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金华
金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7,304
  • 关注人气:7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模糊与朦胧的美——读季羡林散文《雾》

(2022-07-26 05:28:04)
标签:

读书

模糊与朦胧的美——读季羡林散文《雾》

/季羡林

 

浓雾又升起来了。

近几天以来,我早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推开窗子,欣赏外面的大雾。

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为什么现在忽然喜欢起来了呢?这其中有一点因缘。前天在飞机上,当飞临西藏上空时,机组人员说,加德满都现在正弥漫着浓雾,能见度只有一百米,飞机降落怕有困难,加德满都方面让我们飞得慢一点。

我当时一方面有点担心,害怕如果浓雾不消,我们将降落何方?另一方面,我还有点好奇:加德满都也会有浓雾吗?但是,浓雾还是消了,我们的飞机按时降落在尼泊尔首都机场,场上阳光普照。

因此,我就对雾产生了好奇心和兴趣。

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

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

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来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来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

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去钻研探讨。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来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

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爱的,一塌瓜子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

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的东西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模糊与朦胧的美——读季羡林散文《雾》


          【读与评】

 季羡林先生作为一位集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等于一体的东方学大师,经常写出一些令人哲思的说理性文章,而在其文章《雾》中,亲切、接地气的文风下又引出了对美的思考。《雾》写的是先生在尼泊尔加德满都中与雾的奇妙邂逅。模糊的景象引发先生内心的起伏,先生前期未曾爱过雾,现在却对雾大唱赞歌;朦胧的雾下先生延伸了美的定义。欣赏先生的观点,我认为,模糊,亦是美的体现。

 正如先生的论述所证,模糊与朦胧可以把一切丑的、美的都盖住,从而产生另一种美。

 有一个格式塔心理学术用语叫做对称性原理,它阐释了人的美学心理——人的心灵一直尝试寻找视觉刺激的平衡。所以摄影构图中用三分法并将主题偏离中心,还用一个配对物来平衡画面。但生活中往往没有这一种完美的构图,此时,如果出现一种不完全透明的能起到遮盖修饰作用的物体,如:雾,便在不破坏对称性原理的同时,同样可以呈现美的意境,这就是模糊美的产生机理了。

 同样,世间万象,不仅仅是视觉刺激,还有语言信息等,均有模糊修饰的机理。先生的这篇文章就有体现。“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开头一句自成一段,只有短短的九个字没有更多的定语修饰,没有更多的描写叙述,简洁明了地表明了先生的态度,不就是一种文学的模糊吗?先生为什么不喜欢雾?他后来喜欢了吗?这仿佛就是一张照片中点清晰的部分,其他都被虚化得若影若现。模糊的语言下,体现的是令人或满腹狐疑或浮想联翩的减法艺术。

 还有那音乐之美,白居易《琵琶行》中,“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在夜晚,人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寻声暗问”传神地写出这一种模糊的音乐给人带来的好奇,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同时描绘出一种凄惨的朦胧美。为后文“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抒情营造了环境。

 “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带着一顶顶的白帽子。”“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这些模糊不清的景物营造了未知的意境,让先生、让读者都感受到了朦胧的美感。简洁的语言让人联想产生了模糊美,而现今广为流传的唐诗,有一些来自于不出名的、一生只有一首诗的小诗人。便是因为唐代的普通老百姓都普及过写诗,在那个人人都可以作诗的年代,那些好的诗,写出来便无需探究真正的寓意了,这不也是一种模糊的美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只有6个事物,难以深入探究其深层意象,可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模糊的美呀!

 我们已经读评过先生的散文《马缨花》,如果说《马缨花》一文以情取胜的话,那么《雾》则是以理取胜,更能体现出“学者散文”的特点。我们知道,《雾》是先生出访尼泊尔时所作,在文中他插上幻想的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对于“模糊的美”展开了理性思考,揭示了“模糊性”的普遍存在,这与他对东西方文化的思考是一脉相承的。文中先生以“雾”为线索展开,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说自己不喜欢雾,通过对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突出雾的模糊性和遮蔽性的特点,说明自己来到加德满都以后对雾景的喜欢、欣赏、赞美。继而多方展开联想,纵横驰骋,从文学、科学、社会、自然等多个角度人手,表达自己对雾的理性思考,认识到在社会生活和科学以及在大自然和人们的审美观念中都有模糊性存在。最后赋雾以情,以自己“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作结。因为本文以理趣为主,所以文中多简洁而又发人深思的议论,如:“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这句话告诉我们,朦胧模糊的东西有时反而更美,更能激发观赏者的想象,从而增强审美情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