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情在笔端,深沉自道——读苏轼散文《超然台记》

(2018-07-07 06:34:33)
标签:

读书

情在笔端,深沉自道——读苏轼散文《超然台记》

超然台记/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囿,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大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忠。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疏,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读与评】

 熙宁四年(1071),苏轼任密州地方官时修复了一座楼台,其弟苏辙名之曰“超然”,苏轼于是作《超然台记》以表现他那种游于物外因此“无所往而不乐”的思想。

 在朝廷中,苏轼对自己的政治观点是十分认真的,遭贬谪后,他又总是十分洒脱而旷达的。苏轼最赞赏陶渊明的人生哲学与思想,但陶渊明的旷达是真正自然飘逸的隐士风度,苏轼的旷达却是对政治打击的无奈的蔑视,是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文章开首便称“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泰然处之的胸襟为全文烘托出一种纵逸之气。随之的一大段论述,可以看作是对胸中抑郁之气的发泄,因而显得有些低沉,这种低沉是对“挟其高大以临我”的压迫的不满,其中又有着一种想挣脱压抑踊身而出的渴望,表现出一种复杂的情绪。当写到作者的现状时,文笔与心境缓和下来,一种大家的超然与飘洒跃然纸上,被贬谪的官贵们,最见不得住所的僻陋枯燥,先前的奢华歌酒总是给他们一种无奈的刺激与痛苦。苏轼的超然,却是对这种庸俗彻底的超越,他的人生哲学的高逸也正在于此,这一超越使苏轼摆脱了谪贬文学几为俗套的凄苦和嚅嚅,而以放旷洒脱的“乐”超然而去。自述的语气愈是平缓,心境愈见恬淡,笔外的逸气也就愈见高远。情在笔端,却不借文字声嘶力竭地出来叫喊,深沉自道,不着一语而“超然”的沧桑自现。

 俗人眼里,贬谪的痛苦是无以排遣的,而《超然台记》偏又作豪逸之笔,大讲其乐之融融:有君子可友,有山水可亲,吊古可以兴叹,高台可以纵欢,于是喟然长叹:“乐哉,游乎!

 

 最后一段也是精彩之笔,简述“超然”来由,然后一语道破其中用意,扣紧题意,意尽文止,十分简练自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