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贫/方志敏
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已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所以,如果有人间我身边有没有一些积蓄,那我可以告诉你一桩趣事:
就在我被俘的那一天一个最不幸的日子,有两个国方兵士,在树林中发现了我,而且猜到我是什么人的时候,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那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他们于是激怒起来了,猜疑我是把钱藏在那里,不肯拿出来。他们之中有一个,左手拿着一个木柄榴弹,右手拉出榴弹中的引线,双脚拉开一步,作出要抛掷的姿势,用凶恶的眼光盯住我,威吓地吼道:
“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
“哼!你不要作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我微笑淡淡地说。
“你骗谁!像你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拿榴弹的兵士坚不相信。
“决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那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
另一个兵士一面说,一面弓着背重来一次将我的衣角裤裆过细地捏,总企望着有新的发现。
“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啦!”我再向他们解释。
等他们确知在我身上搜不出什么的时候,也就停手不搜了;又在我藏躲地方的周围,低头注目搜寻了一番,也毫无所得,他们是多么的失望呵!那个持弹欲放的兵士,也将拉着的引线,仍旧塞进榴弹的木柄里,转过来来抢夺我的表和水笔。后彼此说定表和笔卖出钱来平分,才算无话。他们用怀疑而又惊异的目光,对我自上而下的望了几遍,就同声命令地说:“走吧!”
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已交给我的妻放在深山坞里保藏着——怕国军进攻时,被人抢了去,准备今年暑天拿出来再穿;那些就算是我唯一的财产了。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读与评】
方志敏《清贫》一文写于1935年5月26日,虽然只有短短一千余字,却字字折射出一名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和革命气节。我在中学时就读过《清贫》。以后多次读过,心灵都会经历一次次洗礼和震撼。方志敏烈士那高大的身影、清瘦的脸庞、深邃的目光,仿佛就在眼前;那大义凛然的气节、炽热的爱国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令人感慨万千。
方志敏在文写道:“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接着,文中记述了自己被捕时的情景。被捕那天,两个国民党兵从他藏身的柴窝中搜捕到他,满以为抓到了共产党这样一个大官,可以发些意外之财,但接下来的结果却使他们大失所望。“那知道从我的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怀表和一只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最后两个国民党兵只得悻悻地向方志敏问:“像你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这与国民党大官的阔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国民党士兵那污浊的心灵间,方志敏的“清贫”是不可理解的。
文章最后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方志敏以“清贫”为题,表现了他无论革命事业处于何等困境,始终坚持信念,不彷徨、不动摇、不退缩的生活态度和崇高气节。《清贫》不仅是方志敏烈士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革命前辈对我们后人的深情嘱托……
在生活宽裕的今天,许多人认为“清贫”已属过去,告别贫穷的同时,也就将“清贫”二字丢下了。其实,“清贫”和“贫穷”的区别,“清贫”重在一个“清”字,“贫穷”重在一个“贫”字,穷时贵在“清贫”,富时更贵在“清贫”。“清贫”是一种价值观念,是一种品德修养,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传统,“清贫”是实现自我的根本保证。背判了“清贫”精神,穷时可能卖身,富时可能犯罪。背离“清贫”,在财富面前私欲恶性膨胀,道德底线崩溃,灵魂飘然而去,必然会酿成悲剧。
越是生活富裕了越是不能忘掉“清贫”操守。秉承“清贫”,关键是要戒欲戒贪。戒欲,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只要有“淡泊名利,克己制欲”的坚定信念,有“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平和心态,才能保持品格的高洁。戒贪,就是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宁可清贫、不可浊富”,不管在什么环境、何种条件下都要抗得住诱惑,守得住物质上的“清贫”。
守得住清贫是一种精神。“清贫”二字,不能单一地理解为“贫穷”,它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洁白朴素的生活,是对人生的超凡感悟。按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可是现象生活中并非如此。当今社会是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时代,诱惑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它来自方方面面,挑逗着人的种种欲望,也让太多的人沉溺其中而不可自拔。物质财富已经成为部分人赤裸裸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知足常乐”已经渐渐不再为人提起。当一个社会为了金钱而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尔虞我诈、六亲不认的时候,我们是富有了还是更加贫穷了?“贪如火,不遏则焚;欲如水,不遏则溺”,一个人在物质上拥有的太多,他就会在金钱里渐渐迷失自我,那么灯红酒绿之下的他跟行尸走肉又有什么区别呢?
守得住清贫是一种操守。清贫之于个体的人,是崇尚节俭,反对奢靡的传统美德。当然,对普通人来说,向往美好富足的生活,本是天性使然,只要不是不择手段,那就无可厚非,“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是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必须有一种精神,一种超脱出金钱束缚的精神,否则就将掉进欲望的深渊。是的,时代变了,共产党员也不需要再做苦行僧了。但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却不应该变,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应该丢,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不应该改。目前,少数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向金钱和急功近利倾斜,他们无法遏制自己的欲望,最终倒在了糖衣炮弹面前,只留下苦涩伴随终生,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面对这些例子,我们当静下心来,时时自省自警,把守得住清贫作为基本操守,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伴,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伍,真正在心中牢牢筑起抵御诱惑的坚壁高墙。
守得住清贫是一种境界。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刚刚脱出贫穷,就对财富孜孜以求,并不择手段贪污受贿,坑蒙欺骗,没有了信仰和理想,丧失了道德和精神,只剩下欲望的躯壳,现出动物贪婪的本性。在一些党员干部看来,信仰是假的,理想是空的,道德是虚的,只有钞票和地位才是真的,什么礼义廉耻均置之脑后,浮躁的、充满欲望的心态充斥于心间。身处新的时代,在物欲横流的今天,面对着物质利益的强大诱惑,面接踵而至的各种物欲诱惑,守得住清贫更显得难能可贵,更可见志趣境界。清贫精神永存,就像一面清澈的镜子时刻照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诱惑虽然抢眼,但它会使人迷失心灵,失去自我;清贫虽然平淡,可它让我们生活坦然,心安理得。让我们永远记住革命先烈方志敏的教诲,让清贫精神薪火相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