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 |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自序:人生的三个觉醒)/周国平2
人在世上生活,必须做选择和决定,也会遭遇疑惑、困难、挫折,皆需要力量的支持。在一切力量中,最不可缺少一种内在的力量,就是觉醒。觉醒是人人可以开发和拥有的力量,也是人生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力量。那些外在的力量,例如来自社会和朋友的帮助,若没有内在力量的配合,最多只能发生暂时的表面的作用。那些外在的力量,例如你已经获得的权力、金钱、名声、地位,也许可以使你活得风光,但惟有内在的力量才能使你活得有意义。
那么,让什么东西觉醒呢?当然是你身上那些最本质的东西,它们很可能沉睡着,所以要觉醒。我认为,人身上有三个最本质的东西。首先,你是一个生命,你因此才会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才会有你的种种人生经历。第二,你不但是一个生命,而且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并且能够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也就是说,你是一个自我。第三,和宇宙万物不同,人是精神性的存在,你还是一个灵魂。这三者概括了你之为你的本质。因此,人生有三个基本的觉醒:生命的觉醒,自我的觉醒,灵魂的觉醒。
生命的觉醒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是一个生命,也终归是一个生命。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道理,却很容易被我们忘记。我们在社会上生活,为获取财富、权力、地位、名声等等而奋斗,久而久之,往往把这些东西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了,甚至当成了人生主要的乃至唯一的目标,为之耗尽了全部精力。
生命原本是单纯的,财富、权力、地位、名声等等是后来添加到生命上去的社会堆积物。既然在社会上生活,有这些堆积物就不可避免,也无可非议,但我们要警惕,不可本末倒置。生命的觉醒,就是要透过这些社会堆积物去发现你的自然的生命,牢记你是一个生命,对你的生命保持一种敏感,经常去倾听它的声音,时时去满足它的需要。
生命的需要由自然规定,包括与自然和谐相处、健康、安全等等,也包括爱情、亲情、家庭等自然情感的满足。这些需要平凡而永恒,但它们的满足是人生最甘美的享受之一,带给人的是生命本身的单纯的快乐。你诚然可以去追求其它种种复杂的快乐,可是,倘若这种追求损害了这些单纯的快乐,其价值便是可疑的。
自我的觉醒
你不但是一个生命,而且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一个自我。首先,这个自我是独一无二的,世上只有一个你。其次,这个自我是不可重复的,你只有一个人生。因此,对你的人生负责,实现你之为你的价值,是你的根本责任。自我的觉醒,就是要负起这个根本责任,做你自己人生的主人,真正成为你自己。
成为你自己,这可不是容易的事。人们往往受环境、舆论、习俗、职业、身份支配,作为他人眼中的一个角色活着,很少作为自己活着。为什么会这样?一是因为懒惰,随大流是最省力的,独特却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二是因为怯懦,随大流是最安全的,独特却会遭受舆论的压力、庸人的妒恨和失败的风险。可是,如果你想到,世上只有一个你,你死了,没有任何人能代替你活;你只有一个人生,如果虚度了,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你,那么,你还有必要在乎他人的眼光吗?
一个人怎样才算成为了自己,做了自己人生的主人呢?我认为有两个可靠的标志。一是在人生的态度上自己做主,有明确坚定的价值观,有自己处世做人的原则,在俗世中不随波逐流。二是在事业的选择上自己做主,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感到内在的愉快和充实。人生中有真信念,事业上有真兴趣,这二者证明了你有一个真自我。
灵魂的觉醒
世间一切生命中,惟有人有自我意识,能够知道自己作为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和一次性,知道自己是一个。但是,无论你多么看重这个我,它终有一死,在人世间的存在是有限而短暂的。这就发生了一个问题:人生究竟有没有更高的具有恒久价值的意义,此种意义不会因为这个我的死亡而丢失?其实答案已经隐藏在问题之中了,我们即使从逻辑上也可推断:要找到这种意义,惟有超越小我,把它和某种意义上的大我相沟通。那么,透过肉身自我去发现你身上的更高的自我,那个和大我相沟通的精神性自我,认清它才是你的本质,这便是灵魂的觉醒。
灵魂的觉醒有两个途径,一是信仰,二是智慧。
灵魂是基督教用语,用来指称人的精神性自我。汉语中灵魂这个词很有意思,可以拆分为灵和魂。和别的生命不同,人有自我意识,也就是有一个魂。在基督教看来,这个魂应该有一个神圣的来源,就是上帝。《圣经》里说,上帝是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的。其实上帝是没有形象的,完全是灵。所以,魂是灵来的。可是,在进入肉体之后,魂忘记了自己的来源,因此必须和灵重建联系,这就是信仰。通过信仰,灵把魂照亮,人才真正有了灵魂。
哲学(包括佛教)不讲灵魂,讲智慧。汉语中智慧这个词也很有意思,可以拆分为智和慧。和别的生命不同,人有认识能力,就是智,因此能够把自己认作我,与作为物(包括他人)的周围世界区别开来。但是,智的运用应该上升到一个更高的认识,就是超越物我的区别,用佛教的话说是离分别相,用庄子的话说是万物与我为一。这种与宇宙生命本体合一的境界,就是慧。智上升到慧,人才真正有了智慧。
