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逐沧桑而又光辉的岁月,思索那深邃而神秘的文化——读余秋雨散文《行者无疆》1

(2021-04-30 06:09:18)
标签:

读书

追逐沧桑而又光辉的岁月,思索那深邃而神秘的文化——读余秋雨散文《行者无疆》1

行者无疆罗马假日/余秋雨

我第一次去罗马,约了一帮友人,请一位大家都认识的特殊友人蒋宪阳先生带队。蒋宪阳的特殊,在于他原本是上海的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因热爱意大利美声唱法而定居罗马多年。他先开车到德国接我们,然后经卢森堡、法国、摩纳哥去意大利,一路上见到雕塑、宫殿无数,但只要我们较长时间地驻足仰望,他就竖起一根手指轻轻摇动,说:“不,不,要看罗马的,那是源头。”我们笑他过分,他便以更自信的微笑回答,不再说话。但是一进罗马就反过来了,沉默的是我们,大家确实被一种无以言喻的气势所统慑,而他则越来越活跃,每到一个地方满脸都是反问:“怎么样,我没说错吧”

今天我再次叩访罗马已有思想准备,伙伴们听了我的介绍也精神抖擞,只想好好地领受一座真正伟大的城市。但是,谁能想到,最让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

伙伴们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呆看半晌,便回过头来看我,像是在询问怎么回事,但他们立即发现,我比他们更慌神。

原来,眼前的罗马几乎是一座空城。这怎么可能?家家商店大门紧闭,条条街道没有行人。千年城门敞然洞开,门内门外阒寂无声。城门口也有持剑的卫兵,但那是雕塑,铜肩上站着一对活鸽子。

即便全城市倾巢出征,也不会如此安静。即便罗马帝国惨遭血洗,也不会如此死寂。

当然偶尔也从街角冒出几个行人,但一看即知也是像我们这样的外国来访者,而不是城市的主人。好不容易见到两位老者从一间屋门里走出来,连忙停车询问,谁知,昨天开始了长假期,大家全都休假去了。据说,五千八百万意大利人这两天已有三千万到了国外。

历来罗马只做大事。我站在空荡荡的大街上想,这宽阔的路,这高大的门,这斑驳的楼,曾经见过多少整齐的人群大进大出啊,今天,这些人群的后代浩荡离去,大大方方地把一座空城留给我们,留给全然不知来路的陌生人,真是大手笔。

站在这里,我突然领悟,为什么中国唐代刘禹锡写石头城的四句诗会在人们心中形成那么大的气魄,以至连大诗人白居易读了都说“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矣”。这四句诗是:“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人称此诗得力于怀古,我说天下怀古诗文多矣,刘禹锡独擅其胜,在于营造了一个空静之境,惟此空静之境,使怀古的情怀上天入地,没有边界。

今天罗马的空静之境,不是出于诗人营造,而是一种实在。一座实实在在的石头城,一座曾经属于恺撒、奥古斯都、图拉真和哈德良的石头城。这种可触摸的空,可谛听的静,任什么诗也不可比拟。

营造如此空静之境的,是全体罗马市民。这猛然记起,一路上确有那么多奇怪的车辆逆着我们离城而去。有的拖着有卧室和厨炊设备的房车,有的在车顶上绑着游艇,有的甚至还拖着小型滑翔机。总之,他们是彻彻底底地休假去了。

他们彻彻底底地休假在形态上,这是与平日工作的一次封闭性割断。到哪儿去休假,不必让同一办公室的同事知道,也不用禀告直接上司。与我们中国的忙人们休假时连睡觉都开着手机相反,他们一进入休假就不再惦念电话铃声,不会因为两天没有与人通话就如困兽般烦躁。在休假时他们成了另一种人,平日衣冠楚楚、礼仪彬彬,此刻却便装松松、笑声连连,全然一副少不更事的游戏心态。昨天在城市的街道上还步履匆匆、两眼直视、目中无人,今天在休假地见到谁都亲热招呼,其实互不相识,只知彼此突然成了天涯同事。同的什么事这事就是休假。

