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德十年(节选)/季羡林
哥廷根
我于1935年10月31日,从柏林到了哥廷根。原来只打算住两年,焉知一住就是十年整,住的时间之长,在我的一生中,仅次于济南和北京,成为我的第二故乡。
哥廷根是一个小城,人口只有十万,而流转迁移的大学生有时会到二三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大学城。大学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德国学术史和文学史上许多显赫的名字,都与这所大学有关。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到处都是。让你一进城,就感到洋溢全城的文化气和学术气,仿佛是一个学术乐园,文化净土。
哥廷根素以风景秀丽闻名全德。东面山林密布,一年四季,绿草如茵。即使冬天下了雪,绿草埋在白雪下,依然翠绿如春。此地,冬天不冷,夏天不热,从来没遇到过大风。既无扇子,也无蚊帐,苍蝇、蚊子成了稀有动物。跳蚤、臭虫更是闻所未闻。街道洁净得邪性,你躺在马路上打滚,绝不会沾上任何一点尘土。家家的老太婆用肥皂刷洗人行道,已成为家常便饭。在城区中心,房子都是中世纪的建筑,至少四五层。人们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中世纪去。古代的城墙仍然保留着,上面长满了参天的橡树。我在清华念书时,喜欢谈德国短命抒情诗人荷尔德林(Hlderlin)的诗歌,他似乎非常喜欢橡树,诗中经常提到它。可是我始终不知道,橡树是什么样子。今天于无意中遇之,喜不自胜。此后,我常常到古城墙上来散步,在橡树的浓荫里,四面寂无人声,我一个人静坐沉思,成为哥廷根十年生活中最有诗意的一件事,至今忆念难忘。
我初到哥廷根时,人地生疏。老学长乐森璕先生到车站去接我,并且给我安排好了住房。房东姓欧朴尔(Oppel),老夫妇俩,只有一个儿子。儿子大了,到外城去上大学,就把他住的房间租给我。男房东是市政府的一个工程师,一个典型的德国人,老实得连话都不大肯说。女房东大约有五十来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妇女,受过中等教育,能欣赏德国文学,喜欢德国古典音乐;趣味偏于保守,一提到爵士乐,就满脸鄙夷的神气,冷笑不止。她有德国妇女的一切优点:善良、正直,能体贴人,有同情心。但也有一些小小的不足之处,比如,她有一个最好的朋友,一个寡妇,两个人经常来往。有一回,她这位女友看到她新买的一顶帽子,喜欢得不得了,想照样买上一顶,她就大为不满,对我讲了她对这位女友的许多不满意的话。原来西方妇女——在某些方面,男人也一样——绝对不允许别人戴同样的帽子,
7a7f."
>穿同样的衣服。这一点我们中国人无论如何也是难以理解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我这位女房东小市民习气颇浓。然而,瑕不掩瑜,她是我生平遇到的最好的妇女之一,善良得像慈母一般。
我就是在这样一个只有一对老夫妇的德国家庭里住了下来,同两位老人晨昏相聚,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员,一住就是十年,没有搬过一次家。我在这里先交待这个家庭的一般情况,细节以后还要谈到。
我初到哥廷根时的心情怎样呢?为了真实起见,我抄一段我到哥廷根后第二天的日记:
终于又来到哥廷根了。这以后,在不安定的漂泊生活里会有一段比较长一点的安定的生活。我平常是喜欢做梦的,而且我还自己把梦涂上种种的彩色。最初我做到德国来的梦,德国是我的天堂,是我的理想国。我幻想德国有金黄色的阳光,有Wahrheit(真),有Sheit(美)。我终于把梦捉住了,我到了德国。然而得到的是失望和空虚。我的一切希望都泡影似的幻化了去。然而,立刻又有新的梦浮起来。我梦想,我在哥廷根,在这比较长一点的安定的生活里,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现在又终于到了哥廷根了。我不知?
道我能不能捉住这梦。其实又有谁能知道呢?
