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努力的结局——读书之思与悟(140)

标签:
读书 |
魏源是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改革家、史学家、地理家和文学家。人们常常称赞他博古通今、造诣精深。人们所不知道的,是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英才。
这位英才的名字叫石昌化。1809年,15岁的魏源在县试中,认识了小他一岁的竞争对手石昌化。主考官发现这两人年龄虽小,文章却都绝佳。因为难分仲伯,便将他俩同时“拔置前茅,赞为双璧。”第二年,魏源和石昌化又同时参加了府试,分别获得冠、亚军。
魏源能成功,绝对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甚至因为在书房里待得太久,连自己家的仆人都认不出来了。石昌化在认识魏源后,感到自己的学识与魏源还有一段差距。一心争强好胜的他开始琢磨,自己该如何缩短差距,赶上魏源呢?
石昌化开始给自己加码:魏源读书读到三更,那我就读到五更。魏源读到五更,那我就通宵熬夜。如此拼命的他没想到,“梅花没香苦寒枯”。由于过分刻苦,石昌化患风寒引发痨病,进而呕血。身体垮了,学业也就无法继续,这个早年与魏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神童,因为过分苛求自己,失去了参加院试、乡试的机会,“以病剧而不得与魏同捷”。
魏源不努力,绝对成不了魏源;石昌化过于努力,去却只成为历史上的一个无名小卒。
(消息来源《环球人物》)
【思与悟】
你知道大树最高能长多高吗?科学家说,一棵树再怎么具有生命力,也只能长到122米到130米,不是大地撑不起它,而是它自己撑不起自己。在130米的极限,再长一米,甚至哪怕几厘米,都可能自己压垮自己,轰然倒塌。其实在人生中,读书、工作、理想都是如此,要十分努力,却不可超出自己的能量极限,尤其不能把别人的高度当成自己一定要达到的高度,否则往往逼不出成功,却逼苦了自己。
不要对自己过分苛求。有些人做事要求十全十美,对自己要求近乎吹毛求疵,往往因为小小的瑕疵而自责,结果受害者还是自己。为了避免挫折感,应该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懂得欣赏自己已有的成就,自然会心情舒畅了。
我们必须明白,卓越并不是目标的达到,成功也不是事情的完成。成功和卓越并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动态过程,是在从一个目标向一个新的目标行进的旅途中。享受人生并不是享受到达终点的那个时光,而是在我们生活中完成点点滴滴细小目标的过程中,在这些过程中的每一个梦想、每一个计划、每一次挣扎、每一次失败,都是值得好好体验的美,都是值得好好享受的美。
如今,我们处在数字化的时代,不断地接受各种各样的刺激,不断地吸收五花八门的信息,不断地追求和积累所谓的人生价值……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久而久之,会时常被外界的刺激搅得心神不宁甚至坐卧不安。要重新回归平和的心态,就得常常给自己的心灵洗一洗澡,经常将这些积累的东西分类鉴别:该抛弃的是否依旧还在占据你的心灵空间?该珍视的是否还在被你漠视?吐故纳新之后,就如同你在擦拭掉门窗上的尘埃与地面上的污垢,把一切整理就绪之后,整个人的心理阴霾便得到荡涤,获得一种快意无比的心理释放。
要记住,生活中很多事,求也求不来,水到渠便成,顺其自然反而是最好法则。没有人可以一举成名,没有人可以马上升官,没有人想要什么便立刻就能得到的。“等待”是一门重要的秘法,就像花开花落自有时序,不必强求,给一点时间,该有的仍旧是属于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