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之推在《勉学》篇中反反复复告诫子孙,学习是人生的大事,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他在《勉学》篇一开头就告诫子孙,无论什么人都要努力学习。他说:“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连皇帝都要勤奋读书,更何况我们一般的老百姓呢。)
记得阎崇年先生在讲到《康熙大帝》的时候,说康熙小时候读书非常努力,《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都一段一段地读,一段一段地背,每段要读一百二十遍,背一百二十遍。阎先生是研究清史的专家,我想他说这个话应该是有根据的。一个人贵为天子,如此勤奋,如此努力,这不能不令我们敬佩,我自己读书就没有这么努力过。
一个人无论出身于什么社会阶级,无论家庭背景如何,都必须努力学习、努力读书,没有人可以例外。出身于富贵家庭或知识分子家庭,自然具备比别人更好的先天优势,但如果自己不努力、不读书,长大了还是一个没有知识的人,优越的家庭地位也会跟着丧失。相反,如果一个人出身于贫贱家庭,父母没有文化,但自己得到了学习的机会,又肯努力向上,仍然可以变成一个饱学之士,家庭地位也会随之上升。所以,中国人常说“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其道理一部分就在这里。
中国的传统社会,自秦朝以来,尤其是在隋唐实行科举制度以后,社会阶级的流动性就比以往许多其他民族的社会都更大。科举制度下,一个人可以凭借天分与勤奋读书从平民登上仕途,提升自己与家庭的社会地位。现代社会,这个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今天,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基本上取决于他受教育的程度,这不需要多说。所以,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狠下工夫,好好读几年书,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实在极为必要。古人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颜之推指出:“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为什么要吝惜几年勤奋学习的付出,而去承受一生的惭愧和屈辱呢!)
这是对子孙的恳切告诫。我们今天做父母的也要这样教育子女,时时提醒他们,年轻时候是否努力读书,将决定他们一生的事业与荣辱。
颜之推认为,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只有把书读好是最靠得住的。
这一点在社会剧变(比如改朝换代)时看得最清楚。颜之推出身于南朝的梁代,梁亡入北齐,北齐亡又入北周,隋代北周又入隋,一生经历了四个朝代。他亲眼看到在“朝事迁革”的时候,许多昔日的权贵子弟顿失父兄荫庇,自己又不学无术,无一技之长,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狼狈不堪。而那些曾经努力读书、肚子里有学问的人,则总可以找到事做,不至于沦为“小人”(“小人”一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般指非士族的平民百姓)。他自己就是一个例子,他因为学问好,所以虽然经历了四个朝代,却都有官做,而且官位清显。
颜之推以自己的亲身见闻告诫子孙说:“自荒乱已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自从兵荒马乱以来,我见过不少俘虏,其中有些人虽然世世代代都是平民百姓,但由于读过《论语》《孝经》,还可以去当别人的老师;而另外有些人,即使是年代久远的世家大族子弟,由于不会动笔,结果没有一个不沦为种地养马的奴仆。由此看来,怎么能不勉励自己刻苦学习呢?如果腹中能够经常保有几百卷书籍,就是再过一千年也不会沦为低贱小人。)
为什么一到社会大变动时期,一个人的穷通荣枯与教育程度的关系就表现得尤为明显呢?
这是因为,在社会稳定的时候,出身富贵家族的人毫不费力就可以过着优裕的生活,一旦社会变动,家族衰败,就要靠自己了。一个读书有学问的人总还可以找到立足之所,而一个不读书没有本事的人便只好沦为下层阶级的贫民了。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的故事。诸葛家本来也出身于一个大士族,但到诸葛亮父亲这一辈已经有些衰败了,诸葛亮的父母又早死,所以,诸葛亮从小依靠叔父诸葛玄。十六岁的时候,诸葛玄也过世,家境更加清寒,几乎沦为平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试想诸葛亮如果不读书、没文化,结果会怎样?恐怕终其一生也就是隆中的一个农民而已。而他从小有大志,发愤读书,成了远近闻名的饱学之士,被誉为“卧龙先生”。所以徐庶才把他郑重推荐给刘备,然后有了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的故事。最终,诸葛亮辅佐刘备父子建立蜀汉、三分天下,位居宰相,名传万古。
诸葛亮当然是比较特别的例子,他的成功除了努力读书,还有天赋和机遇的问题。但就是一个天赋一般、机遇一般的普通人,只要好好读一点书,纵然不能做伟人,至少也具备了立足社会的本事。
所以颜之推告诫子孙说:“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同‘技’)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父兄是不可能长期依赖的,家乡也是不可能常保无事的,一旦颠沛流离、没有人能荫庇帮助你时,就只有求助于自己了。俗谚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各种技艺中最容易学习而且值得崇尚的,莫过于读书了。)
“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这都是千古不易之理。还有一句古话说:“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你就算是留一箱金子给子女,未见得能让子女一辈子生活安逸,因为金子是会花光的,也是可以随时失去的。可是如果你让子女读了书,有了知识,那是永远花不完也永远不会失去的。可惜许多人总是不明白这个道理。
也有人根本就怀疑这个道理,你说读书重要,他会举很多例子告诉你,有人不读书而富贵,也有人饱读书而贫贱,或者干脆说读书没用。大家还记得,三十多年前在中国社会就流行过一阵“读书无用论”,甚至说书读得越多越愚蠢。今天也有很多人认为读书并不重要,趁早赚钱才重要,没读多少书却发了大财的人不是有很多吗?
这种观点,古已有之。颜之推在《勉学》篇中就说到,当时也有类似的诘问,他的回答是,未经努力读书而获取富贵的例子是有的,但那是极少数的人,一种是运气特别好,一种是天纵英才,不适用于普通人。不努力读书,而想靠侥幸取得富贵,绝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身死名灭者多如牛毛,出类拔萃者则少如芝草。)而踏踏实实靠读书取得名利者,虽然也有失败的,但毕竟不多,成功者的数量远远超过失败者:“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荼。”
辛辛苦苦读了一辈子书,却一点都没有享受到读书的好处,这样的人毕竟像日蚀一样少,而名利双收、生活安逸的人,却像秋草一样多,为什么大家没有看到这一点呢?
——摘自《唐翼明解读<颜氏家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