在我看来,信仰和智慧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说同一件事,二者殊途而同归,就是要摆脱肉身的限制,超越小我,让我们身上的那个精神性自我觉醒。人人身上都有这样一个更高的自我,它和宇宙大我的关系也许不可证明,但让它觉醒对于现实人生却是意义重大。第一,人生的重心会向内转化,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重视精神生活。你仍然可以在社会上做大事,但境界不同了,你会把做事当作灵魂修炼的手段,通过做事而做人,每一步都走在通往你的精神目标的道路上。第二,你会和你的身外遭遇保持距离,具有超脱的心态,在精神上尽量不受无常的人间祸福得失的支配。在相反的情况下,精神性自我不觉醒,人第一会沉湎在肉身生活中,境界低俗,第二会受这个肉身遭遇的支配,苦海无边。人生在世,必须有一个超越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正是信仰和智慧给你的。
生命本没有意义——生命到底有没有意义,这可能是很多哲学家探讨的问题,与众多的凡人来讲,从没考虑过我们在这个世上到底为什么存在,也不会去考虑每一个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既然赋予我生命,我就应该好好享受她,感恩她,在世间所有一切的存在都有他的必然性,我们的生命也一样。
“智慧是逼出来的,知道困境不可改变,只好坦然接受,这就叫智慧。”特别喜欢这句话,我们生于世,与其他生物不同的地方在于我们有足够的智慧,我们想探究我们存在的意义,我们面对苦难要寻求解决的方法,这就是我们存活的意义。
我们需要知道自己要什么,要什么样的人生,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我们的心态决定一切,能拥有好的心态,凡是也就能够超脱。
当好自然之子——我们是大自然的孩子,就应该顺应自然,回归自然。我们拥有的智慧应该让我们拥有良好的心态,凡是不较劲,不和自己较劲,不和他人较劲,不和老天较劲。看开,放下,才是自然赋予我们的智慧。
恰到好处的爱——爱,是永远谈不完的话题,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对爱的定义。男女之间因为爱而结合,可因为对爱的理解不同,对爱的追求不同,对爱的驾驭不同,往往因爱神伤。
“爱情仅是感情的事,婚姻确实感情、理智、意志三方面同理合作的结果。理想的夫妻关系是情人、朋友、伴侣三者合一的关系。”此章对于婚姻的解读让我懂了很多,爱很简单,但是婚姻并没有那么简单。每个人都渴望爱,都希望拥有美满的婚姻,哲学家也不例外。而先生对于婚姻的见解也让我对婚姻有了新的感悟。其中《宽容偶然的出轨行为》让我明白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忍受。其实,婚姻没有胜负,绝对符合定义的完美的爱情只存在于童话中,现实生活中的爱情不免有这样那样的遗憾。
信仰是生命的归宿——信仰是人们心中对一种东西的坚信,不一定是一种宗教,所有你认为对的可能都会成为心中的信仰。信仰是内心的光,照亮了人生的路。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走路,而信仰则能撑起我们的灵魂,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使我们走的有力量。
“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我们每一个人活在世上都需要精神的支撑,不能仅凭肉体存活才是,那样跟行尸走肉没有什么区别。而信仰就是我们的精神所在。
灵魂只能独行——这里提到了一个概念:人人都是孤儿。我们为什么会渴望爱,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孤儿。我们的诞生只是偶然,这颗星球上的任何一个人都是孤独的。单孤独又是有价值的。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做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能力。”我赞同这样的说法,可能因为我和先生的性格类似。当独自一个人时会与自己的灵魂碰撞,会发现自己真实的内心。
思考死,最有意义的徒劳——死亡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我们没有人愿意面对它。但如果把死亡看的普通一点,看的顺应自然一点,看的像家常便饭一点,也许就不会那么的痛苦。死亡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痛苦吗?不会。而是会给生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死亡会在何时到来,但我们应该认真思考死亡,让死亡变得没那么可怕,欣然接受,把每一天都当做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也许那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有意义,我们对于家人才会更友善,我们的爱才会毫无保留的给与他人。当死亡变得没那么可怕时,我们才会活得更好。
成为你自己——认识自己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们往往被身边其他的事务所困扰,被身边其他的人所改变,从而好像丢了自己。我们很难认识自己,认识真实的自己,因为我们对待不一样的人和不一样的事会变成不一样的自己。就如先生所举的例子,“我走在街上,一路朝熟人点头微笑;我举起酒杯,听着应酬话,用笑容大写;我坐在一群妙语连珠的朋友中,自己也说这俏皮话,赞赏或得意大笑……在所有这些时候,我心中会突然想起一个声音,这不是我!”好像,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时候,可能我们都有这样的时候,因为我们丢失了自我。所以独处,用来找回自我。
归纳以上认识,我以为,我们应该用平凡的心态过着我们平静的生活,珍惜我们平凡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