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然美、人性美、哲思美——读刘亮程散文《一个人的村庄》1

(2021-05-27 06:24:20)
标签:

读书

       自然美、人性美、哲思美——读刘亮程散文《一个人的村庄》1


一个人的村庄/刘亮程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

我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想它们没用处了,我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

我出去割草,去得太久,我会将钥匙压在门口的土坯下面。我一共放了四块土坯迷惑外人,东一块,西一块,南北各一块。有一年你回来,搬开土坯,发现钥匙锈迹斑斑,一场一场的雨浸透钥匙,使你顿觉离家多年。

又一年,土坯下面是空的,你拍打着院门,大声地喊我的名字。那时村里已没有几户人家,到处是空房子,到处是无人耕种的荒地,你趴在院墙外,像个外人,张望着我们生活多年的旧院子,泪眼涔涔。

我有一把好镰刀,你知道的。

芥,我说不准离家的日子,活着活着就到了别处。我曾经做好一生一世的打算:在黄沙梁等你。

你知道的,我没这个耐力,随便一件小事情都可能把我引向无法回来的远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村里人就是为一些小事情一个一个地走得不见了,以至多少年后有人问起走失的这些人,得到的回答仍旧是:

他割草去了。

她浇地去了。

人们总是把割草浇地这样的事情看得太随便平常。出门时不做任何准备,往往是凭一个念头,提一把镰刀或扛一把锹就出去了。一天到晚也不见回来,一两年过去了还没有消息。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角落落里,我们找不到的那些人,正面对着这样那样的一两件小事,不知不觉地过去了一辈子,连抬头看一眼天的时间都没有,更别说地久天长地想念一个人了。

我最终也一样,只能剩一院破旧的空房子和一把锈迹斑斑的钥匙,——我让你熟悉的不知年月的这些东西,在黄沙梁等待遥无归期的你。

我出去翻地。我有一把好铁锹,你知道的。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一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锈在墙中的木镢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我喜欢在一个地方长久地生活下去——具体点说,是在一个村庄的一间房子里。如果这间房子结实,我就不挪窝地住上一辈子,一辈子进一扇门,睡一张床,在一个屋顶下御寒和纳凉。如果房子坏了,在我四十岁或五十岁的时候,房梁朽了,墙壁出现了裂缝,我会很高兴地把房子拆掉,在老地方盖一幢新房子。

在一个村庄活得太久了,就会感到时间在你身上慢下来,而在其他事物身上飞快地流逝着。有些人,有些东西,满世界乱跑,让光阴满世界追他们。他们最终都没能跑回来,死在外面了,他们没有赶回来的时间。

在这个村庄里,睡一百年,都不会有人喊醒你。马在马的梦中奔跑。牛群骨架松散走在风中。一场风一过,这个地方原有的空气便跑光了,有些气味再闻不到了,有些东西再看不到了:昨天弥漫村巷的谁家炒菜的肉香;昨晚被一个人独享的女人的体香;早上放在窗台上写着几句话的一张纸;昏昏沉沉的一场大觉……我醒来的时候,不知是哪一个早晨,院子里扫得干干净净,柴垛得整整齐齐,细绳上晾着洗干净的冬衣,你不在了。

有几十年了,我没吃这片田野上的粮食,没喝这片土地中的水,没吸这片天空里的气,因而对这里的事情一无所知。我带走了我所有的。这个村庄里的一切,在我离开的那一刻停滞了。风吹刮着他们的田野,倏忽间黄了又绿。雪落在留下的那些人的院落和道路上,一声一声狗吠驴鸣回响着。风空空地刮过,地一片一片地长荒。太阳落下。太阳升起。我只知道以后发生了两件事:有人死了,有人出生。

多少年前的一天下午,村子里刮着大风,我爬到房顶,看一天没回家的父亲,我个子太矮,站在房顶那截黑糊糊的烟囱上,抬高脚尖朝远处望。村庄四周浩浩荡荡的一片草莽,风把村子里没关好的门窗甩得啪啪直响,连一个人影都看不见,满天满地都是风声,我害怕得不敢下来。我母亲说,父亲是天刚亮时扛着一把锹出去的。父亲每天都是这个时候出去。我们还小,不知道堆在父亲一生里的那些活计他啥时候才能干完,更不知道有一件活儿会把父亲永远地留在一块地里。

多少年来我总觉得父亲并没有走远,他就在村庄附近的某一块地里——那一片密不透风的草莽中,无声地挥动着铁锹。他干的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家和儿女,也忘记了累……

