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极拳如何练形体——我学太极拳(18)

(2015-03-01 13:02:16)
标签:

健身养生

   太极拳如何练形体——我学太极拳(18)

   

    (一)头

     1.顶:顶劲,要求头顶百会穴轻轻上提。似头顶上有绳索悬着,所渭“顶头悬”,这是太极拳持别强凋的功夫。头顶百会穴之前曰前顶,之后曰后顶。如果前顶往上顶,  则颔部仰起:如果后顶往上顶则颔部内收,两者都是病,只有百会穴虚虚往上颔起,下颔自然向内收。头部自然垂直,不但可以防止前俯后仰,左歪右斜,还可与“气贴脊背”相结合,正与气功疗法的“大椎廉泉微后缩”太极拳所谓“上下一条线”者,便是指百会穴与会阴穴保持垂直的姿势

    (1)顶头悬,可以减轻对身体的压力。

    (2)虚领顶劲,是要虚虚领起,若有若无,不可硬往上顶,如“气沉丹田”不可硬往下压同。

    (3)百会穴轻轻上提,对全身有提纲挈领作用,对人体平衡的控制可以高度的发挥。

    2.头部正直可以牵动躯干的正直,或立或行头上好像轻顶一物,自然平正,这跟防止衰老甚有关系

    (1)面容要正常,面部肌肉要自然放松。

    (2)眼要平视前方,并应随手足的动作而移动。

    (3)耳要静听身后及左右。

    (4)口要轻闭,齿要轻合,舌尖要轻抵上腭。

    (5)鼻要自然呼吸,慢慢地应与动作相胁调。

    3.项:颈项要端正松竖,不可强硬,亦不可软塌。眼神向何处转动,颈项也随着向何处转动。项后中的哑门穴与尾闾骨附近的长强穴上下呼。哑门就是颈椎的第一个回旋椎,负有平衡与调节的作用

    (二)肩

    “沉肩”,是太极拳的重要法则之一,而必须在“松肩”的前提下才能达到要求。因为“沉肩”以及“垂肘”,可能帮助“含胸拔背”,并有利干“气沉丹田”。 

肩要怎样沉呢?

   (1)不要把膊贴紧在肘,腋下约可容留一拳。

   (2)两臂松沉微向前合,肩与胯要成一垂直线。

   (3)两肩平齐,不可一高一低。

   (4)两肩骨节似有一线贯通,互相呼应。

   (5)以意识引导肩关节松开,经过长时期炼肩关节自然会逐渐松沉,手臂的伸缩缠绕自然如风吹杨柳活泼,毫无滞机。

    (三)肘

    不管在何种状况下,肘关节总是微屈并且下垂之劲的。如果肘尖上抬即肘部远离身躯外突,这与“肘不离身”的要求相反。不但影响沉肩沉气而且两肘暴露太大,易受人制。例如白鹤亮翅,右手臂上举虽然超过肩部其肘尖仍然是带有下垂劲的。两肘在前后、左右上下部都要互相呼应合住,而肘尖和膝关节也要上下相呼应合住。这是要特别注意的,因为不“垂肩”即不能“坐腕”。

   (四)腕 

    “腕” 又称“塌腕”,指手臂在伸缩缠绕的过程中,腕部既不软弱,也不强硬,是柔活而有韧性地运转,是随着身法的落胯、松腰、沉气而有定向地沉着下塌,并使手掌慢慢贯注内劲而言,如果忽视了坐腕,容易变成舞蹈式的揉弱,形象上虽然轻灵圆活,实质上则缺乏刚健的美。故坐腕不仅可以避免手掌在运转中内劲的断续或丢失,且能控制对方的劲路。

   (五)手

    手为最灵巧变化最多。通常分为掌、拳与勾三种。而拳架内以掌法为主,拳击次之、勾最少。

    1. 掌:太极拳的掌法应以自然松舒为主,五指既不可用力并紧,亦不可用力张开,掌心亦不可做成窝形,并益逐渐有虚实的表示。而且掌的虚实应与脚、腿、腰整体动作的虚实变换相结合。掌既有虚掌实掌之分,其由虚掌变实时按出不可过膝,过膝则失重心。

    2.拳:太极拳的握拳,系四指并拢卷屈,大指肚贴于中指中段,握成拳形。拳心空松,总有团聚气势的意念。出拳落点时,拳背与下臂成垂直,不内凹,亦不外凸,腕部应松柔而有力。用拳的动作有:即搬拦捶、披身捶、肘底捶、栽捶与指挡捶。如依出拳的方向和形象言:则有平拳与立拳之分,前者拳心向下,后无虎口在上也。

    3.勾:勾系由掌变来,系五指撮在一起,手指下垂的一种架势。在技击上是一种擒拿的手法。陈式、吴式称勾手,扬式称吊手。为练习腕力和指力方法之一,武式和孙式则无勾手架势。

    (六)胸

    运动中的呼吸分为两种,一为胸式呼吸,一为腹式呼吸,含胸是胸部平正,不凹不凸,在不增加呼吸频率的情况下,加强呼吸的深度和强度,初学时只要把挺胸的念头完全打消,放松肩锁关节,两肩微向前合,两肋微敛使胸腔上下径放长,横膈下降舒展,自然便形成腹式深呼吸。由于横膈的张缩,使腹腔和肝脏受到时紧时松的腹压运动,不仅有助于血液输送及肝脏机能活动之促进,且于技击上起重要之作用。所渭“含胸就是胸部的蓄势”,“胸随手转”,这都是先贤的经验之谈。

     (七) 背

    能“含胸”就能“拨背”。含胸有利于化劲,拨背有利于放劲,当胸略内含,背部肌肉下松,两肩中间脊骨便鼓起上提,略牵往上方拉起,便是拨背。背为督脉,腧穴均在背部,故太极拳特别重视背脊的锻炼。所谓“力有脊发”,“要为第一主宰”,诚非虚语。

