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色彩描写的艺术美——读老舍散文《林海》(2)

(2019-10-07 06:34:49)
标签:

读书

色彩描写的艺术美——读老舍散文《林海》(2)

林海/老舍

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大兴安岭这个字,跟秦岭的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也看不完,看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啊!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做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花丛里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的酒厂酿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千山一碧,万古常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及至看到了林场,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载。我们不仅取宝,也做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常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增添了新的景色,增添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读与评】

 再读老舍先生散文《林海》,深感先生文中色彩描写的艺术美。

 色彩美

 色彩的感觉是美感的最普遍形式,色彩描写首先表现为环境的真实描绘。如果能恰当地描写色彩,就能更真实地表达描写对象的特色,甚至写活所要描绘的景物,并能蕴含一份深刻而丰富的感情。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先生采用绿色作为本文的主体色(这自然也是林海本身的底色),又配以深、浅、明、暗等不同绿,使主体色的配置不单调、呆板。而且,这样的用笔更能显现出林区光影与色彩极为丰富而生动的变化,体现先生观察和体会之细腻,从而也显示了他对这里的绿色的深深的喜爱之情。再者,如果说,茫茫林海无边的绿色给人以壮阔的静态美,那么,青松边沿的白浪花,松影下的各种小花,各色的蝴蝶,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则给人活泼的动态美。老舍用衬托的手法将这些色彩调配在一起,层次鲜明,把林海的美丽生动地展示给读者。自然,于字里行间搏动着他对林区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的特别深情。

 音乐美

 本文在运笔的疏密、缓急和感情氛围的浓淡、强弱上具有一种抑扬多变的节奏感。正因为如此,文章流露出一种和谐悦耳、节律明朗、韵律协调的音乐美。其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长短句交替使用、整散句搭配使用,以及口语和书面语灵活使用上。

 1.长短句交替使用。短句,节奏简捷而明快。而长句的节奏则缓缓如绵长之水。如: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峻等,短句仅两三个字,长句达二十几个字。这种长短句的交错使用,既简捷明快,又生动细密,语气有急有缓,文笔富有变化使人觉得大兴安岭的岭确实既温柔又亲切。当然,朗读时还要稍加处理,把点读得轻些,语调上做些抑扬变化,如: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这样就更能贴近先生的行文表意了。

 2.整散句搭配使用。散句,结构自由,灵活多变;整句,字数相等,结构整齐匀称,朗朗上口。《林海》以散句为主,使文章在行文布局上既避免语句的平板单调,又产生一种错综变化之美。如青松作衫,白桦为裙,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等,整齐对称、整中有变,这样整散结合,以散为主,使语言显得生动活泼,力量充沛,节奏鲜明。

 3.口语和书面语灵活使用。语明白晓畅,朴素自然,富有生活情趣。而书面语结构严密,逻辑性强,表意丰富而凝练。文章以书面语为主,动情之处,口语则自然流出。口语的例子如多少条岭啊!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呀!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兴安岭。这些句中的啊、呀、不晓得都是口头语,这种口语与书面语灵活使用,使散文语言既活泼亲切,又喻意丰富深刻,恰当地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感受,同时增加了读者阅读文本的身临其境之感。

 4.陈述句与反诘句交错使用。陈述句语调平直,末尾语气略显下降,是最基本的句式;反诘句,则无疑而问,语气强烈,是对陈述句语气的一种强化。它一般用不容置辩的口气表达,语调上升,引发读者感情上的强烈共鸣。如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较之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则表达出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的意思。这种以陈述句为主,于感情深处加强语势,时降时升,使散文既显出节奏的错落有致,又在恰当地方传达出先生特别的思想和情感,达到以情感人的艺术效果。

 修辞美

 本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既充分表达了先生的真切情感,又使文章语言更为生动形象、丰富多彩,于敏锐的观察间处处流露出先生对祖国林区的一腔赞美、热爱之深情。除了前面提到的反诘(反问)句外,本文典型的修辞种类还有拟人、比喻和反复等。

 1.拟人。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等。先生一会儿把岭当做一位温柔的人,一会儿又把它当做一位美丽的姑娘,这种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使读者深切体会到大兴安岭的山势起伏不大、连绵不绝而植被繁茂的特点。它似美丽温柔的姑娘,当然不会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的那种高耸入云、陡峭骨露而狰狞险峻的特点,从而使读者在感情上产生别样的温情。

 2.比喻。如:群岭是起伏的波浪。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色的浪花吗?老舍把大片落叶松比做海,白桦比做浪花,经他这么一联想,也使得读者浮想联翩,仿佛置身于浩瀚的林海,阵阵松涛从耳边滚过,层层绿浪在眼前起伏,银白浪花在阳光下闪烁。

 3.反复。如文中三次出现亲切舒服,是一种间隔反复,既强烈地凸显先生对兴安岭的亲切感受,以及深深的喜爱之情,同时又回环起伏,一次次升华情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