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格调清丽,音韵流转,千古绝唱——读欧阳修《醉翁亭记》

(2018-06-18 06:05:04)
标签:

读书

格调清丽,音韵流转,千古绝唱——读欧阳修《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读与评】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我在中学时就读过,并且能够熟练地背下来。后上大学时又读过,分析、比较、评论,不仅从字、词义上读懂,更要了解和熟悉作者的写作背景、语言特色、艺术风格。再一次品读,又获新的收益。

 这是一篇风格优美的游记散文,主要描写了醉翁亭周围的景致和滁人游山水之乐,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也流露出一种寄情山水的抑郁情怀。这篇文章写景和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一篇别有特色的“记”。

 首先,这篇文章在结构上做到了层次谨严,逻辑严密。作者写醉翁亭,却先从周围的环境写起,由大及小,一层深似一层,就如镜头推进一般,这样也使得醉翁亭有如“峰回路转”一般,最后才出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由亭引出了太守,由太守引出了“醉翁”之名的由来,最后又由醉翁之意而引出了“山水之乐”,这篇文章的核心也就在这个“乐”字上。下面几段,作者用了“若夫”、“至于”、“已而”几个连接词,使文章浑然成为一体,从而紧紧围绕着“乐”而作文章。先是写山水之乐,在这里作者以精炼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四季晨昏的山水变化,表达了对于山水的流连爱恋之情。接着写游人之乐,描绘了一幅和乐热闹的滁人游山图,突出写了宴酣之乐,体现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最后写游人归去,禽鸟之乐。又以“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照应前文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使得整个文章的结构天衣无缝。

 其次,在语言上,这篇文章多以骈偶之句入文,使作品呈现出骈散交错的特点。这些偶句夹杂在散句中间,使句式整齐而又错落,读起来音韵流转,顿挫自然,既富于音乐性又避免了单纯使用偶句的呆板。同时,欧阳修的语言平易流畅,生动传神,虽多骈偶,却无冷僻之语,丝毫没有刻意雕琢的生涩之弊。细细品读,你会感到,文章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优美,句式整齐而有变化,通篇韵律委曲婉转。

 《醉翁亭记》在句式上的最大特点是通篇用说明句。全文用了二十一个“也”字。每个“也”字就是一层意思,这就使文章一方面显出了层次,另一方面又增强了节奏,读起来抑扬顿挫,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同时这二十一个“也”字构成了一种一唱三叹的咏叹意味,在偃仰吟诵中作者陶醉自得的情思便在不言中流泻而出。再有,结束句中用了25字,显得整齐中有错落,节奏略有变化。这种句式的运用新奇独特,成为千古绝唱,而《醉翁亭记》也因之增加了意趣。

 我领悟: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闲适、恬淡的情境里,获得了一种平衡、和谐的感受。这种感受渗透在《醉翁亭记》里,文章就如田园诗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转而流畅。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