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夏日里勃发的生命之歌——读曹国瑞散文《夏歌》

(2021-07-04 05:13:32)
标签:

读书

夏日里勃发的生命之歌——读曹国瑞散文《夏歌》

夏歌/曹国瑞

 

华夏古国么,到底是诗的国度。单咏“芳春之柔条,劲秋之落叶”惜春悲秋的诗、词、曲,怕不盈箱累笥,汇集万卷独独那咏夏的诗却罕见于笺册,若说有,也只类老杜诗“长夏江村事事幽”那样闲适中含几丝慵懒。

其实,夏自独具魅力,岂不亦可为之试歌一曲

“夏云多奇峰”。夏云如山,如塔,如古堡,层选嵯峨,瑰丽雄奇,不似春云的轻柔、平淡,若有若无;

夏雨骤然而作,戛然而止,来得粗犷、豪爽,不若秋雨的缠绵、悱恻,散乱如丝,乱人心扉!

夏风自南,饱含着暖国湿润的激情,哪像隆冬岁末的朔风凛冽,使天地生寒

尤其是那夏绿的浓重,更远盛于春吐的新绿。春绿固俏然可喜,但 “采绿,采绿,不盈一掬”,毕竟还难掩尽残冬的萧瑟。

啊,夏绿之盛,绿遍天程,绿透世界。北方的青纱帐,南国的甘蔗林,绿的广袤,自不必说。且看山峦佳木葱茏,溪涧丛林阴翳。长街两侧的行道树,枝丫交横,搭成绿沉沉的“穹庐”。庭院内,阶前亩下,连流水的背阴墙上,也溢出了一层绿而腻滑的青苔……

在夏的暖流中,叶密如幔的参天古术。蒙络摇缀的藤蔓,山间漫坡上带刺的灌术,城市里细如柔发的草坪,无不都争着,抢着,占满了或宽阔或狭窄的地面。连波澜不惊的池塘、河汊,也让浮萍、荇藻遮掩得严严实实……

走到原野上,远远近近,浓淡不一的夏绿,簇拥而来,使你不禁脱口吟出陶渊明“木欣欣以向荣”的诗句。看不见的水气,在空气中蒸腾,扑面前来,摇撼着你整个身心。仿佛那夏天的大地,正是体魄强健的农妇,通过无数片大大小小的绿叶在宏沉地一呼一吸;当你随意掐断一株草茎,一股乳白色粘稠的浆液,顿时迸溅出来,那就是大地母亲丰盈的乳汁,哺育着在夏季特别贪长的众多儿女……

还有虫鱼呢,长年活着的、能越冬的先不算,单另有“不可与之语冰” 细濛濛的夏虫,还有似乎只有夏天河边才生出的黑蜻蜒,抖着黑纱般的纤翘,闪着红亮的眼睛;亭午时分的蝉声,未免噪耳。还是夜晚到田头瓜棚去吧,点起蒿子编成的蚊香,你细聆听那“七月在野”的虫鸣吧——脆铃铃的,悠长的,像吹哨子的,像打鼓的……

是的,在夏天,世界仿佛显得“挤”了些。各式各样种类繁多的生物,尽力占据着每一寸空间,把自己特有的生命,无论是庞大的还是细小的,注入每一瞬间。他们在蓬蓬勃勃,不,毋宁说是兴高采烈地,在生长、在伸展、在飞动、在呼喊。一切都是昂扬、向上、进取的……

也许,夏独具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浓烈,勃发,就在它的兴盛,充沛,一扫孱弱与萎顿

啊,还有。务农的人们说,夏还是热烈的,奔放的,节拍急促,繁管急弦般的。

有农谚云:“春争日,夏争时。”四时八节中,“春日载阳”,耕耘播种,忙中似乎总带几分悠然;秋收遍地金谷,节奏似如牧歌般舒缓。唯有夏管,才真如西班牙舞般飞旋。

下过乡的人们,有谁能忘记,北方的“三夏”,南方的“本来么,“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耔”。时令由春至秋,籽粒由一化万。衔接春与秋的夏三月,时节何短促,使命何繁重。又有夏日的炎威,怎不催人汗下万滴然而也惟有凭着夏的热烈与勤奋,才得以使春的希望变成秋的现实,使春的细微化为秋的丰硕。习于吟咏春景秋夕的诗人。对夏的艰辛如此沉默,似有些不公允了吧

哦,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的夏啊,你是如此浓烈、勃发,你使我全身血脉舒张,筋节鼓荡。你引我思忖,倘若人的一生有如春、夏、秋、冬四季,那么盛夏当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与壮年;倘若,我们的华夏古国,在迎来一个播种下希望的春天之后,在本世纪末要收获一个硕果累累的金秋,那么,此时此刻,岂不是需要我们为之一挥汗水的盛夏!   

哦,生机勃勃,催我奋发的夏啊,我不想再沿袭春曲秋章的旧题,尽管那永远令人沉迷,而愿为你试歌比曲,一谢你予我的启迪,二壮无数拼搏者的行色……

 

 【读与评】

 读过梁衡先生的散文《夏天》,再读曹国瑞先生的散文《夏歌》,我同样十分地喜欢和欣赏。

 在散文的泱泱泽国里,直接抒写夏的篇什不多。文学作品的情采、风貌等等和地理环境不能说没有关系。如果说,春日融触,秋波澹澹,那么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夏日则是暑热蒸腾,沉闷得有些乱人心扉。然而,夏天的色彩、夏天的诗意,夏天的旋律终究要消失在散文的艺术社域中么?梁衡的《夏》和曹国瑞的《夏歌》回答了我们的疑虑。

 《夏》是一篇类似于笔记、日记的作品,先生的主旨在于改变一下历代主人笔下“极少有夏的影子”的文语惯律,为夏唱一首赞歌。所以作品在构思上是属于直抒胸臆式的,它着重表述一种气势,一种感受,即夏天的总的旋律:滚动、升腾,勃发。在表现对象上,作品选取了夏的总体景象、夏的金黄色彩、夏日农人的紧张劳作三个部分,以生动而率直的笔触予以简单勾勒,不事精细的雕琢,而以意到为止。作品内容极其紧凑,篇幅短小,但不显简单和空洞,主要原因是作品能够把夏日里的许多意象自然地融汇到一起。结束一节似题外话,实则却起到舒缓文章节奏的作用,使全文张弛有致,颇合艺术辩证精神。

 比起梁先生的《夏》来,曹先生的《夏歌》题旨应该说是相似的,但曹先生的高明之处在于:首先,表现的内容更为宽阔,对夏云、夏风、夏雨的简笔勾描,对夏纱、夏虫的工笔描绘,使人确确实实地看到夏天是一个独具魅力的季节;其次,因景生情,情趣无穷,无论是绿的“穹庐”的描写,还是夏之“鼓荡”的抒情,都引领读者能够切切实实地进入夏的自然境界和精神境界,流连忘连;再次,作为一篇美文它具有现代中国散文的那种神韵:自然、舒徐、雅致,作品通篇未有故作惊人的“高昂”处,但它对夏日里勃发的、充沛的生命力的赞美,洋溢于字里行间,使人不能不产生一种向上的生命情调和进取精神。

 值得一书的是,《夏歌》在表现手法上,很具匠心地注意了内容的择取和节奏的安排,即以简约的内容表现夏日的丰繁,以轻快的笔调表现夏日的强烈节奏,很见先生的功力。

 比较而言,《夏》的最突出特色是有强烈的色彩感,写出了夏的紧张旋律;《夏歌》则更为老到地以约显繁,以静显动,以淡显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