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触景生情:生思古之幽情——读钟敬文散文《西湖的雪景》3

(2019-12-06 10:31:15)
标签:

读书

       触景生情:生思古之幽情——读钟敬文散文《西湖的雪景》3

西湖的雪景/钟敬文

从来谈论西湖之胜景的,大抵注目于春夏两季;而各地游客,也多于此时翩然来临。——秋季游人已暂少,入冬后,则更形疏落了。这当中自然有以致其然的道理。春夏之间,气温和暖,湖上风物,应时佳胜,或“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或“浴晴鸥鹭争飞,拂袂荷风荐爽”,都是要教人眷眷不易忘情的。于此时节,往来湖上,沉醉于柔媚芳馨的情味中,谁说不应该呢?但是春花固可爱,秋月不也要使人销魂么?四时的烟景不同,而真赏者各能得其佳趣;不过,这未易以论于一般人罢了。高深父先生曾告诉过我们:“若能高朗其怀,旷达其意。超尘脱俗,别具天眼,揽景会心,便有真趣。”我们虽不成材,但对于先贤这种深于体验的话,也忍只当做全无关系的耳边风么?

自宋朝以来,平章西湖风景的,有所谓“西湖十景,钱塘十景”之说,虽里面也曾列入“断桥残雪”,“孤山霁雪”两个名目,但实际上,真的会去赏玩这种清寒不很近情的景致的,怕没有多少人吧。《四时幽赏录》的著者,在“冬时幽赏”门中,言及雪景的,几占十分的七八,其名目有“雪霁策蹇寻梅,三茅山顶望江天雪霁”,“西溪道中玩雪”,“扫雪烹茶玩画”,“雪夜煨芋谈禅”,“山窗听雪敲竹”,“雪后镇海楼观晚炊”等。其中大半所述景色,读了不禁移人神思,固不徒文字粹美而己呢。但他是一位潇洒出尘的名士,所以能够有此独具心眼的幽赏;我们一方面自然佩服他心情的深湛,另方面却也可以证出能领略此中奥味者之所以稀少的必然了。

西湖的雪景,我共玩了两次。第一次是在此间初下雪的第三天。我于午前十句钟时才出去。一个人从校门乘黄包车到湖滨,下车,徒步走出钱塘门,经白堤,施转入孤山路,沿孤山西行,到西泠桥,折由大道回来。此次雪本不大,加以出去时间太迟,山野上盖着的,大都已消去,所以没有什么动人之处。现在我要细述的,是第二次的重游呢。

那天是一月念四日。因为在床上感到意外冰冷之故,清晨初醒来时,我便预知昨宵是下了雪。果然,当我打开房门一看时,对面房屋的瓦上全变成白色了,天井中一株木樨花的枝叶上,也黏缀着一小堆一小堆的白粉。详细的看去,觉得比日前两三回所下的都来得大些,因为以前的,虽然也铺盖了屋顶,但有些瓦沟上却仍然是黑色,这天却一色地白着,绝少铺不匀的地方了。并且都厚厚的,约莫有一两寸高的程度。日前的雪,虽然铺满了屋顶,但于木樨花树,却好象全无关系似的,此回它可不免受影响了,这也是雪落得比较大些的明证。

老李照列是起得很迟的,有时我上了两课下来,才看见他在房里穿衣服,预备上办公厅去。这天,我起来跑到他的房里,把他叫醒之后,他犹带着几分睡意的问我道:“老锺,今天外面有没有下雪?”我回答他说:“不但有呢,并且颇大。”他起初怀疑着,直待我把窗内的白布幔拉开,让他望见了屋顶才肯相信。“老锺,我们今天去灵隐去耍子吧?”他很高兴的说。我“哼”的应了一声,便回到自己的房里来了。

我们在校门上车时,大约于九句钟左右了。时小雨霏霏,冷风拂人如泼水。从车帘两旁缺处望出去,路旁高起之地,和所有一切高升不平的屋顶,都撒着白面粉似的,又如铺陈着新打好的棉被一般。街上的已大半变成雪泥,车子在上面碾过,不绝的发出唧唧的声音,与车轮转动时磨擦着中间横木的音响相杂。

