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和从容,纤徐轻缓——读钟惺散文《浣花溪记》

(2018-07-20 09:10:22)
标签:

读书

平和从容,纤徐轻缓——读钟惺散文《浣花溪记》

浣花溪记/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迴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去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及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读与评】

 作为一篇游记散文,要作到描摹事物逼真毕肖并不是很难的事,但要创造出一种意境来却是很不容易的。这要求作者先有一种感受在其中,而后要选取特定的景物来渲染烘托出一种气氛,创造出一种格调,能使读者有会于心,而不只是观赏了一幅风景画,这才是真正的上乘之作。

 《浣花溪记》给人的是一种静到极处的感觉,一种安详空寂的氛围。长桥曲径,秀竹清溪,再加上零星隔断的人家,都有一种“曲径通幽处”的味道,连所用的比喻都是那么清幽润泽、光洁莹然,读者就仿佛进入洞天石府,触手都是清凉之感。作者的叙述又是那么平和从容,纤徐轻缓,就更增加了静谧的气氛。

 作者写浣花溪基本是按着行走的路线来写的,整个的描写都围绕着浣花溪,却又不拘泥于浣花溪,而只在开始时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形容浣花溪的形状和水色,中间仿佛漫不经心地提了一句浣花溪的得名和杜甫客居的往事,既为下文的抒情做了准备,又没有破坏整个文章的格调。作者写溪流,多以溪边景物来映衬,如写竹柏,写小桥,其意都在于浣花溪。最后写到杜工部祠,也只寥寥几笔,便转入了抒情部分。写祠堂并不是作者的目的,它只是为下文做一过渡,使得议论不致过于突兀,因而只是几笔带过,由此可见作者对于详略剪裁也是掌握的恰如其分。

 提到杜甫,人们大都会想到他的忧国忧民,而钟惺却另辟蹊径,对杜甫在忧患奔走之中仍能择胜而居的胸怀表示赞赏,从而避免了重复前人老调,另一方面也是作者自己思想的流露。

 文章的最后照应全文,在结构上安排可谓巧妙。前面的一段描写给人如此幽深清静之感,而直到最后作者才交代其中因由,原来是清晨独往的缘故,这里表现了作者对于“使客游者”的不满,同时流露出士大夫孤高清雅的情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