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要勤读书、慎读书、会读书——读周国平《读永恒的书》

(2021-01-20 06:48:11)
标签:

读书

    要勤读书、慎读书、会读书——读周国平《读永恒的书》

读永恒的书 / 周国平

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得以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因而,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读书便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一般而言,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尤其在青少年时期,心灵世界的觉醒往往会表现为一种勃发的求知欲,对书籍产生热烈的向往。“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回忆他的童年时所说的这句话,非常贴切地表达了读书欲初潮来临的心情。一个人在早年是否经历过这样的来潮,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和预示了他的精神素质。

然而,古今中外,书籍不计其数,该读哪些书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极粗略地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在今日的市场上,这种以书的面目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比比皆是。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我把一切专业书籍也列入此类,因为它们只对有关的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余人却是不必读的,至多是可读可不读的。三是必读的书。所谓必读,是就精神生活而言,即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

应该说,这第三类书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绝对量仍然非常大。它们实际上是指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谓经典名著。对于这些伟大作品不可按学科归类,不论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理论著作,都必定表现了人类精神的某些永恒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要确定这类书的范围是一件难事,事实上不同的人就此开出的书单一定会有相当的出入。不过,只要开书单的人确有眼光,就必定会有一些最基本的好书被共同选中。例如,他们决不会遗漏掉《论语》、《史记》、《红楼梦》这样的书,柏拉图、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

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读全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个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每个具有独特个性和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决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出了他的个性。正像罗曼·罗兰在谈到他所喜欢的音乐大师时说的:“现在我有我的贝多芬了,犹如已经有了我的莫札特一样。一个人对他所爱的历史人物都应该这样做。”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我甚至要说,他们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上,因为世界本无定相,它对于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面貌。列车上,地铁里,我常常看见人们捧着形形色色的小报,似乎读得津津有味,心中不免为他们惋惜。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也读不完,岂能把生命浪费在读这种无聊的东西上。我不是故作清高,其实我自己也曾拿这类流行报刊来消遣,但结果总是后悔不已。读了一大堆之后,只觉得头脑里乱糟糟又空洞洞,没有得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歌德做过一个试验,半年不读报纸,结果他发现,与以前天天读报相比,没有任何损失。所谓新闻,大多是过眼烟云的人闹的一点儿过眼烟云的事罢了,为之浪费只有一次的生命确实是不值得的。

 

 【读与评】

 国平先生《读永恒的书》一文中“我们也许可以把天下的分为三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欣赏或有用的知识;二是可读可不读的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三是必读的书,即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

 人生苦短,短在生命有限,短在岁月无情,短在人人平等,短在金不可换。岁月轮回,短在太多的计划还没有来得及实施,便付诸东流,短在满腔热情刚开始,便被一盆冷水浇灭。人生如此,读书亦如此。

 大千世界,汗牛充栋,以一人五十年书龄,每天读一本,也就屈屈不到两万本而已,所以读什么、怎么读、读后收获什么,就大可值得商榷。国平先生说:“对于每个具有独特个性和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决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出了他的个性。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一个在阅读和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首先,要勤读书。不读书,无以立德,不读书,无以增智,不读书,无以致用。读书不可以替代物质,但读书却完全可以超过物质。读一本好书,让你的精神不再迷茫,让你的日子不再空虚,让你的修养日渐提高。多读书,多读好书,犹如饥饿中饱食一顿大餐,饥渴中品尝一壶清茶,疲惫中突见一处美景,让你心旷神怡,美不胜收,留连忘返。

 其次,要慎读书。读好书,贵在选,世界之大,书籍之多,书类之杂,自不必说,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如何选择,如何安排就很重要,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什么身份,该读什么书,你要做到心中有数,没有计划、没有选择,纯属信手拈来地胡读书,必然会走入“死读书、读死书”的胡同,并最终可能“读书死”,不仅汲取不到营养,反而为书所累、所害。国平先生对书的分类,我以为仅是从书的用途上划分,甚为宽泛要知道必读或可读书的数量使一目十行或一日百书也是未能穷尽更何况这样读书必让你昏昏然。所以看书、看好书,要学会选择,学会取舍,学会吸纳,才能通过学习达到你自己的目的。

 再次,要会读书。读书久了,慢慢会形成一种习惯,而每个人的习惯又迥然不同。一是要解决怎么读的问题。读书,要“悉其内涵,悟其要义,觅其规律,吸其精髓。”不同的年龄段,读书的效果又是有不同,“少年读书,如门缝窥月;中年读书,如庭院观月;老年读书,如山顶赏月。”读书的境界不同,收获自然也就有差别,顿悟的程度就有高低。二是要解决读书的时间问题。也许你很忙,忙生活、忙工作、忙应酬,总抱怨自己有多累,多么没有时间,学习的时间就成为你指缝间的一点空隙,但就是这点空隙却可以成为人读书的很好的时机鲁迅先生说过:我是把人家喝咖啡的时间都用上了是一个“挤”字。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让一年的时间变成了一天,一天的日子变成了一秒,所以读书好象变成了秀奢侈的事情,其实不然,当你少一分钟的应酬,多出来的自然就是那读书的宝贵时间。

 所以,你可以读书。

 读书,能给我们带来宁静和祥和,真正有所收获。

 读永恒的书,得到的就是永恒的快乐和思想的永恒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