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汪永泉解说太极拳内功秘要(6)——我学太极拳(140)
(2018-02-08 12:37:03)

意领内气运行过程
意领内气运行涉及开胸、张肘、塞腰、鼓腕与三道气圈的相继出现。开胸是为了使胸部气道畅通,内气运行无阻。即所谓“胸不开,气不通”。张肘是为了使肩部松开,通过张肘、松肩而使内气在胸腔周围弥散开来,以消除上半身紧张与僵滞的通弊。即所谓“肘不张,肩不松”。塞腰、鼓腕是当内气下行至腹部后,内气向腰胯四周弥散催发而引起的腰部向后依偎、位于胯两侧的两腕向外圆展的态势,以上完全是以意领内气运行引致的身形变化,绝非单纯的形体动作。如果单从形体上去表现开胸、张肘,势必会导致紧张不适的翘肘、耸肩之弊。
开胸、张肘、塞腰、鼓腕的意气运行过程是:意想胸部犹如两扇门,门中间下端夹着一块小石子。当用意将门向身后两侧推开之际,会有一种心胸豁然开朗之感。与此同时,小石子直坠腹中,丹田内犹如静水投石,激起道道水圈向四外漫延鼓荡。当内气荡至身后时,腰向后塞的动作便随之而生,继而当内气荡向两傍时,又会促使两腕外掤鼓起;而后内气继续下行至裆间分向两腿内侧前三分之一处向下涌流,经膝内侧、小腿内侧、踝内侧至涌泉穴,复由踝外侧、膝外侧向胯两侧上行涌流。转经臀后向命门穴流注,再下行至尾闾,继而翻转沿尾椎前侧向上运行至胯间,遂以意气的上行线为中心,以意引领内气向胯四周圆散出直径约一米的胯气圈;同时胯气圈的中心内气仍继续上行至腰间,圆散出直径约80厘米的腰气圈;腰气圈的中心内气继续上行至胸上方,再向四周圆散出直径约一米的肩气圈。
自意想开胸起至散出肩气圈止,内气运行得流利酣畅时约需两分钟。待内功进入较高层次后,内气的运行速度便需快则快、要慢则慢,惟以“气遍全身不稍滞”为要。
初学时,内气运行至转折处,心中必须要有“一静”,此时心不静则以下动作的内气运行走向不明。“一静”之际,内气的运行并非戛然而止,而是渐趋混沌、迷茫。继而从一片寂静中萌生出对气机动向的感知后,内气才随之变换运行方向。内气应毫无滞机地流走在开胸、张肘、塞腰、鼓腕、沿腿下行复上行并散发出三道气圈的全过程中。
头部适得其中
中级功法的“头部适得其中”之要诀为“后脖颈蹭(粤音:t∫’?3,擦)衣领”,蹭是颈项松直,微微旋动着向后轻贴衣领。在颈蹭衣领的过程中,颈椎渐渐趋于正直,身体姿势亦会自然中正,在达到立身中正的一瞬间,周身忽然间“一定”,头部适得其中而自然神清气爽,轻松舒适,恍如乌有一般。头部轻松的感觉能令心中舒畅,而内心的舒适感又会自然流露到颜面上,现出微微启齿的笑意。如此周身内外都处在恬静、平和的意境中。经常注意后脖颈蹭衣领,可保持任督两脉经气的畅通,气通则血行,从而消除大脑供血不足、颈项长年酸痛、玉枕不通等痼疾。掌握了上述的中级功法。即可得到养生之术;待升华到高级境界时便自然领悟“悬顶”之秘法。于“瞬间一定”周身适得其中之际,身心受益无穷,有言语无法形容之妙。
如果不能正确理解颈部松直与头正之间的关联,意识不到头部不正对于拳势以及身体的危害之甚,就会听任头部在不留意间俯仰成弊。如颏过于回收,会令头部低垂,颈前受压,呼吸受阻,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精神萎靡不振。头部上扬则会令颈后受压,内气祇能回旋于夹脊与尾闾之间,而不能贯通玉枕。三关不通则颈项酸痛不适,头部发憋、发胀,甚至导致眩等疾患。
惟有做到了颈部松直才能使头部中正安舒,这在理法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虚腋、肘坠、鼓腕
