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沉的怀念与思考——读王祥夫散文《母亲》

(2021-05-12 06:28:15)

深沉的怀念与思考——读王祥夫散文《母亲》

母亲/王祥夫

 

那年我去外地出差,去了好长时间。我回来时母亲高兴极了,她不知拿什么给我吃好,又忙着给我炒菜。“喝酒吗”母亲问我。我说:“喝。”母亲便忙给我倒酒。我才喝了三杯,母亲便说:“喝酒不好,要少喝。”我就准备不喝了。刚放下杯子,母亲笑了,说:“离家这么久,就再喝点儿。”我又喝。才喝了两杯,母亲又说:“可不能再喝了,喝多了吃菜就不香了。”我停杯了。母亲又笑了,说:“喝了五杯那就再喝一杯,凑个双数吉庆。”说完亲自给我倒了一杯。我就又喝了。这次我真准备停杯了,母亲又笑着看看我,说:“是不是还想喝那就再喝一杯。

我就又倒了一杯,母亲看着我喝。

“不许喝了,不许喝了。”母亲这次把酒瓶拿了起来。

我喝了那杯酒,眼泪就快出来了,我把杯子扣起来。

母亲却又把杯子放好,又慢慢给我倒了一杯。

“天冷,想喝就再喝一杯吧。”母亲看着我说。

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什么是母爱,这就是母爱,又怕儿子喝,又想让儿子喝。

我的母亲!

我搬家了,搬到离母亲家不远的一幢小楼里。母亲那天突然来了,气喘吁吁地上到四楼,进来,倚着门喘息了一会儿,然后要看我睡觉的那张六尺小床放在什么地方。小屋真是小,床只能放在窗下的暖气旁边,床的一头是衣架,一头是玻璃书橱。

“你头朝哪边睡”母亲问我,看看小床。

我说:“头朝那边,那边是衣架。”

“不好。”母亲说,“衣服上灰尘多,你头朝这边睡。”

母亲坐了一会儿,突然说:“不能朝玻璃书橱那边睡,要是地震了,玻璃一下子砸下来要伤着你。不行不行。”

母亲竟然想到了地震百年难遇一次的地震

“好,就头朝这边睡。”我说,又把枕头挪过来。

待了一会儿,母亲看看这边,又看看那边,又突然说:“你脸朝里睡还是朝外睡

“脸朝里。”我对母亲说。我习惯右侧卧。

“不行不行,脸朝着暖气太干燥,嗓子受不了,你嗓子从小就不好。”母亲说。

“好,那我就脸朝外睡。”我说。

母亲看看枕头,摸摸褥子,又不安了,说:“你脸朝外睡就是左边身子挨床,不行不行,这对心脏不好。你听妈的话,仰着睡,仰着睡好。”

“好,我仰着睡。”我说。我的眼泪一下子又涌了上来。

我从没想过漫漫长夜母亲是怎么入睡的。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老了,常常站在院子门口朝外张望,手扶着墙,我每次去了,她都那么高兴,就像当年我站在院门口看到母亲从外边回来一样高兴。我除了每天去看母亲一眼,帮她买买菜擦擦地板,还能做些什么呢

我的母亲

我的矮小、慈祥、白发苍苍的母亲……

 

 读与评

 有人说:“散文以她的种种魅力来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魅力或者是用生花妙笔描写的景致物事,或者是隽永的哲思与诗意,或是历史的启悟或是现实的感慨。但散文最有魅力则是她的情感,那是能撼动人的心灵的”。王祥夫先生的《母亲》就是这样一篇以母爱“撼动人的心灵”的散文。

 看吧,母亲年事已高,儿子也老大不小了,出了趟远门回家了,“母亲怎么会那么高兴?不知拿什么给我好。忙下厨给我炒菜。”我们可以想像母亲发自内心的高兴劲和那颤巍巍的动作。母亲一个人生活,家里随时拿得出酒来,这酒显然不是给自己备的,而是为习惯喝两蛊的儿子备的。母子俩很默契的一个倒酒一个喝酒。涓涓如清泉淳淳如酒香的爱意深情就在一斟一递中流淌。母亲想让儿子喝酒,儿子高兴,母亲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喝酒么?”“离家这么久,就再喝点。”“喝了五杯,凑个双数吉庆。”“是不是还想再喝?”“想喝就再喝一杯吧。”可是母亲又怕儿子喝酒:“喝酒不好,要少喝。”“不能再喝了,喝多了吃菜就不香了。”“不许喝了,不许喝了。”先生含着泪思忖:“什么是母爱,这就是母爱,又怕儿子喝,又想让儿子喝。”矛盾是爱!

 先生作文很擅长细节刻画:母亲“喘嘘嘘”地爬上四楼指导三四十岁的儿子睡觉,她费力地为儿子着想:“衣服上灰尘多,迷了眼,不好”,“地震了,玻璃一下子砸下来要伤了你,不行不行”,脸朝着暖气太干燥,你嗓子受不了“,”你脸朝外睡就是左边身子挨床,不行不行,对心脏不好“。母亲连自己的事都操劳不了,还一心操劳已经长大成家立业的儿子的事。这行为看似不合情理,包含的却是伟大的爱。我们的世界不就是由这样的爱创造、靠这样的爱传承的么?

 文中还有一个首尾呼应的细节,像乐章的开头和结尾:母亲”站在院门口,手扶着墙朝远处张望“,”常常站在院子门口朝外张望,手扶着墙“。这一细节为文章奠定了浓郁的情感基调,也留下了不尽的回味。

 我读先生的《母亲》,想到了很多。如先生在文中反复渲染母亲的孤寂:母亲年岁已高,孤独一人生活;她常翘首张望远处,是母爱的自然流露,也是孤独的体现;孩子们大了,”各自忙着自己的事“,

”往日绕膝欢闹“的情景不再出现。先生深深地呼唤:”那欢乐,那不能再现的欢乐在哪里啊?“我觉得,儿子是孝顺的,总是有意识的帮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一心顺着母亲的心意,母亲想儿子喝酒,儿子就喝,母亲怕儿子喝多了,儿子就不喝;母亲说头朝这边睡好,儿子就朝这边睡,母亲说头朝那边睡,儿子就朝那边睡,可这些,能解除母亲的孤独吗?更谈不上让母亲的晚年幸福美好了。先生一边感受着母爱一边反复地拷问自己的心灵:”我不知道漫长的冬夜她一个人怎么度过?“”母亲现在在想些什么?“”我怎么没想到漫漫长夜母亲怎么入睡?””我除了天天去看母亲一眼,帮她买买菜,擦擦地板,还能做什么呢?还能做些什么呢?还能做什么呢?”先生为此”凄怆“、”不安“。文章四处以“我的母亲”独立成段,深沉地抒发了对母亲的感激,也表达了深深的愧疚。我们许多许多的人境况也该是这样吧!

 我一直在想:子女该如何来孝敬老人,使老人有一个美好的晚年?这不是一个家庭的问题,应该是一个社会问题,特别是我国老年化社会的到来,这一问题就尤其显得迫切了。

 该如何直视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