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熟是份冷静,是份从容,是份温馨——读余秋雨散文《论成熟》

(2021-04-16 06:17:06)
标签:

读书

       成熟是份冷静,是份从容,是份温馨——读余秋雨散文《论成熟》

成熟/余秋雨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又并不陡峭的高度。

我一直认为,某个时期,某个社会,即使所有的青年人和老年人都中魔了,只要中年人不荒唐,事情就坏不到哪里去。

在中年,青涩的生命之果变得如此丰满,喧闹的青春冲撞沉淀成了雍容华贵,连繁重的社会责任也有可能溶解为日常的生活情态。

到了该自立的年岁还不知道精神上的自立,这是中国很多中年人的共同悲剧。

天天期待着上级的指示、群众的意见、家人的说法,然后才能跨出每一步——这是尚未精神断奶的标志。

最可怕的是,谁也没有断奶,而社会上又没有那么多上好的乳汁,因此开始了对各种伪劣饮料的集体吮吸。

在一片响亮而整齐的吮吸声上面,是那些爬满皱纹却还未苍老的脸。

中年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是把一切希望都寄托于自己的老年。如今天天节衣缩食、不苟言笑、忍气吞声,都是在争取着一个有尊严、有资财、有自由的老年。

但是,我们无数次看到了,一个窝囊的中年抵达不到一个欢快的老年。这正像江河,一个浑浊的上段不可能带来一个清澈的下段。

习惯了郁闷的,只能延续郁闷;习惯了卑琐的,只能保持卑琐。而且,由于暮色苍茫间的体力不支、友朋散失,郁闷只能更加郁闷,卑琐只能更加卑琐。

只有在中年树起独立的桅杆,扬起高高的白帆,唱出响亮的歌声,才会有好风为你鼓劲,群鸥为你引路,找到一个个都在欢迎你的安静港湾,供你细细选择。

中年人的坚守,应该从观点上升到人格,而人格难以言表。在中年人眼前,大批的对峙消解了,早年的对手失踪了,昨天的敌人无恨了,更多的是把老老少少各色人等照顾在自己身边。

请不要小看这“照顾”二字,中年人的魅力至少有一半与此相关。中年人失去方寸的主要特征是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一会儿要别人像对待青年那样关爱自己,一会儿又要别人像对待老人那样尊敬自己。明明一个大男人却不能对任何稍稍大一点的问题作出决定,频频找领导倾诉衷肠,出了什么事情又逃得远远的,不敢负一点责任。

西方一位哲人说,只有饱经沧桑的老人才会领悟真正的人生哲理,同样一句话,出自老人之口比出自青年之口厚重百倍。对此,我不能全然苟同。哲理产生在两种相反力量的周旋之中,因此它更垂青于中年。世上一切杰出的哲学家都在中年完成了他们的思想体系,便是证据。

老年是如诗的年岁,这种说法不是为了奉承长辈。

中年太实际、太繁忙,在整体上算不得诗。

青年时代常常被诗化,但青年时代的诗太多激情而缺少意境,按我的标准,缺少意境就算不得好诗。

只有到了老年,沉重的使命已经卸除,生活的甘苦也已了然,万丈红尘已移到远处,静下来的周际环境和放慢了的生命节奏加在一起,构成了一种总结性、归纳性的轻微和声,诗的意境出现了。

不要因为害怕被别人误会而等待理解,现在生活各自独立,万象共存。东家的柳树矮一点儿,不必向路人解释本来又长高的可能,西家的槐树高一点儿,也不必向邻居说明自己并没有独占风水的企图。

做一件新事,大家立即理解,那就不是新事;出一个高招,大家又立刻理解,那也不是高招。没有争议的行为,肯定不是创造,没有争议的人物,肯定不是创造者。任何真正的创造者都是对原有模式的背离,对社会适应的突破,对民众习惯的挑战。如果眼巴巴地指望众人理解,创造的纯粹性必然会大大降低,平庸正在前面招手。

回想一下,我们一生所做的比较像样的大事,连父母也未必能深刻理解。父母缔造了我们却理解不了我们,这便是进化。

人生不光要做加法,在人际交往中,经常减肥,排毒,才会轻轻松松地走以后的路,我们周围很多人,实在是被越积越厚的人际关系脂肪层都塞住了,大家都能听到他们既满足有疲惫的喘息声。

向往峰颠,向往高度,结果峰颠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只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与惶恐。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构成了自我嘲弄。我已看出了它的饥谑,于是急急地来试探下山的陡坡,人生真是艰难,不上高峰发现不了什么,上了高峰抓住不了什么。看来,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

                          成熟是份冷静,是份从容,是份温馨——读余秋雨散文《论成熟》

 

 【读与评】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论成熟》,我读出了成熟的内涵——成熟,代表了许多自然增添的气质与心态。

 成熟代表冷静,如苏洵在《心术》中所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不是麻木不仁,而是“骤然临之而不惊”。成熟代表冷静,泪水不能洗去痛苦,恐惧不能解除困厄,与其分出心神去害怕,不如集中精力去思索,想出良策,则可以力挽狂澜,如卧龙先生坐城抚琴退敌千里;无计可施则可以从容赴死,如《泰坦尼克号》上诸位绅士平平静静与死神相会海中。

