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幽默中见文采——读梁实秋散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2021-08-11 06:25:46)
标签:

读书

          幽默中见文采——读梁实秋散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川的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的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的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上午的课全是用英语讲授,下午的课全是国语讲授。上午的课很严,三日一问,五日一考,不用功便被淘汰,下午的课稀松,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有时候逗先生开顽笑。国文先生呢,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举人。他们授课不过是奉行故事,乐得敷敷衍衍。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

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的进了课堂。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这吸溜之际,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的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的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的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林琴南致蔡孑民书》是他讲得最为眉飞色舞的一篇。此外如吴敬恒的《上下古今谈》,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以及张东荪的时事新报社论,他也选了不少。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徐先生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而且介绍得很亲切,例如他讲张东荪的文字时,便说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这样的话是相当的可以使学生们吃惊的,吃惊的是,我们的国文先生也许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吧,否则怎样会能够和张东荪一桌上吃过饭!

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的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

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的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工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徐先生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他告诉我作文忌用过多的虚字。该转的地方,硬转该接的地方,硬接。文章便显着朴拙而有力。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圈子,不必说套语。他又告诉我,说理说至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论难都迎刃而解了,何等经济,何等手腕诸如此类的心得,他传授我不少,我至今受用。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读与评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是梁实秋先生散文中写人的名篇,用风趣幽默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调刻画了一个貌丑性凶但却敬业爱生的独特的老师形象。

 开篇,先生总写不能忘记国文老师的原因。遇见国文老师的时间是十八九岁的时候,这是一个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龄,也是个不太懂事的年龄。然后用印象最深受益”“最多来概括不能忘记这位国文先生的原因。开头很简洁,连用两个表程度的副词突出强调了老师记忆中的位置,同时也勾起了读者阅读的欲望。

 文中叙写了老师的外貌特征和行为习惯一般对于尊者长者的回忆常常总会规避一些缺点和不足,而先生对国文老师徐锦澄的描写,却可以用大不敬来形容。首先是绰号不雅——“徐老虎,一旦一个人的名号与老虎挂上勾,就足见其凶其狠了。再看他的相貌,脑袋有棱有角的,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这一副尊容先生概之以古怪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再看他的行为习惯,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的鼻孔里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袍子上油渍斑谰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这样一些习惯性动作,描写细腻,个性鲜明,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先生文风的谐趣由此可见一斑。当然,老师最突出的特点是喜欢骂人,先生连用四个小节写了老师骂人。因为下午用国语讲授的课与毕业无关,学生们大都不认真听讲,其他国文老师总是例行公事,敷衍了事。唯独徐老师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即所谓的正当防卫”)“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骂人。在总写老师的骂人习惯之后,先生重点叙述了一次自己挨骂的经过。起因是一位性急的同学在老师作文题还没写完的时候就询问题目怎么讲,于是老师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滔滔不绝地把那个发问的学生痛骂了一顿。出于义愤,挺身而出分辩了几句。于是,老把所有的怒火都泼到的头上,足足骂了”“一个钟头,由此还得到一个使终身难忘的警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这一部分,先生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把老师蛮横凶狠好骂的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也正因为这个机缘,使徐老师认识了,从而也就使成了从徐老师处得益最多的学生

 这一段的描述看似不敬,看似不雅,但我们丝毫看不出厌恶,看不出仇恨。我们感觉到的更多的却是有趣,好玩,甚至是可爱。这里先生实际上是在用一种风趣幽默的笔调来调侃自己所喜欢的尊长,不敬的描写中饱含的却是深深的爱意。

 接着,了老师选编教材的独到和讲课的亲切。老师不满足于现成的教材,他自编教材,新旧兼收,决不厚此薄彼。正因为老师的教材选得好,对国文的兴趣也因此提高了不少。这表明了老师不仅仅是一位敬业的老师,更是一位有识见的老师。先生高度评价了老师的课文诵读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抑扬顿挫”、“有感情”、“有气势又写了老师的改作文先生先引用一般老师在改作文时常用的评语,然后介绍老师改作文的特色——“大勾大抹老师追求的是简洁、硬朗——“笔笔都立起来虎虎有生气后来所写的文章能够有一点硬朗挺拔之气正是得益于老师教诲还写了老师所讲的作文技巧。小到用字的技巧,说理的技巧,大到文章起承转合的技巧,老师都一一传授,使”“至今受用这些描述,足以表明老师既是一位有见识的有作为的素养极高的老师,又是一位敬业的爱生的人品极高的老师。

 随后,老师的深深怀念。先生先从时间的间隔上写自己的怀念,将近五十年了,可见相隔时间之久,将近半个世纪没有见面,但老师的音容笑貌竟记得如此清晰,足见怀想之深然后又从空间的间隔上写自己的怀念,听说他已早归道山,阴阳两隔,更添惆怅之情。文末的怅惘敬慕可谓是点睛之笔,怅惘是因为一直未能与老师一通音讯老师已不在人世,敬慕是因为老师出众的才华和高尚的人品。

 我感觉,先生的散文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及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