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尖锐辛辣,汪洋恣肆——读柏杨杂文《第一是保护自己》

(2020-06-09 06:35:27)
标签:

读书

尖锐辛辣,汪洋恣肆——读柏杨杂文《第一是保护自己》

第一是保护自己/柏杨

 

圣人曰:“知而不行,不为真知。”仅知合作的重要,而不能在行为上合作,就不算真知。仅了解团结就是力量,而不能在行为上团结,就不算真了解。毛病似乎不出自中国人本性,而出自大家吃儒家学派的药太多,吃得跟柏杨先生尊肚一样,害了消化不良之疾。盖儒家在原则上只提倡个体主义而不提倡群体主义。孔丘先生对那些“有教无类”的二级圣人,教来教去,固然也涉及到群体行为,但涉及的份量却比蚌壳里的珍珠,还要稀而且少,大多数言论都是训练个体的焉。儒家最高的理想境界,似乎只有两个项目,一个项目是教小民如何的藏头缩尾,国家事管他娘,而只去维护自己的身家财产;用一句成语,那就是“明哲保身”“识时务者为俊杰”,鼓励中国人向社会上抵抗力最弱的方向走。另一个项目则是求求当权派手下留情,垂怜小民无依无靠,用御脚乱踩的时候,稍为轻一点;其成语曰“行仁政”。

孔丘先生有一段话,是躲祸消灾的最高准则,其话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耻也。邦无道,寒且贵焉,耻也。”

翻译成白话,就更明白啦:危险的地方,千万不要去。危险的社会,千万不要住。天下如果太平,就出来弄个官。天下如果不太平,就赶紧保持距离,能溜就溜。国家大治,而你却没有弄个官,丢人;国家大乱,你却弄了个官,也同样丢人。

这段“圣人教训”充满了聪明伶俐,和见风转舵,人人变成了滑不溜丢的琉璃蛋。别人把天下打太平啦,他就当官,等需要大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时候,他却脚底抹油,便宜事教他一个人占尽啦。把儿子女儿送到美国“传种”的老头老太婆,大概就是儒家的正统,可当孔孟学会理事矣。在势利眼里,只有努力适应,努力使自己安全。“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知识分子连可能有瓦片掉下来的地方都不敢去,则对政治的腐败、小民的疾苦,事不干己,看见啦就假装没看见。盖看见难免生气,生气难免要嚷嚷,嚷嚷难免有祸事。呜呼,儒家的全部教训中,很少激发灵性,很少提到权利义务,很少鼓励竞争,而只一味要他的徒子徒孙,安于现状,踌躇满志。啥都可干,就是不可冒任何危险。所以孔丘先生谁都不赞成,只把穷得叮叮的颜回先生当成活宝,努力赞扬他的安贫气质,却不敢进一步研究研究使这位二级圣人穷成这个样子的社会责任,更没有想到应如何去改造这个群体的社会,而只是瞎着眼教人“穷也要快乐呀”,一旦每个中国人都这么快乐,国家民族就堕落成原始社会。

 

 【读与评】

 都说柏杨先生笔调犀利,犀利得近乎咬牙切齿,恣狂到嬉笑怒骂。读他的《第一是保护自己》的杂文,就看到了先生的思想和文风的特征。

 先生对现实中存在的这些丑陋面的鞭挞,不是单一的咬牙切齿,而是以一种嬉笑怒骂、兼而有之的形态表现出来的,这就形成了这篇杂文的风格特征。比如,他在文中对孔子的躲祸消灾的所谓最高原则极尽嘲弄之能事,戏谑为聪明伶俐;而对那些受了影响而信奉的人,则笑骂道:大家吃儒家学派的药太多,害了消化不良之疾。这种嬉笑怒骂,使文章倍显尖锐辛辣,汪洋恣肆。但在这背后恰恰跳动着一个愤世嫉俗,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的良心。你看文章的收尾,他痛斥孔子竭力赞扬弟子颜回的安贫乐道,藏头缩尾的做法,其思想落脚点正是在于一种对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感,因为孔子所推崇的安贫保身,没有想到应如何去改造这个群体的社会,而只是瞎着眼教人穷也要快乐呀,一旦每个人都这么快乐,国家民族就堕落成原始社会。这就是先生的思想基点所在。

 与这种嬉笑怒骂、汪洋恣肆的风格相契合的,是先生丰富变幻而又运用娴熟的写作技巧。就文势而言,它不讲究隐约含蓄,曲径通幽,而是狂风急雨,痛快淋漓。这不仅表现在整篇文章的布局层次递进速疾有力,而且在不少语句上也环环相扣,紧锣密鼓,如盖看见难免生气,生气难免要嚷嚷,嚷嚷难免有祸事这句,就用顶针法来显示一种急切心情。就语言来讲,也颇有特色,先生偏重以明白如话、形象生动为主,兼有其它色彩,因而使文章有一种亦庄亦谐,机智俏皮,尖刻辛辣等复合意味。尤其是诸如吃儒家学派的药太多国事管他娘人人变成滑不溜丢的琉璃蛋只把穷得叮叮的颜回当成活宝这类口语、俚语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明白晓畅、易懂易记,扩大了它的影响力。

 我以为,尽管先生的杂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由这种文化酿就的民族心理、行为的鞭挞,不时有类似矫枉过正的偏激,但对于锻铸我们民族的现代形象,却是具有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警策作用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