我曾经到过一个别人的村庄。我把那个没人住的破村子,收拾出来自己住。我花了半年功夫,把倒塌的墙一一扶起来,钉好破损的门窗,清理通被土块和烂木头堵住的小路。我还从不远处引来一渠水,挨个地浇灌了村庄四周的地,等这一切都收拾好,就到了秋天了。一户一户的人们从远处回来,他们拿着钥匙,径直走进各自的家。没谁对村里发生的一切感到惊奇,他们好像出去了一会儿又回来似的,悠然自得地,在我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房子里,开始了他们的生活。

我远远地观察了这一切,直到我坚信再没半间房子属于我,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我贼一般逃离了那个村子。

又一年夏天一片玉米地挡住了我。一望无际的一片玉米,长得密密麻麻。我走了几个来回,怎么也找不到穿过它的路。我只好在地边搭了个草棚。我打算住一夏天,等种地人收了玉米,把地腾开我再过去。反正我也没太要紧的事。

等待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成了一个看玉米的人。看着玉米一天天成熟,后一片金黄了,不见人来收。一场雪都下过了,还不见人来。我有些着急,谁把这么大的一片玉米扔在大地上就不管了。会不会是哪个人春天闲得没事,便带上犁头和播种机,无边无际地种了这片玉米。紧接着因为一件更重要的脱不开身的大事,他便把自己种的这块玉米给忘了。我想是这样的。

我盖了间又高又大的粮仓,花了一冬天的时间把埋在雪中的玉米全收进了仓中。这时候我已忘记了我要去的地方。我记得,我才出去一天。

芥,我们分明种过一块地的,离村庄很远。那个晴天的早晨我们赶车出去,绕过沙梁后走进一片白雾蒙蒙的草地,马打着响鼻,偶尔也高叫两声。在装满麦种的麻袋上我解开你的上衣,我清楚地记得有一股大风刮过你双乳间那道白晰的沟槽,朝我脸上吹拂;我闻到一股熟悉的,来自遥远山谷的芬芳气息……马车猛然间颠簸起来,一上一下,一高一低,一起一伏,我忘掉了时间,忘掉了路。不知道拐了多少个弯,爬了几道梁,过了几条沟。后来车停了下来,我抬起头,看见一望无际的一片野地。

芥,我一直把那一天当成一场梦,再想不起那片野地的方向和位置。我们做着身边的事,种着房前屋后的几小块地,多少个季节过去了,我似乎已经忘记我们曾经无边无际地播种过一片麦子。

芥,那时侯家里只剩下了你。我的兄弟们都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他们也和父亲一样,某个早晨扛一把铁锹出去,就再也不见回来。我怎么也找不到他们。黄沙梁附近新出现了好多村子,我的兄弟们或许隐姓埋名,生活在另一个村庄了。

黄沙梁,谁是你伸向天空的手——炊烟?树?那根直戳戳插在牛圈门口的榆木桩子?还是我们无意中踩起的一脚尘土?谁是你永不挪却转眼间走过许多年的那只脚盖房子时垫进墙基的一堆沙石?密密麻麻扎入土地的根须?哪只羊的蹄子?或许它一直在用一只蚊子的细腿走路。一只蚂蚁的脚或许就是村庄的脚,它不住地走,还在原地……

谁是你默默注视的眼睛呢?那些晃动在尘土中的驴的、马的、狗的、人和鸡的头颅中,哪一颗是你的头呢?我一直觉得扔在我们家房后面那颗从来没人理识的榆木疙瘩,就是这个村庄的头。它想了多少年事情,一只鸡站在上面打鸣又拉粪,一个人坐在上面说话又放屁,一头猪拱翻它,另一面朝天。一个村庄的头低埋在尘土中,想了多少年事情。

谁又是你高高在上的魂呢?

芥,我带走了狗,我不知道你回来的日子,狗留在家里,狗会因为怀念而陷入无休止的回忆。跟了我二十年的一条狗,目睹一个人的变化,面目全非。狗留在家里,就像你漂泊在外,是我最放心不下的心事。

芥,我把钥匙压在门口的土坯下面,我做了这个记号给你,走出很远又觉得不塌实。你想想,一头爱管闲事的猪可能会把钥匙拱到一边,甚至吞进嘴里嚼几下,咬得又弯又扁;一头闲溜达的牛也会一蹄子下去,把钥匙踩进土中;最可怕的是被一个玩耍的孩子捡走,走得很远,连同他的童年岁月被扔到了一边。

芥,我不知道时间过去了多少年。也许我的一辈子早就完了,而我还浑然不觉地在世间游荡没完没了,做着早不该我做的事情,走着早不属于我的路。

我黑黑地站了一会儿,又黑黑地走出村子。再没人理我,说话声也听不见了。我的四周寂静下来,远远近近,没有人说话的声音,也听不到走路声。此时此刻,只有我在一个人的村庄里进进出出,没有谁为我敲响收工的晚钟,告诉我:天黑了,你该歇息了;没有谁通知我,那些地不用再种了,播种和收获都已结束;那个院子再不用去打扫了,尘土不会再飘起,树叶不会再落下;更没有谁暗示,那个叫芥的女人,你不必去想念了,她的音容笑貌,她的青春,一切的一切,都在一场风中飘散。

