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廉耻/顾炎武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译文:
五代史冯道传评论说:“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个纲纪;这四个纲纪不能伸张,国家就会灭亡。”说得好啊!管仲如此善于立论啊!礼义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因为不廉洁就没有什么不贪取的,不知耻就没有什么不敢做的。人如果像这样,那么灾祸、颓败、变乱、灭亡,也就没有不降临的了。何况身为大臣若是没有什么不贪取,没有什么不敢做的,那么天下那有不混乱,国家那有不灭亡的道理呢?”
然而在这四者之间,知耻是最为重要的,所以孔子的在谈论士人的道理时说:“个人处世必须要有羞耻心。”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对可耻的事不感到羞耻,便是无耻了。”又说:“羞耻心对于人是很重要的,从事投机应变巧术的人,是根没什么事情会感到羞耻的。”他们会这么说是因为,一个人如果不廉洁,乃至于违犯礼义,损害道义,那原因都都产生于没有羞耻心。所以身为官员,如果没有羞耻心,可谓国耻。
我看夏商周三代以后,世风衰退,正道也没落了,背弃礼义,舍去廉耻,不是一天一夜的缘故所造成。但是凛冽的冬寒中有不凋的松柏,风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鸡鸣,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实在未尝没有独具卓识的清醒者啊!
我最近阅读颜氏家训,其中有段内容说:“齐朝一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年已十七岁,颇能写点文件书牍什么的,教他讲鲜卑话,也学弹琵琶,使之稍为通晓一点,用这些技能侍候公卿大人,到处受到宠爱。’我当时低着头不回答。真是奇怪啊!这个人这样教导孩子!倘若通过这些本领能使自己做到卿相的地位,我也不愿你们这样干。”可叹啊!颜之推不得已而出仕于乱世,尚且能说这样的话,颜之推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么?
【读与评】
顾炎武是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读顾炎武《廉耻》,颇有体会。文中主要表述了如果人没有了礼义廉耻之后的情况。如果没有了廉耻,那任何事情都能做的出来。国家怎么能不亡呢?孔子说怎么才能称之为士,那就是个人处事必须有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耻,对于可耻的事不感到羞耻,便是无耻了。接下来说作者当时的情况,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礼义被抛弃,廉耻被掼在一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作者同样也说,在乱世之中也还仍然存在着不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保持着自己内心的高贵。紧接着作者说古人的治军原则,没有不以廉耻为本的。东汉时期张奂任安定属国都尉,羌人送给他的东西,他都不收,退还了所有的东西。正是因为他的正直廉洁,因而得到了羌人的尊重。最后作者写了王佖做武灵节度使时,由于王佖的贪财,导致边患的发生。而且是从唐朝一直持续到清朝。这一点我到不敢苟同,王佖固然是贪财,也切实的损害了当时唐朝的利益,可是如果如作者所说的至今还成为边患,都是由于王佖的贪财而引起的,那就是太抬举王佖了。早在王佖还没出生的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相互的讨伐征战。从最初的战力不济的和亲政策,到霍去病把匈奴打到了狼居胥山。从突厥到匈奴再到吐番,两三千年来从未真正停止。王佖的贪污也许只关系着某场战争的胜负,或者一个时期的胜负。根本的问题我认为不是他一个人所能解决的。就算他是一个清官,打赢了某场战争,以后还是会有绵延不断的战争。明末清初是如此,现在比那时候好的也有限度。经常听到报道中出现打砸抢事件,针对汉人的排外。这不是一个人就能改变的。归根结底,我认为这是文明的相互碰撞,更确切的说是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之间的冲突。并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所能改变的。
作者想表达让人们都知廉耻,按照一定的准则来行事。作者感觉他当时所处的时代,社会道德日益衰微,礼义被抛弃已经很久了。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比当时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三鹿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地沟油,最近两天有记者暗访清洗餐具的水里,竟然漂着卫生巾。由此可见,多少人都没有了廉耻。仅仅凭借着道德的准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没用的。需要法律的约束。为了利益如今许多人都可以不择手段。只有法律的约束,才能起到更加有效的作用。国家的法律可以更加健全,让那些没有良知的人不敢做这些事情。有人会说,欧美国家法制如何如何健全。的确如此。美国已经建国两百多年,各方面相对而言比较成熟。我们国家离开封建社会也才不到一百年,建国更只有几十年,好多地方需要去完善和改进,相信只要有时间一切都会变得更好。当人们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会更加努力思考精神上的问题。就像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一样,奴隶制发展达到了顶峰,开始向更加高级的制度迈进,这期间出现了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会逐步提高。人们和国家一样,也会变得越来越成熟。知廉耻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所谓“行己有耻”,即是要用羞恶廉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顾炎武把“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等处世待人之道都看成是属于“行己有耻”的范围。有鉴于明末清初有些学人和士大夫寡廉鲜耻、趋炎附势而丧失民族气节,他把“博学于文”与“行己有耻”结合起来,强调二者的关系。他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因此,他认为只有懂得羞恶廉耻而注重实学的人,才真正符合“圣人之道”。否则,就远离了“圣人之道”。所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既是顾炎武的为学宗旨和立身处世的为人之道,也是他崇实致用学风的出发点。
此外,顾炎武“博学于文”的为学宗旨的一大特色,是他不仅强调读书,而且提倡走出书斋、到社会中去考察。他说:“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他提倡读书与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这个方法的提出和运用,开创了清初实学的新风。其实,即使现如今,我以为,也是值得提倡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