我们到了湖滨,便换登汽车。往时这条线路的搭客是颇热闹的,现在却很冷落了。同车的不到十个人,为遨游而来的客人还怕没有一半。当车驶过白堤时,我们向车外眺望内外湖风景,但见一片迷濛的水气漫弥着,对面的山峰,只有一个几乎辨不清楚的薄影。葛岭,宝石山这边,因为距离比较密迩的缘故,山上的积雪和树木,大略可以看得出来,但地位较高的保俶塔,便陷于朦胧中了,到西泠桥前近时,再回望湖中,见湖心亭周围枯秃的树干,好似怯寒般的在那里呆立着,我不禁联想起《陶庵梦忆》中一段情词俱幽绝的文字来: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天与云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座,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

不知这时的湖心亭上,尚有此种痴人否?心里不觉漠然了一会。车过西冷桥以后,车暂驶行于两边山岭林木连接着的野道中。所有的山上,都堆积着很厚的雪块,虽然不能如瓦屋上那样铺填得均匀普遍,那一片片清白的光彩,却尽够使我感到宇宙的清寒,壮旷与纯洁!常绿树的枝叶上所堆着的雪,和枯树上的,很有差别。前者因为有叶子衬托着之故,雪片特别积堆得大块点,远远望去,如开满了白的山茶花,或吾乡的水棉花。后者,则只有一小小块的雪片能够在上面黏着不堕落下去,与刚著花的梅李树绝地相似。实在,我初头几乎把那些近在路旁的几株错误了。野上半黄或全赤了的枯草,多压在两三寸厚的雪褥下面;有些枝条软弱的树,也被压抑得欹欹倒倒的。路上行人很稀少。道旁野人的屋里,时见有衣饰破旧而笨重的老人童子,在围着火炉取暖。看了那种古朴清贫的情况,仿佛令我忘怀了我们所处时代的纷扰,繁遽了。

到了灵隐山门,我们便下车了。一走进去,空气怪清冷的,不但没有游客,往时那些买念珠,古钱,天竺筷子的小贩子也不见了。石道上铺积着颇深的雪泥。飞来峰疏疏落落的着了许多雪块,清泠亭及其它建筑物的顶面,一例的密盖着纯白色的毡毯。一个拍照的,当我们刚进门时,便紧紧的跟在后面,因为老李的高兴,我们便在清冷亭旁照了两个影。

好奇心打动着我,使我感觉到眼前所看到的不满足,而更向处境较幽深的韬光庵去。我幽悄地尽移着步向前走,老李也不声张地跟着我。从灵隐寺到韬光庵的这条山径,实际上虽不见怎样的长;但颇深曲而饶于风致。这里的雪,要比城中和湖上各处都大些,在径上的雪块,大约有半尺来厚,两旁树上的积雪,也比来路上所见的浓重,曾来游玩过的人,该不会忘记的吧,这条路上两旁是怎样的繁殖着高高的绿竹。这时,竹枝和竹叶上,大都着满了雪,向下低低地垂着。《四时幽赏录》山窗听雪敲竹条云:“飞雪有声,惟在竹间最雅。山窗寒夜,时听雪洒竹林;淅沥萧萧,连翩瑟瑟,声韵悠然,逸我清听。忽尔回风交急。折竹一声,使我寒毡增冷。”这种风味可惜我没有福分消受呢。

在冬天,本来是游客冷落的时候;何况这样雨雪清冷的日子呢?所以当我们跑到庵里时,别的游人一个也没有,——这在我们上山时看山径上的足迹便可以晓得的——而僧人的眼色里,并且也有一种觉得怪异的表示。我们一直跑上最后的观海亭。那里石阶上下都厚厚地堆满了水沫似的雪,亭前的树上,雪着得很重,在雪的下层并结了冰块。旁边有几株山茶花,正在艳开着粉红色的花朵。那花朵有些堕下来的,半掩在雪花里,红白相映,色彩灿然,使我们感到华而不俗,清而不寒,因而联忆起那“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美人儿呢。

登上这亭,在平日是可以近瞰西湖,远望浙江,甚而至于缥缈的沧海的,可是此该却不能了,离庵不远的山岭,僧房,竹树,尚勉强可见,稍外则封锁在茫漠的烟雾里了。

空斋踢壁卧,忽梦溪山好。朝骑秃尾驴,来寻中雪道。石壁引孤松,长空没飞鸟。不见远山横,寒烟起林杪。——(《雪中登黄山》)

