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动真切,别具一格——读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2018-06-20 10:25:23)
标签:

读书

生动真切,别具一格——读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读与评】

 在中国文学史上,柳宗元以擅写山水游记而著称,他的山水散文流畅清新,而以《永州八记》为代表。《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全称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这篇游记描写小石潭的景色,写景状物生动真切,和同类散文相比,有着别具一格的特点。

 《小石潭记》在艺术手法上最突出的一点并不是它细腻生动的笔触,而是它的虚实相映,明暗结合的表现方法。作者没有直接来写小石潭,而是“隔篁竹,闻水声”,潭未见而声先闻,先给人一种引人入胜之感,而“伐竹取道”则暗示出了小石潭的幽深地僻,人迹罕至。在描写游鱼时,作者写了水中游鱼的静态和动态,仿佛只是在写鱼,而事实上,这其中却映衬着潭水的清澈透明。“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假如不是清澈到极处,又怎会造成这种印象呢?另外,“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日光下澈”之句也显示出了游览当日风和日丽的怡人天气。正是由于这种虚实明暗相互为用的手法才使得这篇文章能以极短的篇幅而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和意韵。

 《小石潭记》有别于其他游记抒情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它摆脱了一般游记先写景后抒情的格式,而是自始至终寓情于景,不发一句议论,而又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凄清孤寂的心境,这种手法显然比直抒胸臆要含蓄深沉,因而也就更有韵味。

       柳宗元被贬永州,内心深处是很苦闷的,而这种苦闷只能借游山玩水来加以排遣。作者在描写景物时用了一些轻松的字样,又写游鱼之乐,以突出其活泼有趣,想借此表达出一种开朗澄净的心情。然而内心的忧闷却是轻易无法排解的,作者虽想忧中取乐,然而文章中流露出的却既不是陶渊明式的畅快悠然,也不是王维式的空明宁静,而是一种清冷寂寞之情。小石潭本身就处在一个幽深之地,潭水又是如此清冽凛人,溪流是“斗折蛇行”,“不可知其源”。即使是写欢快的游鱼也给人一种寥落之感,何况潭周围的环境还是:“竹树环合,寂寞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呢?当此之境,作者不由触动了内心的忧郁孤寂之感,本想排忧解愁,却反而更添凄凉,因而“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这样,作者的情感就通过字句之间隐约地表露出来,这种情蕴于中,含而不露的表达方式使得文章具有了一种意韵隽永,余味无穷的特点,显示了作者娴熟的笔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