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面对生活中的失与得——读书之思与悟(191)

(2017-04-30 12:43:40)
标签:

读书

    面对生活中的失与得——读书之思与悟(191)

《吕氏春秋》里有一则寓言,内容很简单:

楚王在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失了。侍从们要循原路寻找。楚王说:算了吧,不必找了。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到不了别处的。

孔子听说此事后,评论说:这话去掉字就好了,不妨说:人失之,人得之。’”

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论后,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再去掉字会更好,那样就是失之,得之。这样才符合天道!

(消息来源《意林》)

 

    【思与悟】

        楚王、孔子和老子,对同一件事却有不同的看法,可见他们的差异。

    楚王丢失了心爱的弓,当然很心痛。但他想,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在自己的国土上丢了东西,不过是让自己的子民得了去,不会跑到其他国家去。所以,楚人失之,楚人得之,“肥水不流外人田”,失与得之间,没有什么不同,不找也罢。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啊,有修养的人多快乐!甚至别人觉得是牺牲和痛苦的事,他也会感到满意、快乐。”在别人眼里,丢失了自己心爱的弓,肯定是一件难过的事。可楚王想到的是“楚人失之,楚人得之。”所以,他没有因丢失了心爱的弓而沮丧,保持了一个君王应有的洒脱和风度。

    孔子是一个思想家,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他认为如果把楚字去掉就好了,“人失之,人得之”,就显得胸怀更大。言外之意,就是楚王只想到楚人失之、楚人得之,虽然洒脱,但毕竟还囿于“楚”地,视野还不够宽阔。

    而在老子看来,失就是得,得就是失,所以,无所谓得失。孔子说“人失之,人得之”,虽然比楚王视野广大,但依然停留在人的范畴里,算不上天道。他看问题的眼光,显然又宽广了一筹。

    一个人对事物的胸襟、境界不一样,就会产生不同的感悟。楚人的荆人失之,荆人得之仅仅胸怀楚国,有此感悟是因为楚人有超然于个人利益的境界。孔子的人失之,人得之已胸怀天下,孔子有如此感悟是因为孔子已超然于国家利益,达到大同的境界。而老子的失之,得之则胸怀宇宙。老子有如此感悟是因为老子已超然于人类名利,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

    细思考,觉得这件事对我们现代人有很深的启迪。拉罗什夫科说:“各种人与事都有自己的观察点,有的需要抵近去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有的则只有从远处看了才能判断得最好。”我们当然难与圣人相比,但是,他们在一件事情来临时,不但能从自己所处的位置来对事物作出相应的判断,更能从宽而广之的层面去领悟与面对,这是值得我们普通人学习的人生态度。

    当今社会,金钱崇拜,物欲横流,许多人都生活在焦虑之中。有的人为得而欣喜,有的人为失而苦恼。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无数次重复着失与得。金钱、地位、荣誉、名气上的得得失失,其实与我们的生活质量好坏并没有太必然的关系,多一份哲思,便多一份豁达,多一份心灵的自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