我倚着亭柱,默默地在咀嚼着渔洋这首五言诗的清妙,尤其是结尾两句,更道破了雪景的三昧,但说不定许多没有经验的人,要妄笑它是无昧的诗句呢。文艺的真赏鉴,本来是件不容易的事,这又何必咄咄见怪?自己解说了一番,心里也就释然了。

本来拟在僧房里吃素面的,不知为什么,竟跑到山门前的酒楼喝酒了。老李不能多喝,我一个人也就无多兴致干杯了。在那里,我把在山径上带下来的一团冷雪,放进在酒杯里混着喝。堂倌看了说:“这是顶上的冰其淋呢。”

半因为等不到汽车,半因为想多玩一点雪景,我们决意步行到岳坟才叫划子去游湖。一路上,虽然走的是来时汽车经过的故道,但在徒步观赏中,不免觉得更有情味了。我们的革履,踏着一两寸厚的雪泥前进,频频地发出一种清脆的声音。有时路旁树枝上的雪块,忽然丢了下来,着在我们的外套上,正前人所谓“玉堕冰柯,沾衣生湿”的情景。我迟回着我的步履,旷展着我的视域,油然有一脉浓重而灵秘的诗情,浮上我的心头来,使我幽然意远,漠然神凝。郑綮答人家自己的诗思,在灞桥雪中,驴背上,真是怪懂得趣儿的说法呢!

当我们在岳王庙前登舟时,雪又纷纷的下起来了。湖里除了我们的一只小划子以外,再看不到别的舟楫。平湖漠漠,一切都沉默无哗。舟穿过西泠桥,缓泛里西湖中,孤山和对面诸山及上下的楼亭房屋,都白了头,在风雪中兀立着,山径上,望不见一个人影;湖面连水鸟都没有踪迹,只有乱飘的雪花堕下时,微起些涟漪而已。柳宗元诗云:“千山飞鸟绝,万径人踪灭,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想这时如果有一个渔翁在垂钓,它很可以借来说明眼前的景物呢。

舟将驶近断桥的时候,雪花飞飘得更其凌乱,我们向北一面的外套,差不多大半白而且湿了。风也似乎吹得格外紧劲些,我的睑不能向它吹来的方面望去。因为革履渗进了雪水的缘故,双足尤冰冻的难忍。这时,从来不多开过口的舟子,突然问我们道:“你们觉得此处比较寒冷么?”我们问他什么缘故,据说是宝石山一带的雪山风吹过来的原因,我于是默默的兴想到智识的范围和它的获得等重大的问题上去了。

我们到湖滨登岸时,已是下午三句余钟了。公园中各处都堆满了雪,有些已变成泥泞。除了极少数在待生意的舟子和别的苦力之外,平日朝夕在此间舒舒地来往着的少男少女,老爷太太,此时大都密藏在“销金帐中,低斟浅酌,饮羊羔美酒,”——最少也靠在腾着血焰的火炉旁,陪伴家人或挚友,无忧虑地在大谈其闲天。——以享乐着他们幸福的时光,再不愿来风狂雪乱的水涯,消受贫穷人所应受的寒冷了!

这次的薄游,虽然也给了我些牢骚和别的苦味,但我要用良心做担保的说,它所给予我的心灵深处的欢悦,是无穷地深远的!可惜我的诗笔是钝秃了,否则,我将如何超越了一切古诗人的狂热地歌咏着它呢!

好吧,容我在这儿诚心沥情地说一声,谢谢雪的西湖,谢谢西湖的雪!

