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岸后的欢乐。一个人只要是献身于一种事业,一步步地有所前进,他的感情就应该和这大自然一样的充实。我站在这秋的山巅,遥望那远处春天曾走过的小路,不觉想起保尔在晚年关于年华的那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忆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生活庸俗而羞愧;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我想,不管是少年、青年还是中年人,都请来这大自然的秋色中放眼一望吧。她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去创造人生。

 

 【读与评】

 读梁衡先生的散文《秋思》,眼前仿佛出现了先生所描绘的艳丽的景色。强烈的色彩冲击着我的视觉神经,先生用简单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秋天的景色。色彩,秋天的色彩。深刻的思想,独到的感悟,优美的意境,更显先生散文语言具有独特鲜明的风格,具有美的多方面的质素。

 《秋思》的语言是优美的,这优美在于先生用激情欣赏的语言为我们创造了诗情画意般的秋色世界;《秋色》的语言是贴切的,这贴切是先生凭着他对语言的敏感与把握、锤炼,将其意绪情思生动地浮现于语言,为我们塑造出一个“摇曳多姿”的魅力语言空间。

 我们知道,叠音是汉语言韵修辞最为古老的手法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对叠音词在诗歌中运用曾作过精辟的论述: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这些语言高度概括了叠音词的作用。叠音词的使用不仅能增强叙述的形象性,也有助于形式的整齐,声调上的回应。精彩的叠音词,都有一种“复而不厌,颐而不乱”的奇特艺术效果。先生在《秋思》文中非常注意叠音词的锤炼与使用。如:绒绒的灌木、齐齐的庄禾、蔚蔚的森林,坡坡洼洼,齐刷刷,远远望去,酽酽的秋色,紫烟漫漫,红光蒙蒙,春花灼灼,芳草萋萋,杨柳依依,等等,这些叠音词,都能状景物之形貌,但却给人一些细致、微妙的感觉。如“萋萋,依依”,融入了人的情感色彩;“齐刷刷,远远则主要是为了使句式和谐,体现韵律之美;“酽酽,灼灼”,先生在这里采用通感的手法,用生活的品味来描摹对景物的感受。先生在使用叠音词时,善于调动读者的审美注意,“绒绒,蔚蔚”与“灌木,森林”的搭配,更让读者产生了一种“陌生”的“熟悉感”,开始是“隔”,随之释然,不禁为之拍手叫绝。这些叠音词读起来上口,听起来萦回耳际,取得了精妙的音乐美感,达到了韵律和谐美的效果。

 与此同时,先生十分注重句子修辞,在精准选用词语的基础上对句子进行精心的组织和调配。一般来说,长句子意思表达得较完备,短句子则简短有力,使用结构大致相同的句子,形成一种整齐美;采用松散有致的结构,带来的是错综美。《秋思》文中先生则注意整句和散句的结合,长句和短句的搭配,显示了散文语言的整齐美。

 散文是一种美感文体,它要求语言不仅能很好地发挥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功能,而且自身也要求达到“视之则锦绘,听之则丝簧,味之则甘腴,佩之则芬芳”的效果。这就要求在散句中穿插整句,追求整句的审美效果。如:

 本来,四时不同,爱者各异。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贴那无言的自然。所以春花灼灼,难免林小姐葬花之悲;秋色似水,亦有欧阳修夜读之凉。其实顺着自然之理,倒应是另一种感慨。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是幻想,是憧憬,是出航时的眺望;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岸后的欢乐。一个人只要是献身于一种事业,一步步地有所前进,他的感情就应该和这大自然一样的充实。我站在这秋的山巅,遥望那远处春天曾走过的小路,不觉想起保尔在晚年关于年华的那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我想,不管是少年、青年还是中年人,都请来这大自然的秋色中放眼一望吧。她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去创造人生。

 从这一段的前6句来看:第3句、第5句是整句,整齐、匀称,语句意思表达得鲜明集中,其他各句字数不一,结构不同,用的几乎全是散句,但能曲折尽意。整句、散句兼用,既有整齐美,又有变化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再有,长句和短句的搭配。长句庄重舒徐,能够产生精确、严密、细致的修辞效果。短句轻捷有力,具有简洁、明快的修辞效果。长、短句各有所宜,若单用一种就会呆滞,而配合使用,就可以相得益彰。《秋思》的第四段就是典型的长短句交互使用的一例:开头两句和结尾句式较短,互相映衬;中间部分则是结合使用长句和短句,配合得恰到好处,在参差错落中显现出整齐之美。