从这一段日记里可以看出,我当时眼前仍然是一片迷茫,还没有找到自己要走的道路。
【读与评】
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先生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数十年后,先生已近耄耋之年,忆及往昔,遂写下一部《留德十年》,以时间的脉络,记述了先生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的经过。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先生几经辗转选定印度学为主修方向,遂对其倾注热情与辛劳,最终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在此过程中,先生饱尝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带来的戏剧性苦难,而于苦难之外,又更难忘学长深思,友人情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留德十年》中引用了大量的先生当年的日记,以作为事实的参照。虽年代遥远,但论人叙事历历在目,甚至间或还有“今天如何如何“的字眼,可信程度如此。书的附录部分收录了先生写于1935年至1987年间的8篇欧游散记,追忆当年事,感怀当年情,与自述部分交织经纬,前后补充。
先生回忆往事,情真意切,言词质朴,毫无矫矜自饰,读来犹如对面闲谈,清新淡雅。萦绕字里行间的对故人之思,时光不再的感怀虽不浓烈似酒,却也足以让人回肠荡气——
在《我的房东》一文中,先生满怀深情追忆他的女房东,一位母亲般的老妇人——欧朴尔太太。她的音容笑貌,性情喜好,一一道来,分外亲切。《麦耶一家》以温情委婉的笔调,描述了先生留学德国时,同德国姑娘伊姆加德之间一段隐约朦胧的恋情。他们一起打字,促膝谈心,笑语温馨。时光飞逝50载后,先生感慨到"如果她还留在人间的话,恐怕也将近古稀之年了,而今我已垂垂老矣。世界上还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会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时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没有了。"读来让人唏嘘不已。还有那一面之交的波兰女孩Wala,相处不到一年却被先生视为知己的章用,每周日必到席勒草坪上聚餐的中国朋友们,"留德十年"中与先生匆匆相会又转瞬消失,人海茫茫再也找不着踪影。这种感时伤春之情,在一位耄耋老人的笔下更显隽永深刻。在《余音袅袅》中先生说道:"回忆的滋味决不是美好的。我咬紧了牙,生活过来了。但愿以后无需再把以前已经干枯了的快乐与痛苦重新回味。"
品读先生的散文《留德十年》,渐渐地,我似乎完全陶醉于先生的文字之中,读到风趣之事会会心微笑,读到感人之处亦会鼻子发酸……这是一部只写事实的自传,一部只有Wahrheit(真)而无Dichtung(诗)的作品,或许没有歌德的Dichtung und
Wahrheit那般办波澜壮阔,但细细的记录每天的所见所闻集聚起来也是是震撼人心的,起码我读了以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或许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不聚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之意境吧……
《留德十年》核心部分是先生在哥廷根的生活,那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小城,一个干净到极致的小城,每家的女主人都会每天将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地板擦得光光亮亮,甚至门前的马路都会用肥皂水仔细清洗,哥廷根的马路纵使你在上面打滚也不会沾染一丝尘土,这一切的描写让人烙下对德意志民族特有的洁净与古朴深深印象。先生在哥廷根的女房东,十年来一直像慈母一样照顾着他,每日备好晚餐,铺好被褥,将他的皮鞋擦得锃亮,他也像儿子一样照顾着老房东,陪着她一起为死去的丈夫扫墓,一起上山伐木取暖,一起分享难得的牛肉……当他要离开德国回国时,老房东号啕大哭,这种别离之伤让人看了不免凄凄于心……哥廷根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小城,拥有一所世界闻名的名校,先生就是在这所学校里从一个德语张不开嘴的毛头小伙子成长为一代印度学宗师的。十年间先生和许多德国老教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可敬的德国学者即使在战火纷飞,物质匮乏的年代仍然醉心于自己的学术研究,书中对这方面细节的描写让我读后深感敬佩。
与先生感情最深的西克教授和施密特教授将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在生活上也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想象着他搀扶着年逾古稀的西克教授步行横穿整个哥廷根,边走边探讨学术的场景,给我的感觉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梦幻……数十年后,已然年过古稀的先生重返哥廷根,与施密特教授重逢于养老院时,那种相逢时的激动与分离时的伤感我想任何人读了都会动容……
人生如梦,弹指一挥间……我想,何为人生的意义呢?
都说乱世出英雄,但是我看到即使在二次大战这样的环境下,在德国的一个小城有着这样一群人仍然在不闻窗外事的做着自己的学术,过着自己洁净而高贵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或许是平淡的,席卷世界的二次大战在他们眼里不过是毫无知觉的来,毫无知觉的走罢了,我觉得,这种平淡带给人的却是深深地震撼,能淡的人们必定会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来,不是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