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用尽——读书之思与悟(215)

标签:
读书 |
平民对皇上生活最大的想象是:皇上是不是天天吃肉?黎民百姓能够想象的最大幸福是,吃着肥瘦相间的一碗肉,慢慢变老。说来,这也不完全因为“隔膜”,穷人与富人的生活不只隔着楚河汉界,更隔着天上银河;更因为生活本来也不必要太多的奢侈。人啊,过着瓜菜代,日子几不能举火,自然不是幸福,但出有车食有鱼,也基本上能满足我们对幸福的期待。良田万顷,一日不过三餐;广厦万间,夜眠不过八尺,舍此外,那就是过分贪求了。
《杜秋娘诗》中有一句诗,道尽了人生际遇:“苏武却生返,邓通终死饥。”吃尽了苦的苏武,苦尽甜来,晚年过得很舒畅;享尽了人间富贵的邓通呢,却最后死于饥寒。邓通当年何等暴富?天下钱财都到了邓家,“及文帝崩,景帝立,邓通免,家居。居亡何,人有告通盗出徼外铸钱,下吏验问,颇有,遂竟案,尽没入之。通家尚负债数巨万。长公主赐邓通,吏辄没入之,一簪不得着身。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不仅邓通本人活活饿死,且其家人,也是“一簪不得着身”,过惯了豪门生活的“富二代”公主一口饭也要不到,“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下场又何其凄凉?
人生有玄机,这玄机是:人间有定数。有吃了,暴食暴饮,肚皮不撑爆?有玩了,暴色暴淫,西门庆也就玩完。七尺肉身,能装多少山珍海味?人生百年,最好是细水长流。曾经位极人臣的曾国藩,最懂得月亏月盈之人生奥秘:“余蒙先人余荫,忝居高位,与诸弟子及子侄敦敦慎守者,但有二语,曰‘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用尽’而已。”
消息来源《意林》
【思与悟】
冯梦龙在《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中说,有权势的时候不要凭借自己的权势为所欲为,把事情都做绝了;有福气的时候不要过度地贪图享受,要保持节制。就是说凡事都要需保持中庸之道,给自己留有余地。他说,俗谚又有四不可尽的话。那四不可尽?——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你看如今有势力的,不做好事,往往任性使气,损人害人,如毒蛇猛兽,人不敢近。他见别人惧伯,没奈他何,意气扬扬,自以为得计。却不知八月潮头,也有平下来的时节。
时下,在一些家庭,智叟会劝儿孙“有福不可享尽”,过得去就行。但人们对这个道理的醒悟,往往是在见事乃至经事之后。至于力行者,则更不知有几。
正所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世事人情亦有盛极必衰、否极泰来之理。遍翻史册,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代苦二代富,三代吃花酒,四代穿破裤,五代宿街头”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有人曾对清代“同治中兴”将帅的后裔作过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家庭从儿女一辈起便坐享其福,到了孙辈曾孙辈,吃喝嫖赌抽大烟、游手好闲几成通病,以至潦倒沦落,家业隳颓。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过度享乐之害,就在于使人意志消沉、信念动摇,情趣低俗、玩物丧志,在享尽其福中往往把自己玩完。晋王李存勖即位之初,负矢前驱,南征北战,建立了后唐。此后却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徇色禽之荒乐,以至“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跨越了享福的合理界限,走上了享乐的歧路,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转变就会如此迅疾。
然而,对于一些领导干部来说,虽然懂得过度享乐之害,却往往身在福中而不知其福已多。有的人要官比谁都亢奋,争待遇比谁都计较,比享受比谁都内行,“为儿女谋钱财”比谁都积极。有的奉行“花自常开、月自常圆”,觉得自己什么都能搞定,根本不思考为了谁、我是谁。有的奉行“当官是暂时的,做人是永久的”,有权就要用到极致,根本不顾忌物议纷纷。有的奉行“人生得意须尽欢”,刚提拔就要换房、换车,晚一天,差一平方米,少零点一的排量都不行,根本不考虑谦抑退让。
现在条件比过去好了,要求都去过清教徒、苦行僧般的生活,也是走极端。但是,如果眼里只有个人利益,过分在乎帽子、票子、房子、车子、位子,那就是一种危险的倾向。“物生而有嗜欲,好盈而忘阙”。享受的需求来自于个人欲望,如果不加节制,就会无限膨胀。内心有“福不可享尽”的自警自省,懂得节制欲望,方能在金钱面前不动心,在美色面前收心,在权力面前敬畏,在荣誉面前清醒。
有俗言“福若受尽缘必孤”,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这个“缘”,就是人心。享乐主义盛行,奢靡之风盛劲,只会招来群众冷眼、白眼,最终失去人心。没有人会信任和支持这样的干部。王伯祥有句名言:“有时想起来是有点吃亏,但是共产党员就应该在关键时候吃点亏,换得全体老百姓过好日子还是值得的。”身为领导干部,不仅应当有“福不可享尽”的自警,更应当有“吃亏是福”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