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汪永泉阐述练习杨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3)——我学太极拳(144)

(2018-02-12 08:33:42)
标签:

健身养生

                                    汪永泉阐述练习杨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3)——我学太极拳(144)

内功

前面讲过的“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三合等,它们的意义、道理与这里要讲的“内功”是一致的。“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表明神意气在内功修炼中的相互关系。一般来说练内功就是指练神、意、气,使三者相互结合,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在这里,应当排除一种误解,即不能认为三者最后的结合是落实在力上。这样做容易形成拙力,失却太极拳的真谛,发挥不了内功的作用。

“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过程中的“气”,不是指呼吸之气,而是和中医学中讲的“气血”之气一致,指的是一种生理功能,是一时还不能完全用科学做出解释的气功。如果练功意在呼吸,容易憋气,形成拙力,无助于养生和技击。这里所说的意是指意念,神是指精神、眼神,练拳时要“神与意相合”,共同形成一种精神作用。如果单凭意念追求功夫,反而会造成气滞、形成拙力。老拳谱上强调“用意不用力”,并且把这一要求指为通向“阶及神明”的道路。这里的本意是要说明在练拳、推手时,“意”和“力”两者的取舍问题。对太极拳内功不应做任何神秘化的解释,可以理解为其要求发挥高度的主观能动性。太极拳内功的奥妙就在于充分运用这种精神力量,并在养生和技击中避免拙力。在练功达到较高水平的时候,这种精神作用就能表现出奇异的功能。例如:练拳时能够体会到内气的存在、运行和发出,揉手时可将人弹到拙力所远不能及的距离等。太极拳功夫的精神作用的强弱,往往能集中地通过眼神表现出来。因此,练拳和揉手都对眼神有很高的要求。眼神和动作要协调地配合,才能充分发挥精神力量的作用。在练功中做到了“内三合”,就可以补养、调动和运用先天的自然力,改变生活中已成习惯的拙力,使拳术不断精进。

前面分别地说明了“外三合”和“内三合”,随着功夫的进展,还必须做到内外相合。可以假想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大圆气球,在球内有一个水平线和垂直线相互交叉的十字,十字交叉处在圆心,好比是自己的中心点。练拳要求的“四梢平”就是指十字横竖线的四个端要保持平衡。找平要领是:十字的横线标志着两肩相平,保证人体不致倾斜。十字的竖线垂直在百会穴与尾间之间,体现“虚领顶劲”和“尾间松垂”,胸椎前侧的十字线交叉点即是身体的中心点,这是练习太极拳必须注意的关键之处。

内外相合要求把身形和内劲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太极拳的特殊功能和作用。但是,这种结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只有通过认真钻研和刻苦磨练才有可能实现。一般练拳是先求开展。初学者只有从拳架的动作和姿势练起,精神和身形都不能紧张。意念松开自然会使动作姿势舒展大方。熟练以后,再逐渐收敛内气,集中运行,形成越来越足的内劲。内劲大则身形相应变小,动作姿势自然紧凑。练拳初期分不清身形和内功,随着功夫的逐步提高,就会分清什么是身形,什么是内劲。例如:走按劲时,既要有按的外形姿势,又要以运行体内发出的按劲为主。要把内劲由中指根发出,而不能用由于身形、手势的变换所产生的拙力去硬攻。能这样做才表明分清了外形和内劲的区别。

 

内外相合是“内三合”与“外三合”紧密结合的统一行动。“内三合”是要求把神、意、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气形成的内劲,好像是棉里藏针,柔中寓刚。“外三合”表现为肘旋膝动,肩开胯随,手出足移,形成相互呼应的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应当体现为“内三合”是“外三合”的后援和内在动力。例如:运用捋劲要外开而内含,内外协调才会有续劲,才能做到引发自如,达到养生和技击的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