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至微山湖/李胜
跳跃的微山湖水逐波赶浪,一望无际的湖面上偶尔有被水托出的村庄,柳荫下,一碧青砖瓦房,白云深处隐约可见几里长的渔网。
乘坐小舟驶向湖心,你便看到夹岸湖苇向你招手,湖苇丛中摇荡出成群结队的牛羊,在低头觅食。勤劳的农人开始一天的忙碌。我们的小舟顺风驶在辽阔的湖面上。成群的鸭鹅在老汉的吆喝中争先出巢,欢叫着,纷纷跳入水中,翅膀拍打着水面。悠闲的渔人光着脚板在村头的树荫下谈论着,秀美的村姑系着白裙、红裙在石台上揉洗着衣服,看到远客到来,都抬头相望。如果你和好客的渔人攀谈,他们会热情地做你的导游;假若你与姑娘们交谈,她们会爽朗地和你说笑。再放眼四望,你便会发现碧如盘的荷叶掺杂着点点红光,团团雪球,成片成排地几十亩、几百亩地出现。那瞪着圆圆眼睛的老荷果和人摇头,渔人会笑着说:“那半闭着的莲蓬才是生吃的佳果。”小舟欢快地穿过鸡豆塘,越过菱角池,划向空白水处。长长的渔网不在眼前,一叶小舟在一村姑的驾驶下,从荷塘中穿出,驶向下网处,村姑用手里的船桨拍打水面,吆喝着,样子逗人。渔人说,她遇上了大鱼,在向网中赶。远处的青山近了,层层树林、果林遍布群山。山脚下,宽敞的柏油马路人来人往,宽阔的码头,排排船队在静候着。
夕阳如光屁股的孩子,一溜烟地跑进西天的山脚。远处的村庄绕上一层薄雾,渐渐模糊。河曲摇渡的老翁唠叨着收工,我们的小舟在烟波中流去,身后,那苍山、那小树、那近水……呈现出一个金黄的世界。

【读与评】
李胜先生的散文《夏至微山湖》描写的是水乡夏日的风物情调。
文章以湖为中心,放眼四望,湖光山色尽收眼底,牛羊鸭鹅尽在画中。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墨风景画在先生的生花妙笔的涂抹下,鲜活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这是一幅怎样美丽,怎样迷人的小水墨画呀!在先生的笔下,一切有生命没生命的东西都具有了人的感情,他们会哭,会笑,会生气,会开玩笑。他们就好比是先生的朋友,无拘无束地与先生交谈,与读者互动。
文中的句子用得特别传神,特别形象。你看,文中写道“跳跃的微山湖水逐波赶浪”“湖苇向你招手”“那瞪着圆圆眼睛的老荷果和人摇头”“夕阳如光屁股的孩子,一溜烟地跑进西天的山脚”,这些都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使画面的调子更加明快。
这篇文章不但句子传神,词语也用得恰到好处。用词看似信手拈来,却极为准确、传神,如“湖面上偶尔有被水托出的村庄”中的“托”字,“摇荡出成群结队的牛羊”中的“摇荡”,这些词的运用,使文章更加优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这篇文章是写景的,但我还从中读出了情——这情是大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互助互爱之情!
我在微山湖畔这块土地上生活工作了40多年,怎么说也抹不去这份眷恋。因为这个缘故,我认真而又仔细地检索了青年作家李胜先生的散文创作历程,不难发现,他对乡土性精神家园的文学想象、再生,构成了他散文世界中别具一格的文学景观。应该说早年生活在农村的经历,使他与农村有着血肉联系,这就决定了他对自己的生身之所、血脉之地怀有着难以割舍的故乡情结。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化为他美好的记忆,积淀在他内心世界里,打下深深的烙印,终生挥之不去。因此,从地域这个意义上来讲,鲁西南的“微山湖”,既是先生梦牵魂绕的故乡,又是他心灵的栖息之所。不仅为他在创作题材上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营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确立了他的情感价值趋向。他的不少作品中,在浅浅的诗意与淡淡的忧伤中描绘、展示与自己生命相关的乡村故土生活情景,既有令人心驰神往的美丽与宁静,又有叫人情动的凄清与悲凉,而这些,无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异常的感动。比如,“在广漠碧蓝的天空下,微山湖绿得那么耀眼,绿的那么醉人,绿得那么活灵活现。爽籁发而青风生,渔歌凝而白云遏,虹销雨霁,彩彻云衢,湖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雁阵声声,野鸭蹁跹,天鹅携子而闲踱,水鸟鸣歌而噙鱼;渔网延绵伸长,随处一网,银鱼四溅,舱满而归。”(《到微山湖去》)
先生散文多次呈现底层劳动者对人性、正义的追问,关注他们精神、肉体的疾苦,同时灵魂深处的人文关怀在他笔下是主流,为此,他与曾生活的故乡展开心灵的对话。先生散文创作中微温的体恤,彰显了一种人文关怀和生存关怀,才使得他的散文较之于他人而显得灵气飞动而又韵味悠长。
亦如陈代评论说,青年作家李胜始终带着一颗怜悯和纯真的心,以保有温度与痛感的文字和刚柔相济的语调回溯故乡,怀想岁月光影,对历史与现实进行锥心而悲怆的凝视,倾听来自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感受灵魂深处的悸动,在苦涩的现实中寻找精神的救赎。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心灵的积淀,是一种隽永生命真谛的追寻,难能可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