 成熟代表从容,如同佛罗里达大学校长曾说的“你们都是成年人,但不代表你们是成熟的人,在面对任何突发状况从容不迫的微笑、思考,才会使你们离成熟更进一步。”成熟代表从容,如同侯生在面对信陵君急切窃符之心时的从容,他不慌不忙,心神淡定终是为信陵君带来了优势与好处;如同《五人墓碑记》中五位英雄面对死亡的从容,“颜色不变”,何等的从容才可以做到这些。

 成熟代表仁慈,仁慈如夜里花香,嗅之心神俱醉;仁慈如雪中送炭,受之刻骨铭心;仁慈如天籁之音,闻之戾气渐消;仁慈如夜中明灯,观之心神俱安。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禅说》上说“二十年修行不具慈悲心,不过俗汉一条”。

 成熟,纯真而不幼稚,沉稳而不鸷,胸有乾坤而不咄咄逼人。脱掉纯真,披上圆滑绝非成熟,不过是种世故;玩世不恭,酒色财才绝非成熟,不过是不值一晒的痞气;数旬高龄,儿孙满堂,未必成熟,也许是披了老人外表的“顽童”。

 成熟,是内在气质的流露,举手投足间,一颦一笑中,难以言传;成熟,是绝境中的青松,是逆水中的轻舟,是顺风中的冬雨,无论在何时何地,成熟总能帮助我们克服困难,迎接新的自己。成熟,就要正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然后才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成熟,是因为我们具备了冷静、从容、仁慈这样的品质;我们成熟,是因为我们领悟了所谓的幼稚,也因此,我们微笑的面对狂风暴雨,我们冷静的看待人生百态。

 我在老年大学和不少老年朋友曾经不止一次地讨论过关于年龄、关于生活、关于人生态度等话题。其实,归结起来无非就是两个字“成熟”。我在一次交流中讲到,余秋雨先生说过“成熟,是和年龄无关的高级魅力”,而我总结自身经历和归纳收集的许多资料认为,成熟,是和年龄密切相关的魅力增长“——

 30岁前的人生,天性为主,有忘乎所以时,不能自持时,步入40岁,诸多带有生命原欲的那种私张、那种威风减退了,天性彻底收敛,品性扎根,性灵的力量出头,开始了一种意识,或者是目的很明确的过活。40岁尽管有些无奈,人生前几十年种下了什么,以后就将收获什么,但是40岁毕竟还是个桑榆未晚,可以补救的人生季节。40岁也开始了操心费心,累心烦心,家内家外支撑应酬,上有老下有小两面担纲,是心力最高,心气最盛,又心事最多,最堪受重期。40岁阳中有阴,儿女性虽消,但激情并未被岁月的齿轮磨灭。40岁生命季节当属盛夏之末,虽有近秋之悲凉,但生机蓬勃,绿色葳蕤,豪性尚在,于人生色彩上,又多了那种秋了、成熟了的绚丽和斑斓。40岁人陷入重围时,也绝不孤注一掷,正视各方实力做出选择的同时,绝不会腾出一只手、或者用眼角的余光拓出另一条生路。

 盛年即衰始,这是谁也跳不出去的。

      50岁,人不甘老,欲爬山,却没了爬山的筋力。50岁不以讲筋骨为能,但心气仍盛,50岁健身开始四肢着地,学“老虎转颈”,“狮子摇头”。50岁反应不敏,生命不再扬花,却是人智力最稳,智力最高的时候。50岁醍世,尤善自省。50岁人,开始平心,开始静气,开始收敛人生的各种触须,懂得该是如斯的必是如斯终是如斯,不值改变的不可改变也终无改变。于是50岁,既不做“想当年”说,又不思“从头越”行,只是在大半生踏过走过耕过犁过的土地上拾遗,寻找那一份不该丢弃的失落。50岁人洞悉“极高寓于极平,至难出于至易”,尤懂踏实下心来,珍惜那份失而不再的光明,领略那份活着的享受。50岁,人生不再是被人撵赶着似的,总是上飞机、赶火车似的追求那些莫名的高远。耽于生活的平实琐碎,并懂得玩味和享受平实琐碎生活中的那些有趣的琐碎和平实。

 60岁,沧桑爬上额头,幸运之神不再光临。痛风、驼背、白发与固执、和善一齐涌来。身体日趋衰败不是最坏的事,关键是,外在的风华越无,内心越宁静。60岁,赏花、观鱼、养鸟、弈棋、不佛胜佛;执著乐生求闲,似道非道。人脱去了众多负累,从虚荣、情感、声望中解脱,眉宇间有了一种大度的祥和。60岁,不再舍我其谁地“定览众山小”,让生活百般地适应自己,而是自己“依山顺势下”地努力附着生活,适应生活。60岁雄心不灭,但意志纵横,不谋则已,谋则老谋深算,于一番不作声色中作声色,足可令天下为之失色。

 60岁阅世如读书,读书如阅世,常摆自己于案前,笑从前无知,赏心为乐。60岁偶或悲从中来,想到去见马克思的那种事,但一念过后也是可以想通的,佛家说:死是生的顶峰;道家说:死是活的造化。凡人必死,凡人必至,尔何虑虑。

 我常常慰籍自己:无论一生怎样,晚境如何,到头思来,对生命都还是满怀一番感激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