在观念上,这里服从把个体休闲权利看得至高无上的欧洲人生哲学。中国人刻苦耐劳,偶尔也休息,但那只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欧洲人反过来,认为平日辛苦工作,大半倒是为了休假,因为只有在休假中,纔能使杂务中断,使焦灼凝冻,使肢体回归,使亲伦重视,亦即使人暂别异化状态,恢复人性。

我们很多企业家和官员其实也有假期,而且也能选择一个不受干扰的风景胜地,然而可惜的是,他们可以放下工作和家人,却放不下身份。于是,一到休假地只想摆脱放下身份后的虚空和慌张,立即用电话疏通全部公私网络,甚至还要与当地的相关机构一一接上关系。结果可想而知,电话之频、访客之多、宴请之盛,往往超过未曾休假之时,没过几天已在心里盘算,什么时候回去好好休息一下。休息,成了一个永远闪动在彼岸的梦影。

显而易见,此间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人家的休假是转换身份,我们的休假是迭加身份。迭加在远离办公室的地方,迭加在山光水色之间,那是多么不自然,多么矫情。矫情在别处尚能闭眼放过,矫情在私人假期,实在是糟践了人生的最后一个秘角,让人怜悯。

那么多罗马人到国外休假,我想主要是去了法国、西班牙和德国南部。意大利人的经济状况在整体上比法国、德国差得多,比西班牙好一点,他们在外应该是比较节俭的一群。欧洲人出国旅游一般不喜欢摆阔,多数人还愿意选择艰苦方式来测试自己的心力和体力,这与我们一路上常见的那些腰包鼓鼓、成群结队、不断购物的亚洲旅行者很不一样。

但是即便如此,欧洲毕竟也有很多人负担不起长途旅游的经济压力,也有一些老人则受到体力的限制不能出远门了,他们往往只到乡镇别墅中度假,没有别墅就租借一个临时住所。

我们遇见过一个在小镇别墅里度假的老人,很能代表这种方式,因此历久难忘,不妨记述一下。

那天我们去东海岸的圣乔治港,经过一个小镇,见到有一位白发老者阻拦我们,硬要请我们到附近一家海味小馆吃饭。理由是他曾多次到过中国,现在正在这个小镇的别墅里度假。

跟着他,我们也就顺便逛了一下小镇。小镇确实很小,没有一栋豪华建筑,全是一排排由白石、水泥、木板建造的普通住房,也没有特别的风景和古迹,整个儿是一派灰白色的朴素。与中国南方的小镇相比,它甚至显得有点寒伧,但是单纯的色调和干净的街道却让人分外安静。在我们以往的经验中,单纯的色调只属于高雅小区,越是乡野世俗便越加艳丽纷呈。这个特点,不仅是中国大陆,连台湾、香港也概莫能外。欧洲这种小镇为什么如此单纯和谐呢只是做色彩的减法,就增加了多少等级。

大概走了十分锺路,我们就见到了那家海味小馆。老人不说别的,先让我们坐下,一人上一碗海鲜面条。

那碗面条有什么奥妙我们带着悬念开始下口。面条居然是中国式的,不是意大利面食,大汤,很清,上面覆盖着厚厚一层小贝壳的肉,近似于中国沿海常吃的『海瓜子”。这种小贝壳的肉吃到嘴里,酥软而又韧性,鲜美无比,和着面条、汤汁一起咽下,真是一大享受。老人看着我们的表情放心地一笑,开始讲话。

他的第一句话是:“现在我已向你们说清我在这个小镇买别墅的原因,这面条,全意大利数这里做得最好。”说完,他举起酒杯,正式表示对我们的欢迎。

原来,这碗面条是他的见面名片。然而很快发现这个判断是错的,他的名片复杂得多。他刚在路口说自己多次去过中国,那么,为什么去呢?

