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金华
金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7,304
  • 关注人气:7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且行且思“最重庆”——读朱自清散文《重庆行记》

(2022-05-18 06:47:31)
标签:

读书

且行且思“最重庆”——读朱自清散文《重庆行记》

重庆行记/朱自清

 

这回暑假到成都看看家里人和一些朋友,路过陪都,停留了四日。每天真是东游西走,几乎车不停轮,脚不停步。重庆真忙,像我这个无事的过客,在那大热天里,也不由自主的好比在旋风里转,可见那忙的程度。这倒是现代生活现代都市该有的快拍子。忙中所见,自然有限,并且模糊而不真切。但是换了地方,换了眼界,自然总觉得新鲜些,这就乘兴记下了一点儿。 

我从昆明到重庆是飞的。人们总羡慕海阔天空,以为一片茫茫,无边无界,必然大有可观。因此以为坐海船坐飞机是不亦快哉!其实也未必然。晕船晕机之苦且不谈,就是不晕的人或不晕的时候,所见虽大,也未必可观。海洋上见的往往是一片汪洋,水,水,水。当然有浪,但是浪小了无可看,大了无法看——那时得躲进舱里去。船上看浪,远不如岸上,更不如高处。海洋里看浪,也不如江湖里,海洋里只是水,只是浪,显不出那大气力。江湖里有的是遮遮碍碍的,山哪,城哪,什么的,倒容易见出一股劲儿。江间波浪兼天涌为的是巫峡勒住了江水;波撼岳阳城,得有那岳阳城,并且得在那岳阳城楼上看。

不错,海洋里可以看日出和日落,但是很有运气。日出和日落全靠云霞烘托才有意思。不然,不轮呆呆的日头简直是个大傻瓜!云霞烘托虽也常有,但往往淡淡的,懒懒的,那还是没意思。得浓,得变,一眨眼一个花样,层出不穷,才有看头。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平生只见过两回的落日,都在陆上,不在水里。水里看见的,日出也罢,日落也罢,只是些傻瓜而已。这种奇观若是有意为之,大概白费气力居多。有一次大家在衡山上看日出,起了个大清早等着。出来了,出来了,有些人跳着嚷着。那些一丝云彩没有,日光直射,教人睁不开眼,不知那些人看到了些什么,那么跳跳嚷嚷的。许是在自己催眠吧。自然,海洋上也有美丽的日落和日出,见于记载的也有。但是得有运气,而有运气的并不多。

赞叹海的文学,描摹海的艺术,创作者似乎是在船里的少,在岸上的多。海太大太单调,真正伟大的作家也许可以单刀直入,一般离了岸却掉不出枪花来,像变戏法的离开了道具一样。这些文学和艺术引起未曾航海的人许多幻想,也给予已经航海的人许多失望。天空跟海一样,也大也单调。日月星的,云霞的文学和艺术似乎不少,都是下之视上,说到整个儿天空的却不多。星空,夜空还见点儿,昼空除了青天”“明蓝的晴天阴沉沉的天一类词儿之外,好像再没有什么说的。但是初次坐飞机的人虽无多少文学艺术的背景帮助他的想象,却总还有那天宽任鸟飞的想象;加上别人的经验,上之视下,似乎不只是苍苍而已,也有那翻腾的云海,也有那平铺的锦绣。这就够揣摩的。

但是坐过飞机的人觉得也不过如此,云海飘飘拂拂的弥漫了上下四方,的确奇。可是高山上就可以看见;那可以是云海外看云海,似乎比飞机上云海中看云海还清切些。苏东坡说得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飞机上看云,有时却只像一堆堆破碎的石头,虽也算得天上人间,可是我们还是愿看流云和停云,不愿看那死云,那荒原上的乱石堆。至于锦绣平铺,大概是有的,我却还未眼见。我只见那亚洲第一大水扬子江可怜得像条臭水沟似的。城市像地图模型,房屋像儿童玩具,也多少给人滑稽感。自己倒并不觉得怎样藐小,却只不明白自己是什么玩意儿。假如在海船里有时会觉得自己是傻子,在飞机上有时便会觉得自己是丑角吧。然而飞机快是真的,两点半钟,到重庆了,这倒真是个不亦快哉!

