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偷走了我们的幸福——读书之思与悟(112)

标签:
读书 |
英国来斯特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对现代中国人幸福感下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有以下7点原因:
1、老爱比较。现代人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竞争中,比职位、比房子、比财富……比来比去,人们的心里只剩下欲望,没有了幸福。一旦人追求的不是如何幸福,而是怎样比别人更幸福时,幸福也就离你远去了。
2、缺乏信念。在经过20多年冲刺般的财富赛跑后,一些人除了赚钱,不知道人生中的目标与追求到底是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这种缺乏信念与理想的状态,难以产生长久的幸福感。
3、不善于发现阳光面。生活中有许多积极的、好的方面,但许多人却忽略了,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放大了别人的幸福,缩小了自己的快乐“是其真实写照。
4、不知道奉献。美国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曾显示,在生活中多去帮助他人,能让自己感到更快乐。但现代社会中,乐于无私奉献的人越来越少,斤斤计较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你总算计着“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做这件事值不值得”,就会生活得很累。
5、不知足。俗话说“知足常乐”,但能知足的人越来越少了。有了房子想换更大的,有了工作想换更好的,有了钱想赚得更多……这些欲望,指使着人无休止地奔波劳碌,硬撑着去争取登上那“辉煌”的顶峰。
6、相互不信任。虽然通讯高度发达,但人们的心灵却渐渐疏远了。现在,人越来越倾向于“右脑”思维模式,而右脑掌管个体、权力、地位等,对于幸福的感受度是0。幸福感来自于左脑的感受,很多时候不是生活中的幸福少了,而是人们不再掌握感受幸福的能力。
7、过于焦虑。购房、子女养育、家庭养老负担等问题,因为担忧职场晋升空间而产生的工作压力,朋友同事之间人际关系的处理等都成为中国人的“压力源”。在大城市,无论老人、年轻人,还是孩子,多处于一种烦躁不安的焦虑状态,这让人们无法从心底感受到幸福。
(消息来源《生命时报》)
【思与悟】
这些年来,引起我思考的是:不少人在一起时集中议论的话题是,如今人们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多,但与几十年前比,有了钱并没有更快乐,甚至还相反。
首先,钱虽然多了,但是钱带来的快乐却少了。过去逢年过节才买的大重九抽起来津津有味,而如今,天天抽红中华却没了滋味;过去借钱买的自行车那个喜欢劲就别提了,恨不得一天擦两遍,但如今十几万买的汽车,天天堵在路上,不仅体会不到当初自行车带来的快乐,反而为堵车心烦得天天骂娘;过去单位逢年过节发一筐鸡蛋就幸福的不得了,如今过节,单位发了丰厚的红包,往包里一塞,已经找不到幸福的感觉……
更要命的是,除掉了“寡”,可“均”也跟着跑没影儿了。你有钱,一个月收入1万,可人家唱首歌就是几十万;你住了百平米的房子,可同班同学却买了上千万一套的别墅……都是人,差别咋就这么大呢?于是,人比人气死人,许多人心理开始失衡了。
还有让人不快乐的是,人际关系中,过去人与人之间其乐融融的温馨已经越来越希缺,因为竞争成了社会的主流。竞争的社会,不进则退,甚至进步比别人慢了就是退步。于是同事间别说帮你拆洗被子、送鸡蛋面几乎绝迹,能不给你下药、下拌儿就算好人了。大家你盯着我,我算计着你,没几个能过得轻松。如今的人际关系真成了打麻将,人人都是盯着上家,看着下家,你说心能不累?
按说有钱总比没钱要好,经济毕竟是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咱在中学就知道。可为啥如今有了钱反而变得天天愁眉苦脸甚至苦大仇深起来?我们在发展了经济、挣到了钱的同时,到底丢了啥?
前一段看到一个报道,联合国搞了个全球快乐指数调查,结果大出所料:全世界快乐指数最高的,不是最发达的美国,也不是自然环境最好的欧洲,而是一个经济很落后、生活很原始的太平洋岛国。这一调查结果让我似乎找到了些许答案:经济发展可以改变生活质量,但未必能催生快乐。快乐的根本来自内心的和谐,而内心的和谐来自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而这些仅仅靠发展经济是远远不够的。
当然,我们必须明白,几十年前的那些快乐,未必是最好的、最坚实的快乐,今天的不快乐也未必都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如果我们在埋头发展经济的同时,而忘了关照我们的心灵,在强调竞争的同时,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社会经济的发达就很难与个体身心的快乐成正比。因为经济再发达,钱再多,最多只能买来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但是无法买来人心的和谐与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