他的回答使我们大吃一惊,他去中国的身份是意大利的外贸部长、邮电部长和参议员。这就是说,坐在我们对面的白发老人是真正的大人物。

今天他非常不愿意在自己担任过的职务上说太多的话,因为他在休假。他努力要把拦住我们的原因缩小为个人原因和临时原因。他说,妻子是一个诗人,现在正在别墅里写诗,但别墅太小,他怕干扰妻子,便出来,遇到了我们的车队。

于是,我们祝贺他的妻子能在这个假期写出一批好诗。他表示感谢,然后又诚恳地说:“她的诗确实写得不错,真的。”那眼神,像一个腼腆的老农。

告别老人后,我们又行走在小镇灰白的街道上了。我想,这样的小镇,对所有被公务所累的人都有吸引力和消解力。它有能力藏龙卧虎,更有能力使他们忘记自己是龙是虎。这种忘记,让许多渐渐走向非我的人物走向自我,让这个世界多一些赤诚的真人。因此,小镇的伟力就像休假的伟力,不可低估。

那么罗马,你的每一次空城,必然都会带来一次人格人性上的重大增补。

追逐沧桑而又光辉的岁月,思索那深邃而神秘的文化——读余秋雨散文《行者无疆》1

  【读与评】

 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集《行者无疆》,酣畅之余我不由对文化的魅力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值得细读、细品、细思、细行的欧洲文化史,更是令人打开当下局限,着眼远疆的一册鸿篇巨著;其中囊括了人文、哲学与建筑丰富的历史情结,以及对生活、艺术、生态文明的反思、敬畏、感叹之意。书中多处戛然而止的结尾,意味深长、引人发醒。

 《行者无疆》于2011年更版修订。先生在自序中介绍:这次修订,比第一版删去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文字也有较大的改动,使之更加干净。单从字面上看:行者,行走的人;无疆,杳无边际,颇有些“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意思。全文分为中欧、南欧、西欧、北欧四个部分,详尽描述了古建筑、古城堡、古文化遗址、杰出人物、艺术、饮食等方面的文化风韵。有令人震撼的庞贝古城,文艺复兴时期以弗洛伦萨为中心的美第奇家族,以及以美第奇家族为中心的米开朗奇罗、达芬奇、拉斐尔、伽利略等杰出人物;法国的饮食,瑞士的钟表,西班牙的斗牛场等等。

 当然,文化不是空洞的华丽的辞藻,不是富丽堂皇的建筑,而是那种真正能抨击人心的事物。《行者无疆》中虽每记篇幅不长,却耐人寻味,给人颇多咀嚼的空间。每一方异土似乎在先生笔下都包含着深邃的文化气息,授人以探索、启迪;使人在行走中夹带思索,在思索中让人明智,脱俗于一般轻描淡写的游记散文,抑或是走马观花式的长篇累牍。

 如《行者无疆》以《南方的毁灭》为背景,讲述了庞贝古城废墟的景象所带给读者的思索;而结尾《大雪小村》则记录了在偏僻的奥卢火车站边,先生和友人在木屋中与村民的简短真诚的交流;巧妙地托人性光辉之美规避了历史更迭之残酷,一大一小,相得益彰。

 谈起罗马,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便是《罗马假日》这部经典浪漫的电影。先生在第一卷访南欧《罗马假日》一文用清奇的眼界告诉读者:罗马人对于休假这件事情特别重视,五千八百万的意大利人居然在休假时有三千万到了国外,商店大门紧闭,街上空荡荡的,俨然一座空城。也是,一向安安静静与世无争的罗马人,自然乐于享受生活带来的美好,休假便是他们使杂务中断,焦灼凝冻,肢体回归的最好办法。正如文中的最后一句:“那么罗马,你的每一次空城,必然都会带来一次人格人性上的重大增补。”

 罗马是一座永恒之城,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岁月蹉跎注定了它在欧洲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崇高无上的地位和超凡脱俗的价值。从书中走进罗马,那种伟岸的气象从每一扇旧窗溢出,从每一块古砖溢出,从每一道雕纹溢出,从每一束老藤溢出。罗马蕴含着历史的深厚,宁谧与和谐,其本身就成为了历史的映照。这样的城市,常令其他城市与之相比黯然失色,自叹弗如。

