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 |
我思故我在——智慧与信仰(节选)/周国平
既然只有一个人生,世人心目中值得向往的东西,无论成功还是幸福,今生得不到,就永无得到的希望了,何不以紧迫的心情和执著的努力,把这一切追求到手再说?
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福祸之上的豁达胸怀。
真实人生就是一种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体验。
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绝不会轻易丧失。
真正的悟者则能够从看破红尘获得一种眼光的睿智,使他身在红尘也不被红尘所惑,入世仍保持着超脱的心境。
快感和痛感是肉体感觉,快乐和痛苦是心理现象,而幸福和苦难则仅仅属于灵魂。幸福是灵魂的叹息和歌唱,苦难是灵魂的呻吟和抗议,在两者中凸现的是对生命意义的或正或负的强烈体验。
对于沉溺于眼前琐屑享受的人,不足与言真正的欢乐。对于沉溺于眼前琐屑烦恼的人,不足与言真正的痛苦。
素质好的人既能承受大苦难,也能承受大幸运,素质差的人则可能兼毁于两者。
知道痛苦的价值的人,不会轻易向别人泄漏和展示自己的痛苦,哪怕是最亲近的人。
痛苦使人深刻,但是,如果生活中没有欢乐,深刻就容易走向冷酷。未经欢乐滋润得心灵太硬,它缺乏爱和宽容。
以从容平静的态度忍受人生最悲惨的厄运,这是处事做人的基本功夫。
一个人不甘心被世俗生活的浪潮推着走,而总是想为自己的生命确定一个具有恒久价值的目标,他便是一个有信仰生活的人。
真正的智慧中必蕴含着信仰的倾向。
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
有着纯正追求的青春岁月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
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
托尔斯泰说,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再独处时,人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之源。这种面对整体和万物之源的体验,便是一种广义的宗教体验。
18.有尊严地正视死亡是人生最后的一项光荣。
我的理解教育的本义是唤醒灵魂,使之在人生的各种场景中都保持在场。那么,相反,倘若一个人的灵魂总是缺席,不管他多么有学问或多么有身分,我们仍可把他看作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蒙昧人。
每个人的灵魂教育都只能是自我教育。
我始终相信,人的灵魂生活比外在的肉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更为本质,每个人的生活质量首先取决于他的灵魂生活的质量。
在一个精神遭到空前贬值的时代,倘若一个人仍然坚持做“精神贵族”,以精神的富有而坦然于物质的清贫,我相信他就必定不是为了虚荣,而是真正出于精神上的高贵和诚实。
世间最动人的爱仅是一颗独行的灵魂与另一颗独行的灵魂之间的最深切的呼唤和应答。
真正的彻悟是在恋生的同时不畏死,始终怀着对亲人的挚爱,而在最后时刻仍能从容面对生死诀别。
谁追求不止,谁就青春长在。
一个不能投入的人是一个落伍者,一个无所坚守的人是一个随波逐流者。前者令人同情,后者令人鄙视。
世界的丰富的美是依每个人心灵丰富的程度而开放的。
凡童心不灭的人,必定对人生有着相当的彻悟。
人生第一重要的东西,就是做人。
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惟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给人以生命欢乐的人,必是自己充满着生命欢乐的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既不会是一个可爱的人,也不可能真正爱别人。
真正的享受必是有心灵参与的,其中必定包含了所谓“灵魂的愉悦和升华”的因素。
立足于自救的人,他面对外部世界时的心态是平静的。
生病是一种特别的个人经历,有助于加深一个人对生命、苦难、死亡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