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言喻的生之美——读三岛由纪夫散文《印度通讯》

标签:
读书 |
印度通讯 /三岛由纪夫
印度一切都是毕露的。一切都呈示出来,而且一切都强令人“直面”它。生、死,还有那有名的贫困。
我最初访问的城市孟买,是个美丽的都市。包括它那显得污秽的市容,也有难以言喻的美。不论你从哪里划分路段,都照样能成为画,在饭店的跟前,就可以看到昔日英国女王和总督从这里登陆进入印度的那壮丽的海门。在泥色、矮竹丛生的阿拉伯海的海风中,岱赭色的凯旋门式的门周围,披着色彩缤纷的纱丽的妇女、头顶货物的妇女、漆黑的乞丐、身着白衣的水兵们,组成一幅丰富多彩的画面。我所说的“画”,还不仅这些。
纽约街道上的人们,只是站着或走路。然而在这里,人们不只是站着或走路,有行走者,有驻步者,有蹲下者,有躺卧者,有吃香蕉者,有蹦跳的孩子,有坐在高台上的老人,加入这个行列里的还有白色的圣牛、狗、鸟笼中的鹦鹉、苍蝇、浓绿的树木,还有头缠红头巾和身披美丽纱丽者。参加进来,活动着,浑然一体,通力协作,在一瞬又一瞬间绘成不断变化的“生”的图画。
也许所谓“生”这一最可视的定义,到头来就是在那里安上画框,让它瞬即成画吧。不成画的东西,可以说就不是真正的生。
也许印度是世界第一的美人国。之所以说“也许”,这是一种退一步的说法,从我主观的想法来说,无疑是世界第一的美人国。日本有一种说法:“乡下也有稀罕的东西。”可我却遇见了令人难以相信的人世间最优雅的美女。近来机灵的大众作家虽已不使用“美得有点令人窒息”这类形容,但在饭店的大厅里、社交界人们云集的剧场或者在旧德里的污秽小巷里,甚至在牛车上,有时候你会看到镶嵌着一双深潭般的眼睛的绝世美女,即使用一千零一夜故事那种夸张的表现也决不显得夸张的。这是不稀罕的。
……就这样,人在印度,就会立即直面“生”。人是决不能避开它的。
其次,人不管愿意不愿意,都会直面“死”。
……
人直面“生”与“死”的同时,在印度极其自然地要直面明显的“贫困”。
印度的贫困,决不只是经济问题。它还是宗教的、心理的、哲学的问题。即使饥饿,人们也不吃牛。北部印度和孟买西岸的信仰毗湿奴的菜食主义者,也不愿吃能够捕获到的丰富的鱼。因此它也给予了学识肤浅的旅行者以哲学性的、心理性的观察的自由。
如果在孟买豪华的泰吉·马哈尔饭店二楼餐厅靠窗的餐桌边,一面观赏阿拉伯海一面用餐的话,就会感到有一种目光从楼下的马路上直勾勾地盯视着你。视线战胜距离、战胜厚厚的玻璃,同日照一起射中我的左脸颊。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半裸的少年,一只手抱着一个半裸的小孩,另一只手高高举起,老在呼求布施。
这样的事,给我们的用餐以某种反社会的意味,给食物增添了苦味,带来了任何佐料都无法比拟的某种特殊的“价值”的香料。当然,也许因此而越发觉得膳食更加味美可口。也许因此而变得倒胃口。至少是,它在习惯上增添了某种意味。
另一面,贫困变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复杂的、逐渐逼将过来腐蚀你身心的东西。它已经成为一种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病患,是从“那个”世界来访的,不是促使我们觉醒的东西,而是没有自觉症状的病患。《推销员之死》所描绘的,就是这种贫困。
这种环境又使我们失去了比如“所谓树荫就是在其阴影下躺下休息的地方”这种认识。
我们驱车前往阿旃陀遗迹的路上,不时看到獴和长尾猿横穿过马路。我们停车,在树荫下打开盒饭的时候,我悟到所谓树荫就是让半裸着身子的人歇息的地方,意味着单纯的自然对猛烈的阳光的一种救济。那美丽的树荫,不仅是供人欣赏的。它对肉体与精神都是有用的。奥兰加巴托肥沃的原野,处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树丛,处处的树丛落下了启示般的浓浓的阴影。
印度教在这块宽广的国土上,安置了巨大的朦胧的金色车轮,从自然向人间生活,又从人间生活向自然,循环不息。
当然,这个国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充满了难以解决的苦痛,以文学一事来说,要从15种语言育成统一的、广大国民的文学,是极其困难的。这里毕竟是泰戈尔诞生之地,我从孟加拉语圈的年轻诗人们的工作中,发现了简素的、被净化了的美。不过,我是通过英语阅读的。
但是,来到这个国家所感受到的,对问题本身来说,解决并不是所有的一切。如果说解决问题就是消灭问题,那么说实在的,印度本身并不希望那样的解决。在印度,问题就是一切,这样一来,就如同一个问题也没有一样。他们同问题一起生活了几千年。所谓问题就是“自然”,就是印度教神学的、同时拥有那样的创造和破坏的、丰富而残酷的自然。
眼下看来,印度在所有方面似乎是后进的。然而,这么大的国家,墨守如此众多的陈规陋习,就不寻常了。也许印度在准备给现代世界的急促脚步的、紊乱的、高度技术化的终结以新的精神价值。在瓦拉纳西浴场,我从一边一心祈祷一边沐浴的美国青年的姿影中,也感到了这点。
《印度通讯》选自三岛由纪夫的散文随笔集《阿波罗之杯》,这是1967年他应印度政府的邀请赴印度访问后写成的。正如他一贯实践的“生、死、美”三位一体的美学主张,三岛在这篇散文中,敏锐地捕捉到了古老的印度毕露无遗的“生、死,还有那有名的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