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我们可以想见听到老禅师此话后,他的弟子的心情,在这种宽容的无声的教育中,弟子不是被他的错误惩罚了,而是被教育了。
“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轻轻的一句话,看起来很容易说出,但具体落到我们每个人身上,也许就不容易了。不容易就在于我们常常认为宽容是一种软弱,是一种妥协,是一种对他人的纵容,其实,一个懂分寸的人是不会被纵容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尺度。而一种真正的宽容来自一个人内心的力量。
人们常常用大海一样的胸怀来形容宽宏大度的人,而一个女人的宽容首先是面对丈夫的。
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吸引对方持续爱情的最终的力量,可能不是美貌,不是浪漫,甚至也可能也不是伟大的成功,而是一个人性格的明亮。这种明亮是一个人最吸引人的个性特征,而这种性格特征的底蕴在于一个女人怀有的孩童般的宽容。为什么儿童能够不带任何偏见地感知世界,不正是因为他们能够宽容吗?
当一个孩子做错了事,父母把他批评得哭了,当时他也许会赌气地说:爸爸坏,妈妈不好。但过了一会儿,他又会亲亲热热地叫爸爸、妈妈。最令成人感动的是,即使小孩子的爸爸、妈妈是个瞎子,或者是个哑巴,小孩子也不会嫌弃他的父母。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学学儿童,能够宽容他人,也能够宽容自己?
当然宽容也不是没有界线的,因为宽容不是妥协,虽然宽容有时需要妥协;宽容不是忍让,虽然宽容有时需要忍让;宽容不是迁就,虽然宽容有时需要迁就。但宽容更多是爱,在相爱中,爱人应该是我们的一部分,是爱的一部分,在这个前提下,甚至于婚姻的错误有时也会成为一种营养,它的意义不是教会我们如何谴责,而是教会我们如何避免。就是无法避免了,最终各奔东西,这个时候,一个女人也应该不要忘了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因为一个犯了错的人,他也许正在他的内心谴责着他自己;而且,在这句话中,你在教育自己也在完善着自己。
前几日,在杂志上看到一个故事,讲的是有位老师发现一名学生上课时时常低着头画些什么,有一天他走过去拿起学生的画,发现画中的人物正是龇牙咧嘴的自己。老师没有发火,只是憨憨地笑,要学生课后再加工,画得更神似一些。而从此那名学生上课时再没有画画,各门课都学得不错,后来他成为颇有造诣的漫画家。通过上面的例子,设想一下除去其它因素,归集到一点:主人公后来有所作为,与当初长老、老师的宽容不无关系,可以说是宽容唤起的潜意识,纠正了他们的人生之舵。
宽容不仅需要“海量”,更是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事实上只有那些胸襟开阔的人才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宽容;反之,假如长老搬去椅子对小和尚“杀一儆百”,也没什么说不过的,小和尚可能从此收敛,但未必会真正反省,也不会取得以后的成就。同样,老师对学生的恶作剧通常是大发雷霆,继而是狠狠批评,但往往因为方式太“通常”了,就很难取得“不通常”的效果。其实这都涉及到一个问题即管理,所谓管理说到底就是理顺人与人的对应关系,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达到和谐的统一,真正上档次的管理是一门艺术和智慧。你可以把对方“管”得规规矩矩、“理”得笔笔直直,但你如果不会运用宽容,就可能把人的可塑性和创造力给泯灭,焉又有艺术和智慧可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