昆明虽然不见得四时皆春,可的确没有一般所谓夏天。今年直到七月初,晚上我还随时穿上衬绒袍。飞机在空中走,一直不觉得热,下了机过渡到岸上,太阳晒着,也还不觉得怎样热。在昆明听到重庆已经很热。记起两年前端午节在重庆一间屋里坐着,什么也不做,直出汗,那是一个时雨时晴的日子。想着一下机必然汗流浃背,可是过渡花了半点钟,满晒在太阳里,汗珠儿也没有沁出一个。后来知道前两天刚下了雨,天气的确清凉些,而感觉既远不如想象之甚,心里也的确清凉些。

滑竿沿着水边一线的泥路走,似乎随时可以滑下江去,然而毕竟上了坡。有一个坡很长,很宽,铺着大石板。来往的人很多,他们穿着各样的短衣,摇着各样的扇子,真够热闹的。片段的颜色和片段的动作混成一幅斑驳陆离的画面,像出于后期印象派之手。我赏识这幅画,可是好笑那些人,尤其是那些扇子。那些扇子似乎只是无所谓的机械的摇着,好像一些无事忙的人。当时我和那些人隔着一层扇子,和重庆也隔着一层扇子,也许是在滑竿儿上坐着,有人代为出力出汗,会那样心地清凉罢。

......

衣食住行,为什么却从行说起呢?我是行客,写的是行记,自然以为行第一。到了重庆,得办事,得看人,非行不可,若是老在屋里坐着,压根儿我就不会上重庆来了。再说昆明市区小,可以走路;反正住在那儿,这回办不完的事,还可以留着下回办,不妨从从容容的,十分忙或十分懒的时候,才偶尔坐回黄包车、马车或公共汽车。来到重庆可不能这么办,路远、天热、日子少、事情多,只靠两腿怎么也办不了。况这儿的车又相应、又方便,又何乐而不坐坐呢?

前几年到重庆,似乎坐滑竿最多,其次黄包车,其次才是公共汽车。那时重庆的朋友常劝我坐滑竿,因为重庆东到西长,有一圈儿马路,南到北短,中间却隔着无数层坡儿。滑竿可以爬坡,黄包车只能走马路,往往要兜大圈子。至于公共汽车,常常挤得水泄不通,半路要上下,得费出九牛二虎之力,所以那时我总是起点上终点下的多,回数自然就少。坐滑竿上下坡,一是脚朝天,一是头冲地,有些惊人,但不要紧,滑竿夫倒把得稳。从前黄包车下打铜街那个坡,却真有惊人的着儿,车夫身子向后微仰,两手紧压着车把,不拉车而让车子推着走,脚底下不由自主的忽紧忽慢,看去有时好像不点地似的,但是一个不小心,压不住车把,车子会翻过去,那时真的是脚不点地了,这够险的。所以后来黄包车禁止走那条街,滑竿现在也限制了,只准上坡时坐。可是公共汽车却大进步了。 

这回坐公共汽车最多,滑竿最少。重庆的公用汽车分三类,一是特别快车,只停几个大站,一律廿五元,从那儿坐到那儿都一样,有些人常拣那候车人少的站口上车,兜个圈子回到原处,再向目的地坐;这样还比走路省时省力,比雇车省时省力省钱。二是专车,只来往政府区的上清寺和商业区的都邮街之间,也只停大站,廿五元。三是公共汽车,站口多,这回没有坐,好像一律十五元,这种车比较慢,行客要的是快,所以我没有坐。慢固然因停的多,更因为等的久。重庆汽车,现在很有秩序了,大家自动的排成单行。依次而进,坐位满人,卖票人便宣布还可以挤几个,意思是还可以几个。这时愿意站的可以上前去,不妨越次,但是还得一个跟一个满了,卖票宣布停止,叫等下次车,便关门吹哨子走了。公共汽车站多价贱,排班老是很长,在腰站上,一次车又往往上不了几个,因此一等就是二三十分钟,行客自然不能那么耐着性儿。