虚腋的要领是要做到如“腋下夹着两个热馒头”。当我们从热气腾腾的蒸笼内拿出刚蒸好的馒头时,那一瞬间的手形与态势就是对虚腋要领的最佳诠释。这时手上拿捏的劲道分寸感极强,因为再紧一分就烫手,再松一分馒头又拿不起来,同时也迫使我们的手形非要保持若即若离、恰到好处地虚拢状态。这比喻既显浅又形象地说明了虚腋在松开的同时又相合的那种寓对立于统一之中的奇妙腾虚劲势。盘拳时始终想着两腋下夹着热馒头,则两肩、两臂的内气自会腾然畅行。久习之后便能习惯成自然,虚腋的形成便不必在人为地操作。错误地使两腋虚离开,会导致两肘翘张和两臂僵紧,内气因此受阻。两腋不虚,两臂就会紧贴躯干;肩松不开,内气便受憋难通。
真正理解了悬顶与虚腋的作用和意义之后,就能正确地处理和体现两肘与腰圈间的关系。其关之要领为“肘意坠向腰圈”。所有太极拳的动作都是肘离腰圈最近,肘意坠向腰圈之后才能做到内外相合、以肘带腰或以腰带肘演练拳架,从而形成躯干与上肢动作的协调一致与默契配合。
腰圈是肘的后援,肘的运行始终离不开腰圈的支持和援助,否则,手臂的动作与周身不合,上肢的动作势必流于空泛,导致整体姿势的虚浮之弊。
肘意与腰圈相互配合,肘自会适度张开,不会内夹躯干和形成九十度死角的现象。
理解了两肩、两肘的理法后,接着就要探求腕部的理法。其理法的要领是“鼓腕”。但鼓腕不是单从形体上做到将手腕背部隆起。鼓腕先要使腕部松开,松腕不可在骨肉之形上做左右俯仰的调整,否则左松则右紧,前舒而后张,总也不得要领。应意想腕与手之间犹如脱离开一样,使手松软、旋转灵活,不受腕的牵扯和控制,从而呈现犹如无手般的空灵之感,即所谓“没有手,腕是秃肢”。当真正体会到没有手的感觉之后,方能实现练拳时梢节柔软,继而才能进入鼓腕。从形体上看腕部有微鼓之势,但绝不能以形代意,应意识到形的微鼓是受内气催促所致。不可片面地模仿鼓腕之形,而忽略了鼓腕之意。当腕部松开时,腕与手之间如隔着一道鸿沟,内气之通出如腾越鸿沟而灌通两岸,此为鼓腕之真实用意所在。真能进入腕部松开阶段,手腕会有较长一段时期感到不吃力,甚至连提一暖瓶水亦觉难。待内气贯足后,腕内劲不仅能恢复,还会比以前有所增强。
劲源
劲源是内劲的发端地。劲源在人体有两处。一处位于背后两肩胛骨下角联机正中。另一处须待内功进入较高层次时出现手掌心偏上的中指根处,即所谓“劲源上手”。练拳时,背部之劲源是全身内劲集散之处,每一拳势所需的内劲都要由劲源发出,经两臂的上线或下线通向两手。劲源的运用很有节制,当拳势需要时就催发相应的内劲通向落点,内劲到达预定的落点后劲源便马上变空,即所谓劲源的奥秘是“一通即空”
各种内劲相互之间的转换与变换也要由劲源变劲而达成,当四正内劲改变为四隅内劲时,只要背后劲源内意想的十字微一旋转,形体无须任何变动其正隅就能互变,此谓之“正隅相化”。功深后劲源上手,手上劲源之功用与背部劲源相同。
要注意,手上劲源与背部劲源不可同时应用。待功深后运用手上劲源时,其速度与威力远比背部劲源来得快,即所谓“接手点中求”。
内外相合
内外相合是“内三合”与“外三合”紧密结合的统一行动。“内三合”是要求把神、意、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气形成的内劲,好像是棉里藏针,柔中寓刚。“外三合”表现为肘旋膝动,肩开胯随,手出足移,形成相互呼应的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应当体现为“内三合”是“外三合”的后援和内在动力。例如运用捋劲要外开而内含。内外协调才会有续劲,才能做到引发自如,达到养生和技击的目的。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