我出去割草,我有一把好镰刀,你知道的……

 

 读与评

 刘亮程先生散文《一个人的村庄》,以独语式的书写方式,追忆自己离开黄沙梁的情感迷失和依恋,回归故园后的人性审视和反思,以及家园回眸中的灵魂救赎和皈依。《一个人的村庄》,没有描写人生命运的大起大落,也没有展现跌宕起伏的时代变迁,只是实录了一个沙漠边缘小村庄的人和牲畜近乎平淡的生活状况,向我们展示了黄沙梁别有风味的自然机趣美、温情人性美和哲理思辨美。

 一、不假雕饰、平静安谧的自然机趣美

 1.朴素本真之美。《庄子?天道》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朴素本真的美,是美的一种境界。黄沙梁的乡村生活是平静的,明媚的阳光、土地与炊烟都是那么质朴,让人无牵无挂。特别是漆黑的夜晚,周围的一切都变得神秘,黑夜中大地的絮语,遥远的闪亮的星星,都不禁令人浮想联翩……

 黄沙梁是个“简单”的地方。简单,纯粹,价值观才得以纯正、完美的保护。纯净的自然最为神奇,想象力可以任意发挥,生命的激情和能力可以尽情释放。这是灵魂的最佳安放场所,在这里,坚守理想一如孩子的执著和专一,因为执著,获得了生命最大的快乐。黄沙梁也是个不“简单”的地方。温顺卖力的老牛会教你容忍,犟牛身上的鞭痕让你体悟不顺从者的苦痛,起伏的沙梁造就了宽广的胸襟,遍野的荒草荣枯了诗意的心境。“这里的每一件事物都蕴含了全部。”人在默默中接受来自自然的朴素教化。

 2.自然静态之美。在先生的笔下,在黄沙梁这个小村子里,万物都是平等的。树木按照自己的意愿伸枝展叶,动物们有着各自的梦想,原野是空旷辽远的,咳嗽、牛哞、狗吠虫鸣,都能听见来自远方的清晰回声。人和各种动物相安无事……

 自然是渊深朴茂的,让人对未知和未来产生强烈的追索的冲动,又牵扯着离家的游子在炊烟的指引下安然归来。夜晚各种各样的虫鸣交织在一起,仿佛有无数双耳朵在倾听……自然之道简单而明了地存在于我们的身边,静静地等待着我们,等待着我们的醒悟。

 二、脉脉温情孕育出的平易纯仁的人性美

 1.温和的人情伦理之美。黄沙梁的村民们对土地似乎没有太多的奢求,给一点粮食,给种粮食的一点机会,能适时播种,适时收获,生存下来,供养一家大小,就这么简单。黄沙梁的土地虽然贫瘠,但大地总是善待在这片土地上辛苦耕耘的农民,至少让他们能够自得其乐地安享那份自由和惬意。即使丰收的喜庆一年淡似一年,美好的憧憬一年比一年遥远,但是,只要有一丝希望,农民们就不会轻易抛弃一块土地而去寻找另一块土地,他们深知创家立业的艰辛,深知拓荒土地和离弃家园的痛苦。他们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苦难。生活的“苦难”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让这些没被磨难压垮的人们变得更坚强、更成熟、更纯粹或更高尚。他们就像水一样,生活在最低处,却以最柔和的姿态活着。他们对家园的爱深沉而不张扬,对苦难的承受坚韧而内敛。

 对于一个传统的村庄来说,重视传统的节日和伦常礼仪就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维系人心的温情纽带。文中尽管没有很热闹、很张扬的节日气氛渲染,但字里行间还是氤氲着柔性的民俗和风情。母语父令,作为从祖辈那里贯穿下来的骨肉之音,以温和舒缓的方式覆盖着家庭,代代相传,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每个人的耳畔,在山谷间回应……

 2.乐天安命的淳朴和达观。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有很多的欲望,每天都在追逐着所谓的理想。但光鲜的理想似乎都是为别人架设的,唯独忘了真正为自己的幸福而活。从表面上看,黄沙梁的人们的物质是贫乏的,生活是单调的,他们没有过高的期待,只知道默默地付出,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向往,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平平安安地走过生与死之间的这段距离,好好地活着。仔细想来,这不正是我们苦苦追求的朴素的信仰和理想吗?