二十七年春初过桂林,看见满街都是穿灰布制服的,长衫极少,女子也只穿灰衣和裙子。那种整齐,利落,朴素的精神,叫人肃然起敬;这是有训练的公众。后来听说外面人去得多了,长衫又多起来了。国民革命以来,中山服渐渐流行,短衣日见其多,抗战后更其盛行。从前看不起军人,看不惯洋人,短衣不愿穿,只有女人才穿两截衣,那有堂堂男子汉去穿两截衣的。可是时世不同了,男子倒以短装为主,女子反而穿一截衣了。桂林长衫增多,增多的大概是些旧长衫,只算是回光返照。可是这两三年各处却有不少的新长衫出现,这是因为公家发的平价布不能做短服,只能做长衫,是个将就局儿。相信战后材料方便,还要回到短装的,这也是一种现代化。

 

 【读与评】

  浮光掠影的印象很难写好。1944 年暑期,朱自清先生从昆明西南联大到成都探亲会友,在重庆停留四日,每天东游西走,几乎车不停轮,脚不停步。在这样的忙里,先生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文章很新颖地切分为”、“”、“”、“四个部分,看似互不联属,实际有机地组合成先生对重庆这座异城的新印象。

 抒写从昆明飞往重庆的感受。将一般人认为坐海船坐飞机的不亦快哉和飞机花了两个半小时到重庆的不亦快哉相对比:前者的是舒心、惬意,后者的只指速度快。先生紧扣海阔天空,用自己乘海船的经验来映衬乘飞机的所见所感,说明除了晕船晕机之苦外,所谓的海阔天空更多的是茫茫的单调。他还调动生活经验、审美经验,把海上看浪和岸边看浪、海上观日出和高山观日出、空中看云海和高山看云海两两对比,指出乘机坐船看景物的弊端:不是呆板如傻瓜,就是僵死、滑稽如丑角。似乎暗寓着想要观赏到世间大美,就要脚踏实地的意蕴。

 展示了重庆炎夏的气候特点和先生的自我感受。欲写炎热,先写清凉,而清凉超出了先生来重庆前的心理准备,所以对别人穿着各样的短衣,摇着各样的扇子感到好笑,觉得像出于后期印象派之手的画。先生用了一句特别形象的话来形容自己对清凉原因的后知后觉:当时我和那些人隔着一层扇子,和重庆也隔着一层扇子。当笔锋一转,集中描绘重庆的炎热时,隔着的不再是扇子,而是心眼儿了。这里的心眼儿指的是对待事物的看法:天再热,先生也要穿戴整齐而正式,看见防空洞里横七竖八的坐器躺具、坐着躺着的人,就感到很不舒服。先生捕捉住乘车、防空洞这两个典型环境和一些特征性的细节,一幅重庆炎夏图被勾勒出来,也带起了下面的

 展示了重庆这座山城特有的地貌和三种交通工具此消彼长中的城市进步。先生对比自己前几年和现在到重庆对交通工具的选择:以前多坐滑竿,因为山城南北向隔着无数层坡儿;现在坐公共汽车最多,因为有了省事省力省钱的特别快车和专车,价钱均一,站口少。同时,乘车人的素质也大大提高,等车时很有秩序自动的排成单行,依次而进。同时,山城行路难也可管中窥豹。

 呼应了中对我和重庆人不同穿着的描写。先以桂林地区服装的款式、色彩的四次变化,提出自己的看法:短装,也是一种现代化。然后对比四川地区乡下人喜穿长衫和城里人赶时髦改短装的现象,剖析乡下人喜穿长衫的原因——因痛恨兵而连带着痛恨兵穿的短衣,传统观念认为长衫能显示礼仪,同时指出短衣有很多方便之处。接着夹叙夹议,列举了几个正规场合穿短衫的例子,指出短衫开会、赴宴也未尝不可。最后写昆明和重庆短便装的风行,但各地自有各地的心态、习性,对不同质地、款式的短便装,也有喜欢和厌恶的分别。可见,仅仅一个看似简单之极的穿衣问题,也会受到来自政治历史、社会传统、自然地理和观念习性的影响,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何其难也!

 文章笔随兴录,古典诗词、当代风俗散落其间,时而庄重严肃,时而诙谐直白;既有自嘲,也讽喻时俗,文意纵横、疏阔又醇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