 文艺复兴大概拯救了欧洲中世纪的黑暗。在这一时期,欧洲出现了大量被人们所称颂、所记忆的拯救者们,这些拯救者也被称作大师。《大师与小人》一节中说的便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大师米开朗琪罗,他是一个画家,也是一个雕塑家。大师是与众不同的,他们期待着自己的独一无二,却又更期待拥有对手,他们需要一个肩并肩竞争的人。但在他们的路上总有一些被称为小人的人群,那些人被世俗所羁绊,同样身体力行地去羁绊着大师。大师们一边要完成自己的著作,一边又要抵抗着外界的干扰,他们从不惧怕艺术家之间的斗气,因为一旦提到作品,他们都能够尽释前嫌;可一旦遇到小人,无论怎么辩解,语言都似乎显的苍白无力。先生认为,文艺复兴运动退潮的标志,应该是米开朗琪罗之死吧!这恐怕也是时代的警钟。

 米开朗琪罗的故事让我深有感触,《流浪的本义》一文又赋予了我新的思考巴塞罗那,这座城市的主题是流浪。乍一看,流浪是触目惊心的一个词,一个会让我想起贫苦大众的词,甚至是弱者的一部分。然而,我错了,在巴塞罗那流浪者几乎是旅行者的意思,是艺术家的意思。他们每一个人几乎都有高雅的生活追求,不为物欲困扰,选择自由自在的生活旅行,他们追求自由、追求快乐。

 他们向往远方、向往诗意的栖居。流浪者大街是他们艺术的展现,也许他们迫于生活在这里卖艺卖物,但他们所表现出的艺术的气息,所笼罩的文明的秩序,所融合的主客一体,一个让先生深深喜爱的流浪之地。在真人雕塑这一小部分中,当人扮演的塑像追上小气的偷拍客时,依然那么有礼有节:能不能再与你拍一张,一句多么委婉的话,既不会让偷拍客尴尬,又可以达到收取费用的目的,侧面体现出了人文关怀与真人塑像的高素质。

 领略了南欧的人文气息后,接下来是令人惊叹绝伦的建筑阿汗拉布拉宫。在《死前细装》一章中,先生对阿汗拉布拉宫这样描绘:今天我们一行来到这里,首先惊诧它的巨大,层层进去,对于能否在一天之内走完它,已失去信心。阿汗拉布拉宫,就是在绝望的平静中完成的精细雕刻。之所以有阿汗拉布拉宫的建成,都是源于西班牙人和摩尔人的土地之争。不受地域限制的祖先们在赢得土地、又在百年后即将失去领地时,留下一批没有地域安身的子孙。在格拉纳达这座孤城,对峙了两百年的战争显得空寂、平静,摩尔人在绝望中趋于平静,在平静中细细修饰着阿汗拉布拉宫。

 最准确的比喻应该是死前细装,知道死期已临,却还有一点时间,自己仍然精力充沛,耳聪目明,于是就细细装扮起来。先生在文中写道:“也许他们早已不在乎明日,不在乎外界,一切只为了更好的生活。与其说这是一种无奈,不如说这是一种豁达,毫无意义地殊死搏斗换来的只会是哀鸿遍野的惨象,而趋于平静、趋于祥和的生活,最后得到的还可能会是流传千古的创举。”

 除此之外,先生在文中还蕴含许多哲理,如《古江本先生》一节中,最好的文化建设是机制,是气氛,是吐纳关系,而不是一堆已有的名字和作品。《仁者乐山》中水边让我们享受脱离长辈怀抱的刺激,山地让我们体验回归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水边的哲学是不舍昼夜,山地的哲学是不知日月。《北极印痕》揭示了只有避其锋芒、泄其杀气才能驾驭事物的道理......

 《行者无疆》是旅行日志,是文化追溯,是历史重任。先生在自序中说:花那么长的时间考察了九十六座城市,还有哪一座城市有资格作终结?是啊,无论先生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在思索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历史,它绝不仅仅是一份记录,每一处古迹,都有它独有的特点,都有它自己的灵性。

 一切达观,都是对悲苦的省略,人生之于历史,不过是沧海一粟,浪尖一滴,如此渺小,如此苍白,如此无助。然而有意义的人生决不仅限于此,我们都可以成为行者,虔诚地去拜谒那些遥远而陌生的城市;不竭地去思索那些深邃而神秘的文化;狂热地去追逐那些沧桑而又光辉的岁月。

 我想,这也许就是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行者无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