 

 【读与评】

 钟敬文先生的散文《西湖的雪景》是现代文学中一篇著名的游记。游记是记叙文的一种,自然也就有时间、地点、人物,出游的经过等这些要素。相比一般记叙文,游记的地点要素尤为重要,因为在一般记叙文中,地点不过是事情发生的环境,而在游记中,地点直接就是审美的对象。游记中的地点一般包括路线和景点两个方面,又叫做“游踪”和“景观”。一般旅游都有多个景点,即使只有一个景点,游览的过程也总有多个片段,所以游记的景观描写有一个特点,就是移步换景。比如《西湖的雪景》的游踪,依次展现了如下景点:

(在校门上车——到了湖滨(景点1)——过白堤,过西泠桥(景点2)——驶行于林木连接的野道(景点3)——到了灵隐山门(景点4)——跑到韬光庵(景点5)——跑上观海亭(景点6)——步行到岳坟(景点7)——泛舟里西湖(景点8)——回到湖滨(景点9)。

 这些景点的描写有详有略,各有侧重:从湖滨乘车出发沿途的风景如一幅长轴缓缓展开,返回湖滨时的泛舟西湖,又如一幅挂轴将天上水上溶为一体,两者毫无雷同。灵隐寺的几个景点亦趣味各异:灵隐山门主要写了石道、清泠亭和其它的建筑,韬光庵主要写了路两旁的绿竹,观海亭则写了山茶花和远处的烟雾,而所有这些又都紧扣住一个“雪”字,使各个不同的景观有了统一的色调。这些景观便构成这篇游记的主体。

 时间线索也非常清晰:那天是一月廿四日——我们在校门上车时,大约已九点钟左右了——当我们跑到庵里时——我们在岳王庙前登舟时——舟将驶近断桥的时候——到湖滨登岸时,已是下午三点多钟了。中间还有一些简略的表述,如“这时”、“此刻”,符合游览中乐而忘返无暇顾及具体时间的心理事实。

人物的交代亦主次分明,毫不杂乱。最主要的人物当然是“我”和老李,次要人物有同车客人、酒楼的堂倌、划船的舟子、湖滨公园待生意的苦力等等。还有一些人物虽然没有登场,却被先生用了“以无说有”的笔法让人感觉到他们的曾经存在,以衬得雪中西湖的人迹疏落。

以上这些还都只是当下层面,这篇游记还有一个更深广层面——历史,靠了先生平素积累的丰富的文史地理知识,几乎每到任何一个景点都能触景生情——生思古之幽情。比如一开始就从“西湖的雪景”这个题目想到了明高濂的《四时幽赏录》,到了西湖边,望着湖心亭,又想起了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看见雪中的山茶花,联忆起杜甫的《佳人》诗,登上观海亭,又咀嚼起清王士禛的《雪中登黄山》,泛舟湖中,身临其境地想起柳宗元的《江雪》诗,这就使得现实景观与历史景观蒙太奇般层层叠加,扩大了记游的空间。

 时间线索自然也向着历史深处拓展了:南朝、唐朝、五代、明朝、清朝……先生似乎在千年时光隧道中自由穿梭,目不暇接。那些历史人物也一一登场,雪天的西湖,疏落的是今人,热闹着的却有先生与古人:明朝的高深父像一个导游,早已恭候着为先生作全方位的引导;明朝散文家张岱在湖心亭远远地向着先生招手;观海亭有诗人杜甫与王渔洋的吟诗助兴;泛舟湖面,又有柳宗元的千古垂钓;另有丘迟、郑綮、陶谷诸人也轮番登场,正如孤山上西泠印社的一副对联所写的:

 以文会友,

 与古为徒。

 历史层面的拓展不但丰富了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的线索,从语言的层面说,更有重要的意义。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重要资源,古代文学是现代文学的宝贵财富。在现代文学史上,凡是真正的美文,都是能够打通古今(当然还有“中外”)的。余光中先生说得好:我们不能因为五十年的政治,忘记了五千年的文化。我们把这句话的意思稍微修改一下:近百年来的美文创作,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底蕴的。《西湖的雪景》不但大量引用古人的诗句、典故,在语言上也能够熔铸文言入白话,既增添了文章的韵味,又毫不影响白话的文脉。即以第一句为例:

 从来谈论西湖之胜景的,大抵注目于春夏两季;而各地游客,也多于此时翩然来临。——秋季游人已渐少,入冬后,则更形疏落了。

 “西湖之胜景”、“注目于”、“于此时”、“翩然来临”、“已渐少”、“更形疏落”,几乎句句都有文言的影子,又仍是通顺的白话,通观全篇,莫不如此。我想,多读读这样的美文,还是能够不断改善我们的欣赏品味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