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是老年人常见的病症,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贫血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据料统计,老年人贫血的患病率约50%-55%,其中30%以上老年贫血是与膳食结构不合理和不良的饮食习惯有着密切关系的;在加上老年人对铁的吸收利用能力下降,造血功能减退,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易出现缺铁性贫血,其原因除铁的摄入量不足,吸收利用差外,还可能与蛋白质合成减少、维生素B12、维生素B6及叶酸缺乏有关。
老年人贫血的特点是发生较为缓慢,隐匿性比较强,常被其它疾病的症状所掩盖,时常会被误诊。当体内缺铁时,铁损耗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铁减少期,此时贮存铁耗竭,血清铁蛋白浓度下降。第二阶段为红细胞生成缺铁期,此时除血清铁蛋白下降,血清铁也下降,同时铁结合力上升(运铁蛋白饱和度下降),游离原卟啉浓度上升。第三阶段为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下降。长时间铁的负平衡,致使体内铁贮备减少,以至耗尽。体内铁缺乏,引起含铁酶减少或铁依赖酶降低,使细胞呼吸障碍,从而影响组织器官代谢功能,出现各种不良综合征。
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冷漠呆板、面色苍白、口唇粘膜和眼结膜苍白,有疲劳乏力、头晕、心悸、气短、指甲脆薄、反甲、毛发干枯脱落、下肢浮肿、心绞痛;在饮食方面表现为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便秘或腹泻;在口腔表现为舌炎、口炎、味觉异常。严重缺铁性贫血时,还可出现间歇性吞咽困难。较为突出的精神神经症状有健忘、失眠、头晕、晕厥、平衡失调、感觉异常、视觉紊乱、反应迟钝、甚至可发生精神错乱、妄想和抑制,常被误诊为老年精神病。
铁缺乏可出现抵抗感染的能力降低,已有研究表明,缺铁可使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免疫反应缺陷,淋巴细胞转换不良,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杀菌能力减弱等。其实这些都是老年性贫血的特殊表现,当贫血被纠正后,这些症状就会自然消失。出现贫血后老年人的代谢能力就会减弱,还会影响其它疾病的加重或恶化,因此防治老年贫血应引起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重视。
大多数贫血的老年人,在饮食上除一日三餐食物多样,均衡营养外,还要注意摄入含铁丰富的食物。比如含铁丰富的首选食物是动物肝脏、动物血、鸡胗、牛肾、猪肾、羊肾;其次是瘦肉、蛋黄、鸡、鱼、虾和黄豆、黑木耳、芝麻酱、紫菜、海带、红糖;第三是绿叶蔬菜,其中含铁较多蔬菜有苜蓿、菠菜、芹菜、油菜、苋菜、荠菜、黄花菜、番茄等;第四是水果,以杏、桃、李、葡萄干、红枣、樱桃等含铁较多。其中动物肝脏每周吃1-2次就可以了,每次吃以手掌心大小2-3片为宜,食用过多会导致胆固醇增高,影响身体健康。
人体从膳食中摄入的铁元素分为血红色铁(亚铁或二价铁)和非血红色铁(三价铁)两种形式,动物性食物中的铁将近40%左右是血红素铁,吸收率较高,因此多吃一些鱼、禽、畜类动物性食物补铁最佳。植物性食物中的铁全部是非血红素铁,需要转化成二价铁才能被体内吸收,因此,在摄入植物性食物的同时,还要与维生素C含量较高的食物一起搭配食用,让维生素C把植物性食物中的三价铁还原成二价铁,有利于体内的吸收。
加载中,请稍候......