 同时,《一个人的村庄》以特有的方式表现了先生对死亡的达观:“死亡是我最后的情人。在我刚出生时,她便向我张开了臂膀。最后她拥抱住的,将是我一生的快乐、幸福。还有惊恐、无助。”

 三、机趣横生、闲远冲和的哲理思辨美

 1.独语式的人生体悟。走进《一个人的村庄》,你会发现,先生以独语式的行文方式,带你走进了一个属于他私密的独自珍爱的那个叫做黄沙梁的村子。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先生曾经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人类的心灵是慢的,作家的心灵应该更慢。所谓慢,是我们对待事物或事物对待我们的一种态度:彼此珍惜与挽留。我希望我的文字是慢的,仔细的,是停下来细观慢查的。我写的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在天地间的孤独,是人在时间中的无助和孤独。万物有灵应该是作家的基本信仰。作家就是那些有能力跟石头说话的人。”先生就这样按照自己的原则,在村子里慢慢地走,走走停停,他一边走,一边看,怡然,自得。当他停下脚步,时间仿佛也静止了。他用自己一颗朴素而敏感的心灵在追寻生命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2.人物的虚化。在《一个人的村庄》里,人物都是虚化的,看不清脸庞,品不出性格,空洞洞的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即使是父亲,也是非常的不了解,有种难言的陌生。“每次回去我都在他身边,默默地坐一会儿。依旧没什么要说的话。他偶尔问一句我的生活工作,就像许多年前我拉柴回到家,他问一句牛拴好了吗?我答一句。又是长时间的沉默。”

 村子里人的形象记忆甚至还不如动物来得深刻。因为在黄沙梁,动物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人的数量。“羊的数量是人的三倍或五倍。牛比人少,有人的三分之一。”……他一直记得去过沙沟沿上一户人家,但那户人家几个儿子的面容,他一个也想不起来,浮现在记忆中的只是一个个模糊的人影,没有脸,没有明确的外形,只是一些人影在动。倒是他们家的狗他记得很清楚,“黄色的、怪怪地叫”。

 生活在村子里的人们,未必没有痛苦。荒凉贫瘠的土地,日复一日平淡而单调的生活,怎么可能没有悲哀和痛苦,但是痛苦可以被麻木蒙骗,在风吹日晒中逐渐冷漠和淡化,最终消失在自然的表情中。当然,更重要的是,村子里的人们一如老子所说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他们低着头、半闭着眼走在那条几个坑几个坎都一清二楚的土路上,在半睡半醒间下地干活,打着盹疲惫地回家。只要活过三十岁,他们就可以闭着眼睛在这个哪怕七八年也不会发生新奇事情的村子里安心地活着。他们不用也不愿意睁开眼睛,因为不用睁眼就知道天已经亮了。

 3.梦境式的童年经历体悟。童年不仅仅是人类历史的本源时期,也是成年人在成长历程中常常依托的据以无意识地指向未来的基点,童年象征了人类精神的某种理想形态。《一个人的村庄》在一个梦境里追忆了仨兄弟童年时期挖掘大树根的经历。那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树根,老大率先朝树根砸去,树根深处传来巨大的响声,那响声非常可怕。但是,就是在这可怕的响声中,先生明白了,孩提时的我们对事物发出的声音感到惊恐、震颤的时候,正是我们倾听事物诉说的机会,这个机会稍纵即逝,我们在懵懂中错过了认识事物真相的机会,事物的门便对我们永远关闭。我们渐渐长大了,在喧哗而吵闹的世界里,成为了“门外汉”。树根是大地的记忆,是大地深埋在地下的有价值的东西,可惜被我们人类毁坏了。人类砍掉了绿树,以树干为梁,树枝为椽,树根为燃料,但同时,人类也毁掉了一条荫蔽大地和人类自己的鲜活的生命。

 4.风中的絮语。在《一个人的村庄》里,对风的描写特别多。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就是刮了一场风,风引领着人走向自由广阔的天地,风见证了每个人的生死和悲欢:“吹刮死人的风又吹刮活人。活着的人,在风中不停喝几口风,吐出哀叹声气。风经过一群一群人逐渐变弱没有力气。一场风最终消失在荒野中一村庄人的肺腑中,无声无息。”“比大地还古老的风,经常绊倒在只有几十个年头的土墙根。”我们一家彻底干完田野上的活,在金黄金黄的秋风里离开了生活了几十年的家,“我不知将要搬去的那地方的风会怎样地吹乱我们”。

 当繁华的城市变得燥热,越来越多的城市人感到烦躁不安的时候,他们突然明白:只有在与美丽的大自然的朝夕相处中才能感受到特有的富有和愉悦。城市是文明的摇篮,但是由于人类对自身的忽视,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等城市病逐渐显现,城市光鲜亮丽的华服破绽百出。我们在反思,在追寻,我们需要心灵的自我救赎,我们需要对乡村和自然环境有一个新的认识。我以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在弥漫着城市烟尘的高楼里品读先生的乡村文字,的确是心灵的归栖,是人性最大程度的返璞归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