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言近意远,意蕴无穷——读李汉荣散文《品茶》

标签:
读书 |

茶,是最朴素、淡泊的美物。饮茶,是最朴素、淡泊的美事。在一间陈设简单、干净、空旷的小屋里饮茶是最好的。华贵、复杂的房间里不宜饮茶,那高大、贵重的东西在茶面前摆谱、显阔,茶的自然气息就被埋没了。
饮茶的时候,心情越平淡越好。心情平淡的人,才能感受茶带来的宁静和清新。
每一片绿叶都在高山深谷里浴过风雨云雾,听过鸟声虫鸣。简单的叶子,却有着绝不简单的经历。但它们是沉默的,在滚烫的水里它们并不发出惊叫,接受了这过于热烈的邀请,它们慢慢吐露出纯洁而芳香的情愫。
此刻的杯子里漾出碧绿和淡淡的清香。在这个时候,茶是最香的,但在这个时候,我常常感到不忍:茶的一生,就这样了结了么?我想起人生的种种细节,想起那些珍藏在细节里的眼泪、微笑、期待和感动。茶的一生是怎样的呢?就这么喝下去,茶的一生就这么终结。
于是,我默默向茶感恩,向生活和大自然的每一个细节感恩。向云雾中采茶的那双小手感恩——那是我的妹妹,在鸟声和微风里站着,她伸出手,和着露水采下了一生中最纯洁的瞬间,采下了天空中渐渐呈现的一角蔚蓝,然后,她哼着一首险些失传的民间小调,将满捧的绿色盛进竹篮,盛进别人的生活和日子,盛进我的日子。此刻我的杯子里,那浮动的叶片上,印满她的手纹。
我喝下茶水,接受了感人的馈赠。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不止停留于物品的色、香、味、形,而是联想到物品不平凡的来历及其蕴含的艰辛、忍辱、牺牲等等内涵,那我们与这些物品相遇,就是与生命和命运遭遇,它们就不仅进入了我们的身体,而且深入了我们的灵魂。
世界不只是一堆物,世界更是一个比物更丰富、更恒久、也更惊心动魄的精神过程。我们透过物的“物性”,看到的是更其深广和神秘的“神性”。一件物到达我们面前,它不仅吁请我们感受它自身,而且期待我们体悟与它关联的一切。
茶不仅仅是一种饮料,它更是一种有意味的东西。饮茶,就不只是为解渴和去乏,更是要感受在茶的氛围里所呈现的境界、情调和韵味,有时要达到一种智慧和觉悟。
由茶可以推想到树。树是一种意境,一种生命的境界——树根在深深的地下展开着纠结着,生命的明亮部分往往由其幽暗乃至苦难的根基所营养,由此才有树冠,那巍峨葱茏的生命高峰。
人的一生要喝多少茶,茶里的香味、甘味、涩味、苦味、意味、禅味,我们能品出多少?从第一杯茶到最后一杯茶,由浓郁到平淡,由浅尝到深品,永远有品头,永远品不到尽头。
茶喝得久了,便慢慢地感悟到人生如茶的深刻内涵了。
一片茶叶,看起来是那样细小、纤弱。当它被投放进水杯中,便释放出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华。
虽说没有茶叶,便不会有诱人的香茶,但此时此刻,人们所欣赏、所关注、所品味的已经不再是那片片茶叶了,而是这杯中之水了。
这一切又何尝不像人的一生?在沧海人世之中,每个人都宛如一片茶叶,每个人都要从生到死。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不会去刻意留心每一个人,就像在饮茶时很少有人会在意杯中的每一片茶叶一样。茶叶不会因溶入清水不为人在意而无奈,照样只留清香在人间。我们每个人也不必因不被人关注而沮丧,因为我们已经成就了他人,贡献了自己。茶树年年有新芽,生命之树亦常青。
茶叶的价值就在于溶入水中成为茶水。再好的茶叶,无论是西子湖畔的龙井,还是福建安溪的铁观音,如果不溶于水,不为人所品、所尝、所饮,对于茶而言又有何用?作为一个人,他的学识再高,能力再强,不奉献于社会,又何足道哉?生命短暂犹若一片茶叶,不必去追求那所谓的永恒,追求功名显赫,如果为此穷尽一生,岂不是本末倒置?
古人又云:茶是儒,是仁、义、礼、智、信;茶是佛,是来世净土的精神寄托;茶是道,是乐天知足的自我心灵安慰;茶是静,充满着清淡天和,至善至美。与我来说,这一切都过于繁杂了些。我信奉的是茶的平凡本质,朴实无华,与自然之中见精神,人人心中有菩提。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从而懂得生活应当是我们珍惜的一种经验,而不是要捱过去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