 精练传神美主要指用词简练、精确、传神、贴切。先生善于锤炼字词,他自称为“苦吟派“,即使是平常字眼,在其笔下,也能幻化出一种别样的情致。在《秋思》一文中,先生善于搭配词语,提升、扩张词语的表现力显得较为明显。”坡坡洼洼,全都让红墨浸了个透。”坡坡洼洼“涵盖面广,大至整个世界,小到点滴方寸,经”红墨“的尽情泼洒,先生着力表现的”秋色——红色“就跃入我们的眼里,脑里,心上,充盈了整个天地,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想象空间,真可谓”妙笔生花,词采增色“。”红墨“一词虽是先生的随意一点,却也满蓄着”饱满“,别具一番韵味,起到了”若添一字无法添,若少一字无法删“的效果,语言的精当,传神得以充分的展现。” 我奇怪,这秋色为什么红得这么深浓。“表程度的”深、浓“一般都是其它词语修饰,而先生把”深、浓“放在一起,这就使平常的词语具有了神奇的表现力,这”秋色“的”厚重“就”可叹、可视“了。”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贴那无言的自然“,”体贴“一词一经和”心情、自然“搭配,取得了新颖别致的效果,顿时让我们感觉到无言的自然也有了心情,有了生命。” 镜中又映出那些松柏林,在这一派喧热的色彩中泛着冷绿,更衬出这平酽酽的秋色“。绿色在春天是希望,是活力,是开始,是一切的一,而在这”深浓“的”浸透红墨“的秋色中,绿色是点缀,是陪衬,是配角,”冷绿“与先生极力赞颂的热烈的红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进一步烘托出这”秋色——红“,这满眼的红呀,的确让人醉了。

 要把人或事物表现得具体形象、生动逼真,就必须在动词的选择上下功夫。历代名家对此都十分重视。“真不知道大自然原来是这样地换着时装。这山,原该是披着一件绿裳的吧,而这时,却铺上了一层花毯“。这里,先生运用了”换“、”披“、”铺“一组动词,节奏鲜明,语义丰富,突出了对秋色的喜爱与赞美。

 先生在传达对某一事物的极精细的观照时,不是用一词两语或一句两句,而是动用大段大段的文字,酣畅淋漓地刻画,让人有品味工笔画的感受,这就使他的散文语言有一种浓墨重彩的华丽美。

 如先生在文中第二段是这样描述的:

 花毯中最耀眼的就是红色。坡坡洼洼,全都让红墨浸了个透。你看那殷红的橡树、干红的山楂、血红的龙柏,还有那些红枣、红辣椒、红金瓜、红柿子等,都珍珠玛瑙似地闪着红光。最好看的是荞麦,从根到梢一色娇红,齐刷刷地立在地里,远远望去就如山腰里挂下一方红毡。此时,点缀这红色世界的还有黄和绿。山坡上偶有几株大杨树矗立着,像把金色的大扫帚,把蓝天扫得洁净如镜。镜中又映出那些松柏林,在这一派喧热的色彩中泛着冷绿,更衬出这平酽酽的秋色。金风吹起,那红波绿浪便翻山压谷地向天边滚去。登高远望,只见紫烟漫漫,红光蒙蒙,好一个热烈、浓艳的世界。

 这一段主要描绘了热烈、浓艳的红色,分五个层次:先总写红色,而后从“面“上来写。”橡树“、”红枣“等一系列事物加重了这红色的分量、程度,再以”荞麦“这一典型的景物为例,突出了秋天特有的美,然后用对比手法写了秋天偶有的”黄和绿“,这实际是用”黄和绿“来反衬”酽酽的秋色“,最后是总写,也是对首句的一个有力的补充。可以说,每一层都是一幅精致的工笔画,色彩艳丽,层次井然,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味觉、听觉、嗅觉等,点活了静态的画面,具有了灵动飞舞的美感,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同样都是”红“色,在先生笔下,却是多姿多彩的,” 殷红、干红、血红、娇红“,把红色的千般变化,万种风情写出来,这一个”红“字在先生那里,不再是单纯的,如一个精灵,它走着,跳着,笑着,闹着……,”红杏枝头春意闹”在先生这里不经意间改写为“秋色”。先生对中国语言文采美的追求打动了我们所有人。

 在与大自然的接触和亲近中,先生用那双敏锐的新闻记者的眼和一颗充满着艺术灵性的散文作家的心,去观察和体悟大自然中蕴藏着的美的元素,自然中的青山、蓝天、白云、绿树、红花一旦进入他的艺术视野,立即幻化成有着无限生命活力和勃勃生机的美的精灵。散文笔调的魅力,固然来自作家的真知,真性,真情,但要将其化作文学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隽永的韵味,还必须依靠驾驭文字的娴熟,笔墨的高度净化。先生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 ”的语言追求及实践大大地增强了他的散文艺术魅力,令人叹为观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