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穷其一生探讨的美学秘密——读宗白华《人生自有诗意》

(2021-12-31 05:04:54)
标签:

读书

      穷其一生探讨的美学秘密——读宗白华《人生自有诗意》

人生自有诗意/宗白华

 

啊,诗从何处寻?

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

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 《流云小诗》

 

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 《鹤林玉露》中载某尼悟道诗

 

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

某尼悟道诗大有禅意,好像是说:“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

然而梅花仍是一个外界事物呀,大自然的一部分呀!你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里,在感情、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只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梅花里的美。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

你如果要进一步认识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结构、形象、组成的各部分,得出“谐和”的规律、“节奏”的规律、表现的内容、丰富的启示,而不必顾到自己心的活动。你越能忘掉自我,忘掉你自己的情绪波动,思维起伏,你就越能够“漱涤万物,牢笼百态”,如此既丰富了自己,也丰富了文化。

那么,你在自己的心里就找不到美了吗?我说,如果我们的心灵起伏万变,经常碰到情感的波涛,思想的矛盾,当我们身在其中时,恐怕尝到的是苦闷,而未必是美。

只有莎士比亚或巴尔扎克把它形象化了,表现在文艺里,或是你自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把你的欢乐表现在舞蹈的形象里,或把你的忧郁歌咏在有节奏的诗歌里,甚至于在你的平日的行动里、语言里。

一句话,就是你的心要具体地表现在形象里,旁人才会看见你心灵的美,你自己也才能真正的切实的具体的发现你的心里的美。

王羲之在《兰亭序》里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是东晋大书法家在寻找美的踪迹。他的书法传达了自然的美和精神的美。不仅是大宇宙,小小的事物也不可忽视。

我们的感情是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小己的私欲和利害计较。矿石商人仅只看到矿石的货币价值,而看不见矿石的美的特性。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

中国古代曾有人把这个过程唤做“移人之情”或“移我情”。

这里我所说的“移情”应当是我们审美的心理方面的积极因素和条件,而美学家所说的“心理距离”、“静观”,则构成审美的消极条件。女子郭六芳有一首诗《舟还长沙》说得好:

侬家家住两湖东,

十二珠帘夕照红,

今日忽从江上望,

始知家在画图中。

自己住在现实生活里,没有能够把握它的美的形象。等到自己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相当的距离,从远处来看,才发现家在画图中,溶在自然的一片美的形象里。

但是在这主观心理条件之外,也还需要客观的物的方面的条件。在这里是那夕照的红和十二珠帘的具有节奏与和谐的形象。宋人陈简斋的海棠诗云:“隔帘花叶有辉光”。帘子造成了距离,同时它的线文的节奏也更能把帘外的花叶纳进美的形象,增强了它的光辉闪灼,呈显出生命的华美,就象一段欢愉生活嵌在素朴而具有优美旋律的歌词里一样。

这节奏,这旋律,这和谐等等,它们是离不开生命的表现,它们不是死的机械的空洞的形式,而是具有丰富内容,有表现、有深刻意义的具体形象。

形象不是形式,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中每一个点、线、色、形、音、韵,都表现着内容的意义、情感、价值。所以诗人艾里略说:“一个造出新节奏的人,就是一个拓展了我们的感情并使它更为高明的人。”

但是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锻炼是替美的发见和体验作准备的。创造“美”也是如此。

捷克诗人里尔克在许许多多的事物里、经验里,去踪迹诗,去发见美,这是多么艰辛的劳动呀!他说:诗不徒是感情,而是经验。现在我们也就转过方向,从客观条件来考察美的对象的构成。改造我们的感情,使它能够发现美。

我们上面所引长沙女子郭六芳诗中说过:“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这是心理距离构成审美的条件。但是“十二珠帘夕照红”,却构成这幅美的形象的客观的积极的因素。夕照、月明、灯光、帘幕、薄纱、轻雾,人人知道是助成美的出现的有力的因素,现代的照相术和舞台布景知道这个而尽量利用着。中国古人曾经唤做“移世界”。

“移我情”、“移世界”,是美的形象涌现出来的条件。

美不但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反过来,它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提高生活的境界和意趣。

我们寻到美了吗?我说,我们或许接触到美的力量,肯定了她的存在,而她的无限的丰富内含却是不断地待我们去发现。

千百年来的诗人艺术家已经发见了不少,保藏在他们的作品里,千百年后的世界仍会有新的表现。每一个造出新节奏来的人,就是拓展了我们的感情并使它更为高明的人!

 

 

 【读与评】

 《人生自有诗意》,重点精选了中国美学大家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文章,时间跨度很大,从最早发表在1919年杂志上的文章,一直到1983年所写的序,可以说书中荟萃了先生一生对美学的孜孜不倦的思考,这些文章平白浅显,平易近人,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先生比较中西美学的各自特点及两者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特点,让我们更好地去感受今天我们时时刻刻必须面对的愈演愈烈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微妙细部。先生穷其一生探讨的美学的秘密,可以廓清我们感知世界时应运而生的迷雾与障碍,让我们在对世界作出评价的时候,更能够知道我们为何会产生这样的镜像式心灵回应的原因。

 美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创造,必然面对着的是哲学的根本要义问题,这就是物质与意识哪一个是第一性。这是美学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在《人生自有诗意》一书选取的第一篇文章《美从何处寻?》中,先生回答了这一个问题。

 美来自生活,来自于客观世界。先生总结道:专在内心里搜寻是达不到美的踪迹的。美的踪迹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里去找。

 但外界的存在,必须借助于心灵的感应,这样,发现的眼睛很重要。先生阐述了这个人的感应美的过程: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了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

 那么怎样在物质世界与人的精神领空构建起联系?先生提出了中国古人采用的方法,就是移人之情,具体是把现实生活对人的冲击与震撼,移入到人的情感世界之中,从而产生精神的呼应。

 这样,经过升化后的精神产品,也就是所谓的美的印象、形象、意象,成为形成和内容的统一,形式中每一个点、线、色、形、音、韵,都表现着内容的意义、情感、价值。

 ……

 我以为,美是会发生变化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年龄,对美的感受与需求是会发生悄然变化的。这个原因是什么?我想,对于人,应该与人的生存选择有着很大关系。那种有利于人类生存的存在,会被人类认为是美的。比如,天高云淡,花好月圆,被人认为是美的,是因为这样的环境,有利于人的生存,而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则会给人带来恐惧,因为这样的状态,是扼杀了人的生存空间,所以被人认为是丑的。如果说达尔文主义给人的好恶取舍安插了物竞天择的背景支撑的话,我们同样可以沿袭这种理念,去破解出背后的人类生存动力。小时候,家里养斗鱼,放在瓶子里,每天喂食,小鱼会长出漂亮的鱼鳞,反之我们把红色的小金鱼放入河中,让它自己谋生,日积月累,它们会变得同普通的鲫鱼没有什么两样。可见,那些有利于自己生存的要素,会在人的基因选择中沉淀下来,成为人对美认知的文化共鸣。

 我觉得,《人生自有诗意》最为重要的核心,是先生在云淡风清中,道出了中西文化的本质性差别,在今天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日趋频繁的时刻,接受先生的咀英精华的喂养,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质地,也可以更好地把握西方文化迥异的内在特质,可以让我们更容易地读懂古今中外的文化精神的内在密码与体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