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奇妙,见解精警——读闻旭散文《舌头》

标签:
读书 |

舌头/闻旭
《史记·张仪列传》一开头,就写了这位纵横家从事游说活动的一段遭遇: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张仪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文字绘声绘色,写得神形毕见。最妙处,在于关乎舌头的对话。
听说舌头尚在张仪就心旷神怡,这是为什么?当然不是单纯为了凭此尝咸淡,享口福,而是主要着眼以之千万乘,求显荣。后来的行事证明,此公及其师兄弟苏秦,都是靠着他们那条三寸不烂之舌,朝秦暮楚,或连横或合纵,促成了战国末年“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的风云莫测之势。而他们个人,也在这个过程中成了风云人物,纵然百代信史,犹须记上一笔。司马迁喟叹“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真可谓点出了要害。
是舌头,成就了张仪、苏秦两个“倾危之士”。但他们翻动舌头,只限于说话,对于舌头所具的生理功能,还只是发挥了一个方面。另外一些人,则将舌头的辨味功能用到社会生活当中去了。例如同样属于“士”的宋国人曹商,奉宋王之命使秦,就伸出舌头替秦王舐痔,得到了秦王赏赐的几辆车子;回国后,宋王又“益车百乘”。如果说此事只有庄周先生披露过,证据略显不足,那么,越王勾践伸出舌头为吴王夫差尝粪的事不仅识之古人写的书,而且见于今人写的戏,就足以证明决非莫须有。并且不止于“士”,还包括“王”,为着达到特定的目的,再舐什么尝什么全都做得出来。
曹商舐痔的报偿,除了百余辆车子之外,是否还有别的,不必妄加推测。但仅此一项,就是大夫规格了,收获不可谓之不大。若不是属意如此甜头,相信他是不会心甘情愿舐痔的。至于勾践尝粪,那就更有收益了,由讨得夫差信任而得以恢复故国,得以重振旗鼓,得以终于打败吴国,了结了夫差性命。若不是受了这些效益的诱惑,相信他也不会心甘情愿去尝粪。西哲有人不承认目的,置此显然讲不通。
比起勾践来,张仪、苏秦也成了小巫。因此,倘称后者为“倾危之士”,前者就不愧乎叫“倾危之王”,只不过他们“倾危”的武器都是舌头而已。当初张仪发出的“足矣”二字,委实有深意藏焉。通晓其道的人,无论为“士”为“王”,也无论是说是舐是尝还是别的什么方式,舌头的功用都为常人难以想象。许敬宗劝谕唐太宗,甚至说过一段骇人听闻的话:“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不过话又说回来,“士”们“王”们的舌头之所以能够“倾危”、“杀人”,既有他们特别擅长使用舌头的一面因素致之,又有别的“王”们“士“们喜欢他们伸出舌头的另一面条件使然。假使夫差不让勾践尝粪,或者见了这等龌龊事更加鄙弃这种龌龊人,哪里会放虎归山,终于导致了自己国亡身殒?假设楚怀王不贪得秦国商于六百里之地,哪里会闹得国危身辱?道理极浅显,可惜通常是旁观者清当事者迷。
当今时代,文明发展了,直截了当舐痔尝粪的事不大可能重现了。但舌头还是老样子,擅长充分调动舌头功能,以求某种收获或效益的人尚没有绝种,因而大大小小形形色色被舌头所“倾”所“杀”的戏仍可能重演。面对此,揭露惩治那些现代纵横家龌龊人固然不可少,但更要紧的,恐怕还是严以律己,既不欣赏,更不接受无论谁伸出的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