    (八) 腹

    老子说:“虚其心,实其腹,”腹如何实呢?应从腹部“松静”着手。要求腹部“松静”必须通过腹式深呼吸才能实现。所以太极拳特别要求“松”,要“静”。有人认为“气沉丹田”容易练成实腹。其实太极拳的腹式深呼吸运动原有顺、逆之分、一呼一吸,“气沉丹田”与“气不沉丹田”是交互进行的,要以“松静”来调节之。如果一味“气沉丹田”,将是功夫越深,肚子越大,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多人以太极拳治病,探用自然呼吸,这最没有流尚弊的。丹田就是腹部,经常上下、左右的弧形动作,时松时紧,日久功深,腹部逐渐充实圆满,好像打足气的皮球,富有韧性与弹性。

   (九)腰

    腰是一切动作的主宰,太极拳对腰部的要求是松、沉、直。初学者首先就要注意腰部的松、沉和正直,只有在放松的基础上来注意沉和直,才能避免往下硬压,往上硬拨,腰部旋转,自然灵活。《拳论》说:“刻刻留心在腰间”,“命意源头在腰隙”。“腰隙”又称“腰眼”,就是左右两肾。两肾管两腿,右肾实,右腿也实;左肾虚,左腿也虚,是知腰部在动作时,腰隙交替抽换来分虚实,但仍须注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免发生偏沉偏浮之病。《太极拳图解》强调“拧腰”,太极拳先贤常说:“掌腕肘和肩,背腰胯膝脚,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腰在技击上是何等重要。

    (十)臀

    “敛臀”,是太极拳严格要求,人的臀部本来就是外突的,如果练拳时不敛臀,蹶起屁股,弯腰低头,不但很不雅观,而且失去技击之效果。

    1. 敛殿是腰部松沉充实和尾闾中正后的自然收进姿势。

    2. 敛殿能使腹部充实团聚,加强横膈式呼吸运动的作用,使腹肌、大小肠、泌尿系统、肾脏获得规律后锻炼。

    3. 敛臀使后臀部易于保持中正。

    4. 敛臀容易做好平衡动作,可使身体重心下降。

    (十一) 裆                                                          

    裆要圆,又要虚。如何“圆裆”?胯根撑开,两膝微向里扣,裆自然指圆;如何“虚裆”?裆就是会阴部位,会阴处虚虚上提,不使这部位的皮肤下荡,裆自然能虚。有称“圆裆”为“调裆”或“吊裆”者,太极拳以松圆为主,自以称“圆裆”为宜。身体下蹲时,裆的高度不宜低于膝盖,如果低于膝盖,不仅降低运动量,且会形成“荡裆”,这与“尖裆”(夹住像人字形) 同样虚实变换不灵。发劲时尤须“扣裆”、“拧腰”,腰不塌,裆不扣,发动便会浮而无少,是要注意。                                                   

    (十二) 胯                                                               

    胯是腰腿的转关之处,为下肢三大关节(胯、膝、踝) 之最重要者。称“松胯”,系指松开胯关节言,如何松开胯关节?必须在“圆裆”之下为之。因为“圆裆”可使耻骨联合和坐骨结节上的关节隙缝扩大,这样就灵活了腿部的弧形运动,使内劲上升到腰脊,这就达到开胯的程度。惟开胯不可开得太过,亦不可开得太窄,太过则拉力松弛,太窄则不能灵活。由于胯关节的松开比肩关节(上肢三大关节为肩、肘、腕,首须松开肩关节) 的松开困难.所以我们要注意:

    1.注意足尖在每势转动中和落点时的定向。因足尖的指向,同肢体动作互相制约、关联。

    2.足尖正对前方,手的指向也正对前方,目光视线也正对前方,这样才可加强周身团聚的合力。                                                                     

    3.足跟的提起和下落,左旋和右转,足尖的上翘和下垂,外撇和里扣,目的在训练踝关节的灵活,并可预防和矫正中老年人的扁平足。                                  

    4.足尖的上翘、下落、外撇、里扣、前进、后退,都须由大拇指领劲。

    5. 所谓以足领膝、以膝领股,其关键全在以足尖轻轻领足运行,不可犯硬,犯硬就不轻灵了。

    6. 迈步要轻灵,落点要稳健。进退转换,虚实分明。要知太极拳步法的虚实转换,是渐变的,不是突变的。轮流以一条腿支持全身的重量。在分清虚实时,还要知道“虚非全然无力(即虚中有实) ,实非全然站煞”(即实中有虚) 的道理,比如向前退后,足跟还是足尖先落地,原是极自然而又极规律的。前进时,必须提前进的足,蓄劲于膝,带起足跟,足尖斜向下,由屈而伸缓缓踏出,足尖向下垂渐变为上翘,足跟先落地,然后足掌和足尖落地,全面落实。后退时必须先提后腿的足,蓄劲于膝带动足跟,足尖斜向下垂,缓缓后伸足尖先落地,然后足掌和足跟全面落实。因此,前进时之后足跟先离地,后足尖后离地才能有弹力,才能快慢自如,如果前进时后足不提起,那是死步。后退时之前足尖先离地,前足跟后离地才会稳重,才能轻灵活泼。如果后退时前足尖不上翘,亦属死步。                    

    7. 跟步或垫步,后足虽向前进而不迈越前足,都是先落足尖的,前后足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如属前进的弓箭步或后退的丁八步,因为步伐较大,前后足便不应站在一条直线上了。

    8. 前足沉实踏地,大趾着力;后足沉实踏地,小趾着力。两足的虚实变换,全在随势由腰裆的变换来移动两足的虚实比例,并非一成不变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