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透视心灵的背影——读朱自清《背影》和三毛《背影》之比较

(2020-04-12 07:00:35)
标签:

读书

     透视心灵的背影——读朱自清《背影》和三毛《背影》之比较

原文节选

朱自清《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透视心灵的背影——读朱自清《背影》和三毛《背影》之比较透视心灵的背影——读朱自清《背影》和三毛《背影》之比较
 

原文节选

三毛《背影》:

我缓缓地开着车子,堤防对面的人行道上也沾满了风吹过去的海水,突然,在那一排排被海风剥蚀得几乎成了骨灰色的老木房子前面,我看见了在风里,水雾里,踽踽独行的母亲。

母亲腋下紧紧地夹着她的皮包,双手重沉沉地各提了两个很大的超级市场的口袋,那些东西是这么的重,使得母亲快蹲下去了般地弯着小腿在慢慢一步又一步地拖着。

她的头发在大风里翻飞着,有时候上来盖住了她的眼睛,可是她手上有那么多的东西,几乎没有一点法子拂去她脸上的乱发。

我赶紧停了车向她跑过去:“姆妈,你去哪里了,怎么不叫我。”

“我去买菜啊!”母亲没事似的回答着。

我跑上去抢母亲袋子里沉得不堪的一瓶矿泉水,她叫了起来:“你脊椎不好,快放手。”

这时,我的心脏不争气地狂跳起来,又不能通畅地呼吸了,肋骨这针尖似的刺痛又来了。我放了母亲,自己慢慢地走回车上去,趴在驾驶盘上,这才将手压住痛的地方。等我稍稍喘过气来,母亲已经走远了。

我坐在车里,车子斜斜地就停在街口,后望镜里,还是看得见母亲的背影,她的双手,被那些东西拖得好似要掉到地上,可是她仍是一步又一步地在那里走下去。

 

 【读与评】

 朱自清先生《背影》写于1925年10月,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文章写的是1917年冬,因祖母去世先生从北京至徐州,和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办完后,父亲去南京谋事,先生返北京上学,父子同行一段路以后,不得不在浦口车站分手时的情景。选文写的是父亲送我时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三毛是台湾女作家。三毛的丈夫荷西,因为一次潜水意外事故去世,至情至性如三毛,自然对挚爱离世痛不欲生,精神与身体几近崩溃。打理荷西葬礼期间,三毛的父母从台湾赶到北非,安慰照顾自己的女儿。选文写的是母亲为我买菜时的背影。

 两篇作品都是抒写亲人的“背影”,都是作者的真情流露,都是通过看似微不足道的平淡琐事铸造了令人难忘、催人泪下的“背影”。两文虽写作时间不同,写作背景不同,但仔细阅读两文,不难发现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以至主题,两文都有许多相通之处,可以说两文所写的“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描写人物肖像时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这样处理同的家境和心境都有密切关系,父亲老境“颓唐”,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父亲在家境惨淡、祖母逝世、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辛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而且反复叮咛一路小心。当时父亲的心境不好,儿子的心境也不好。抓住父亲这样一个“背影”集中描绘,抒发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也正因为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境和心境下,慈父孝子之间的相爱相怜,字里行间有淡淡的哀愁,显得更加真挚动人。

 在三毛的《背影》里,三毛刻画的是她的母亲。母亲不想让女儿受苦,不肯让女儿委屈一秒,字里行间透露出母亲疼爱女儿的心情。三毛从车子的后视镜里看着母亲拖着满满的口袋的背影,让三毛领悟到自己在丧夫的痛苦深渊之中,竟然全然遗忘了陪她伤心的父母亲,遗忘了他们在异乡的无助和担忧。“她的双手,被那些东西拖得好似要掉到地上,可是她仍是一步又一步地在那里走下去”,写出了母亲的艰难和三毛内心的领悟。亲子的关系,在这里被加强了,为人父母的慈爱与女儿的悔悟在三毛的《背影》里被体现得十分彻底。那是一种在悲伤的情景下表现出来的子女对父母良苦用心的理解。

 透视心灵的背影,憾人心魄的亲情,给大众带来深深的共鸣,让这两篇美文成为了文学经典的永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